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风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11:12 1

摘要:我非常喜欢的主持人窦文涛,以擅长谈话节目闻名,其在节目中多次对春晚的主持和节目表示不屑:春晚主持人站在背景墙大大的春字前,总是像打了鸡血一般,端着架子,声若洪钟地讲话,“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迎接新年春天的第一缕曙光……”

原创 文 | 白州笑笑生 小散仙

广西

我非常喜欢的主持人窦文涛,以擅长谈话节目闻名,其在节目中多次对春晚的主持和节目表示不屑:春晚主持人站在背景墙大大的春字前,总是像打了鸡血一般,端着架子,声若洪钟地讲话,“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迎接新年春天的第一缕曙光……”

窦文涛喜欢真实、自然,装不起来。然而,如果我们梳理中国传统的年文化,所谓的过年和迎春,

本质上就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存在,既然是形式,必然需要铆足劲,扯着嗓子说话、表演,形式方能彰显。

中国人所谓的过年,实际上就是农耕民族对时间的一种理解和感受。年,古时又称为岁,岁字在甲骨文中,上部分为成熟的稻穗,下为弯腰驮伏之人。在作物一年一熟的古代,冬天收割成熟的作物后,自然而然地举行仪式,感谢上苍恩赐,祈求来年保佑。

甲骨文中的“年”字

中华的农耕民族过年的初衷乃感谢恩赐,祈福保佑,又因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对农耕很重要,春天就要快来了,新一轮的春播很快就要开始了,且与腊八时节接近,过年的时间逐渐从腊八往后挪,把立春囊括进来,既感恩,又祈福,更加名副其实。到袁世凯掌权的年代,他沿用了孙中山采用公历的做法,进一步将中国人古时称之为过年的时间名称元旦给了公历的一月一日,采取春节顶替元旦的做法。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很大程度上是袁世凯搞的。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华人过年,本质还是一种形式,一种蕴含农耕民族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对自身与家庭、社会和自然相处的确认,故形式很多。

打春耕是一种曾经上升到国家天子层面的活动,宋朝开始有打春耕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府在立春前一天“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帝京景物略》记载,立春这日,明代京城最高首长京兆尹带领府属官吏,或骑马,或乘轿,皆着红色礼服,头簪彩花,到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将塑好的小春牛迎回宫中,皇帝和权臣等人用彩杖鞭打春牛三下,以表示官府倡导农耕之意。

直至民国,各地仍有“打春牛”的习俗。百姓用泥土做成春牛,涂上五彩,在立春这天由县令于衙门内主持鞭春仪式。县令用彩鞭鞭碎春牛,众人争抢土块带回家,说是今年就会有好收成。

打春耕是农耕民族对农事重视的一种表达,祈求五谷丰登,很美好的憧憬。不过,另一个“打”就有些重口味了。

传说唐宋时期,商人区明路过彭泽湖时遇到水神,被邀到水府做客,临走问他要何礼物。有人指点区明,只要“如愿”,水神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如愿”是水神的婢女,商人区明要啥,如愿都能满足他。某年正旦(过去春节的叫法),起来晚了的如愿被区明殴打,她逃到粪堆里,区明用竹杖鞭打粪堆,喊如愿出来,如愿终究没有回来。这样的传说慢慢演变出一种风俗,用串起的铜钱绑在竹竿末端,围绕粪堆转几圈后敲打:正月初一打粪堆、呼如愿。南方人正月初一打,北方人正月十五打,有人还假装疼痛答应,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装。

习俗里还有一种彩头很好的活动,咬春。到立春日,无论高低贵贱,人人都要嚼食萝卜,名为“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某些地方仍可看到。吃萝卜可以解春困,又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这是普遍的说法。

咬春也可以吃春盘,习俗大约始于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做馅儿包着食用。还有吃五辛盘,即五种辛荤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们在立春之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前些日子,我看到一则视频,靠近越南的广西防城港的客家人有春节吃春卷的习俗,炸制,与越南春卷很像,想是古代中国的春饼、春盘习俗到了越南,改造后名扬海外。

汪曾祺老先生说:“从北京到厦门,都兴吃春饼,以酱肉、酱鸡、酱鸭、炒鸡蛋,裹甜面酱、青韭、羊肉、葱、炒绿豆芽,卷而食之,同时必有一盘生萝卜细切丝。过年吃脆萝卜,谓之‘咬春’。春饼很好吃,‘咬春’的名字也起得好!”

春天已经来了,不由得让人想起赵忠祥在《动物世界》里的一句经典解说词:“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春已到,年轻的朋友们,咬起来吧!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