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食补反而可能催人老?这4种饮食偏好,小心养生变 “养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11:13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说我妈这两年天天喝枸杞炖乌鸡、红枣煮黄芪,还非让我也吃,说补气养血,但她反倒最近老是累、舌头发苦,气色也没以前好了,是不是补过头了?”

刘女士在等号时翻着母亲记录用的养生日记本,翻到密密麻麻的“食补计划”,有点发愁。

她母亲从60岁起就开始琢磨怎么“吃出健康”,每天一碗补汤,一周三次黑芝麻糊,饭后还要喝点养生茶,结果体检报告却越来越多红字。

很多人一到中老年阶段,开始热衷养生食补,尤其是朋友圈、短视频、保健讲座推波助澜,把“吃出长寿”“吃出免疫力”当成目标。

各种补肾、补气、补血、补脑的食材轮番上桌,芝麻、核桃、山药、枸杞、黑豆、当归、红枣,谁都说不上哪样不好。

但问题是,吃得越讲究,身体越没精神的也不少。

有人补着补着睡不好了,有人补完反而便秘、上火,还有人长期食补引起代谢异常。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养生逻辑出了偏差。

第一种最常见的,是长期高油脂坚果类“补脑”饮食。

很多人觉得核桃、松子、腰果含有“好脂肪”,能护心护脑,但忽略了脂肪本身也是高热量物质。

每100克核桃脂肪含量接近65克,热量超过650千卡。

中老年人代谢率本就下降,如果每天食用一把核桃、几颗腰果,再加一碗芝麻糊,不用几个月,血脂就能明显飙高。

很多人补脑变成了“补油”,LDL升高,胆固醇控制不住,血管变得更紧张。

营养是有底线的,不是越多越好。

第二种误区,是过度使用补气血类药食同源食材。

黄芪、当归、党参、红枣、枸杞被认为对气虚血虚有效,但这些成分多数偏温、偏甜、偏燥。

长期使用易造成内热上升,尤其是体质偏热者,出现口干舌燥、腹胀气滞、睡眠紊乱、食欲下降等反应。

更关键的是,这类食补调理看似“平和”,但很多中药成分对肝肾代谢有持续性负荷。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每日摄入超过30克的红枣或枸杞制品者,在六个月后出现ALT轻度升高的比率达到21%。

这些指标平时感觉不到,但潜移默化地压迫内脏功能,特别是肝功能边缘值人群,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拉响警报。

第三种问题饮食,是一味追求“养生低盐清淡”的极端控制类食谱。

不少人一听高血压、心脏病就把盐和油砍得很狠,饭菜几乎没味,长期以水煮青菜、蒸南瓜、白米饭为主,连蛋白质也控制得很严。

看似控制得很健康,实际上容易造成电解质失衡、基础代谢减慢、营养吸收效率下降。

特别是65岁以上老人,如果连续一个月每日钠摄入低于1000毫克,容易出现低钠血症,表现为头晕、乏力、食欲差、精神状态低落。

有一项调查显示,极端控盐饮食者骨密度下降风险高出常人27%,因为低钠摄入干扰了钙磷代谢的平衡。

这类“过分养生”,反而让老化速度加快。

第四种隐患饮食,是喜欢把“药膳当饭吃”。

一些人每天不吃普通饭菜,非要加黄精、石斛、山茱萸、灵芝、黑豆等做成煲汤或炖粥,说是滋阴、补肾、抗衰。

但问题在于,这些成分如果作为药用没问题,但当日常饮食频繁摄入,容易引起代谢紊乱或肠道菌群失衡。

有临床观察表明,每日摄入黄精汤超过两周的人,血糖波动明显加大,部分个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倾向。

不是所有植物成分都适合长期大剂量摄入,尤其是加工后生物碱和多糖类在体内滞留时间长,代谢路径复杂,一旦积累,影响的不是某一器官,而是整个内分泌系统。

这些饮食偏好表面上是“养”,实际可能是“压”。

人体最怕长期微负荷,不是一下吃错什么,而是日复一日地摄入不适合自己的食材或方式。

老年人尤其容易在“怕衰老”的心理驱动下过度补养,把身体逼到一种偏执状态。

健康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止状态。

任何饮食模式都必须随着年龄、代谢能力、脏器功能而调整,不能用某一种所谓的“养生经验”固定一生。

更深层的问题,是现代食补观念的错位。

很多人把吃当成治疗手段,但忽略了吃的前提是吸收和代谢。

任何食补方案如果不考虑胃肠功能状态、脏器代谢效率、激素水平反馈机制,只是单一地追求“吃进了什么”,最终都可能在内耗中失效。

中老年人本身酶活性下降、胃酸分泌减少、胆汁排出变慢,这些生理变化会极大影响营养物质的转化效率。

也就是说,吃得再好,如果消化系统跟不上,只会变成身体的负担。

[1]孙忠实.三九天食补养生攻略[J].村委主任,2016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