摘要: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却不赞同,他表示:“弹孔多的地方,恰恰说明飞机即使中弹也能幸存。真正致命的是引擎——因为被击中引擎的飞机,根本回不来!”
二战期间,二战盟军统计返航战斗机的弹孔分布,发现机翼是中弹最多的位置,军方决定加固这些部位。
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却不赞同,他表示:“弹孔多的地方,恰恰说明飞机即使中弹也能幸存。真正致命的是引擎——因为被击中引擎的飞机,根本回不来!”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摆脱过这个大脑的认知陷阱?
大家都只关注“幸存者”(成功者、可见结果),却对“沉默的数据”(失败者、消失样本)视而不见。
看不见的死亡,比看得见的伤痕更致命。
2、利用幸存者偏差忽悠人的套路
我们保留着这个觉知,再去看那些满天飞的"成功学秘籍",会发现他门都藏着这个隐形大坑!
举个栗子哈,某畅销书说,"90%亿万富翁都早起",这时我们大脑会自动呈现一个公式:"早起=有钱"。但我们想3个问题:
那些天天早起却破产的人,谁去统计过?那些大佬的成功,背后的人脉、时代红利、家里的矿,这些咋不提?都在说比尔盖茨辍学,然后成功。但有几个人讲过,人家有个当IBM董事的妈?看,这才是真相:成功者的故事,我们老百姓通常只会听到一个版本!
再比如说那些基金经理,张嘴闭嘴"五年收益200%!跟投5年就财富自由!"听着超心动对不对?
但没人告诉我们:
同期90%的同类基金都在亏钱;经理可能只是赌对了某个风口而已。还有那些铺天盖地的爆款文《00后辞职创业年入千万》,看得人热血沸腾,恨不得明天就把辞职书甩到老板办公桌上,然后潇洒转身离去!
结果一查才发现:人家这些00后,要么老爸是上市公司股东,要么老家拆迁房有5套。
很多学生不想上学,就喜欢拿比尔盖茨辍学说事儿,人家辍学是没错,但人家辍的可是哈佛!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带来的坏处:它对真正的真相是只字不提!
首先是媒体的选择性喂养,算法只推送“你想看的真相”,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
当你搜索“如何暴富”,平台会疯狂给你推送“成功案例”“一夜暴富”,而不会告诉你:2023年中国彩票中奖率仅为1/21420000。
首次就是社会的幸存者崇拜,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比如我们书店里摆满了什么《马云传》《乔布斯语录》等等,但肯定找不到一本《1000个破产老板的心声》。一个叫“可得性启发”。意思就是,人们倾向于根据容易回忆的案例(比如媒体报道的成功故事)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而忽略难以获取的信息(比如失败者的数据)。当你看到10个网红直播暴富的故事,大脑会自动高估“通过直播致富”的可能性,却不会主动去搜索“90%主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统计数据。第二个是“基本归因错误”。就是说,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强调个人特质(如能力、努力),低估环境因素(如运气、社会资源)。
就像上面我们说到的,看到比尔·盖茨辍学创业成功,人们就归因于“他敢于冒险”,却忽略了他母亲是IBM董事的背景。
比如那些相信“读书无用论”的人,会疯狂转发“某网红小学毕业年入百万”的新闻,却无视《中国统计年鉴》中“本科毕业生收入是初中生的2.3倍”的数据。
想学创业?先去研究100个倒闭公司的案例;想投资?先问“这个策略过去5年害多少人亏光本金?”;想养生?别只看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多查查《猝死人群的共同特征》。
公式就是:看到“所有A都B”,立即反问:“非A的群体去哪了?”
②警惕“因果谬误”
比如有个理论说“喝红酒的人更健康”,但其实健康的真实原因不是喝红酒,而是喝红酒的这些人收入普遍都很高。所以他们可以享用很好的医疗和保健资源(《自然》杂志证实)。
遇到“因为X所以Y”,先检查是否存在“第三方变量”。
成功=能力×努力×运气×时代×资源×背景……
任何说某件事都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言论,都是耍流氓。
5、真正的智慧,在于看见“看不见的真相”
世界从不缺少幸存者的故事,缺少的是对“沉默废墟”的敬畏。
跳出幸存者偏差,不是否定努力,而是拒绝被虚假的“真相”绑架。——因为人生最大的风险,往往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