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熔炉”——上党联立乡村简易师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0:31 2

摘要:长治古称上党,从古至今,潞州区就是上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教育的中心。大辛庄镇北寨村不仅因唐朝末年的三垂冈之战而闻名,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教育熔炉——上党联立乡村简易师范所在地。

——崔宽义

长治古称上党,从古至今,潞州区就是上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教育的中心。大辛庄镇北寨村不仅因唐朝末年的三垂冈之战而闻名,还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教育熔炉——上党联立乡村简易师范所在地。

民国21年(1932)春节期间,在太原的国民师范学校任教的常苏民回到长治,联络了上党各县的一批知名士绅,组成上党联立乡村简易师范(以下简称上党乡师、乡师)董事会,由长子的高洪任董事长,董事有长治的郭宝清、程如璧、常苏民、裴宝棠,襄垣的李庆芳,屯留的连天祥,潞城的李墨卿,壶关的秦绍观,平顺的石璜,沁县的邱仰浚,黎城的刘和斋,沁源的阴毓桂,晋城的郭象升、马骏、李生达,沁水的贾景德等。制定了教学规程,规定学制为4年,聘请郭宝清为首任校长,校址就选在位于长治城西北方向的北寨村。

郭宝清

夏季,上党乡师开始招生,秋季正式开学,校舍占用的是北寨村原第二高小,乡师后来又修了礼堂,教师部分向社会招聘,部分由长治城内四中和四师的教师兼职,课程和四师基本相同。第一期招了两个班,学生全部来自上党各县,大部分是贫民子弟。这是上党历史上第一个民办师范。

史纪言

王中青

民国25年(1936)夏,进步青年王中青、史纪言从山西教育学院毕业回到乡师,执掌教务。他们邀请暂居老家的四师同学赵树理担任国文教员,赵树理欣然赴任。赵树理组织学生成立了“巡回剧团”,办起了“吹毛壁报”……他组织学生在长治城内演出他亲自编剧的抗日宣传剧《打倒汉奸》《打灶王》《谁之罪》等,以朴素通俗的农民口语和深入人心的道理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赵树理

他们开展广泛的读书活动,乡师的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组织演讲竞赛活动。演讲常常以“还我河山”“抗日救国”为主题,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讲历史上爱国者的英雄业绩,讲卖国者的可耻罪行,也讲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

读书、演讲使乡师变得激情飞扬,引来了城内四中和四师的学生们前来观摩学习。乡师抓住机遇,将演讲活动引入社会,他们走到长治街头,在繁华地带,借上饭馆的一张桌子,登高一呼,行人驻足,很快就形成黑压压一片。学生们结合演讲,曾编过一些顺口溜。

《抵制日货之歌》

日本货,日本货,

早上买来晚上破。

中国货,中国货,

皮貌虽然很粗糙,

坚实耐用不易破。

同胞们,莫踌躇,

对日寇,仇山河,

谁若买上日本货,

亡国不用动干戈。

《国货好》

国货好,国货好,

使用国货要趁早。

人人都用本国货,

国家永远穷不了。

国货销路宽,

工厂宜兴办。

中华同胞四万万,

男女老少有吃穿。

民国26年(1937)春,长治县牺盟会在莲花池正式成立,这是长治地区第一个县级牺盟会。牺盟会特派员宋乃德组织了一支包括长治各个学校在内的200人的学生自卫队,后来又在自卫队的基础上组成一支80人的牺盟突击队,进行军训,仅乡师就有30多人参加,占了将近一半。这支突击队后来在王中青的带领下编入了八路军一二九师。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再一次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宣言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山西牺盟会也发出通知,在全省的青年学生中招收牺盟协助员,为全面抗战作准备。侯国英、张开登、张元英、郭廷俊、李尚文、李彬、杨克虹等12位同学到达太原,成为牺盟会第一批招考的协助员。

牺盟会长治中心区旧址

10月,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八团(简称教八团)来到长治,教导团是由2万名牺盟会员组成的中下层军事干部训练组织,分为若干个团,军事教官由阎锡山委派,政训部主任则几乎全是共产党员。教八团到长治后,又在青年学生中招收牺盟协助员,乡师又有一大批学生报考,经过短期培训后,被派到各县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乡师成了当时长治地区的一座抗日革命教育的熔炉。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鼓舞了长治城内各校以及周边县份学校的抗日救亡运动。

11月,太原失守,由于战争原因,长治各个学校陆续停课,上党联立乡村简易师范也在越来越近的炮火声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乡师存在的5年多时间里,一共招收了5个班25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加入了牺盟会,参加了八路军和决死队,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有的血染疆场,为国捐躯;有的南征北战,百炼成钢,成为共和国的栋梁。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