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缑显墓志》全称《魏故持节左将军齐州刺史缑使君墓志铭》,刊刻时间北魏正光四年(523年),高82厘米,宽79.5厘米,四周留有大量空白,中心部分有方格,推测石板最初可能不是用于缑显墓志。方格数量为22×20,即440个,每行22字,共20行。主要介绍缑显生
一华丽飘逸缑显志
北魏《缑显墓志》全称《魏故持节左将军齐州刺史缑使君墓志铭》,刊刻时间北魏正光四年(523年),高82厘米,宽79.5厘米,四周留有大量空白,中心部分有方格,推测石板最初可能不是用于缑显墓志。方格数量为22×20,即440个,每行22字,共20行。主要介绍缑显生平,以叙事为主,少有骈体文句。该墓志出土于洛阳龙门景区附近龙门村,现藏于千唐志斋博物馆。书法风格与《常季繁墓志》相似,可能为同一人所书,体现了华丽飘逸的魏楷风格。
魏碑风格:《缑显墓志》属于魏碑书法,这种风格融合了隶书和楷书的特点。魏碑书法在北魏时期达到了鼎盛,其特点在于用笔方劲古拙,笔画起止处常常呈现明显的方角,给人以刚健、质朴的感觉。这种方笔的运用使得字体更具立体感和力量感。
洛阳体特征:作为魏碑洛阳体的代表作,《缑显墓志》的字体宽博端庄,内紧外松,平画宽接,点画峻厚而精密,笔力雄正伟岸,布局力显阳刚之美。洛阳体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形成的一种书法风格,它在保持魏碑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用笔的规范和结构的严谨。
精湛技艺:《缑显墓志》的书刻俱佳,字体大小约3公分,满行22字,共20行。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墓志的书写者和镌刻者都具备相当高的技艺水平。每个字的笔画精细入微,结构紧凑合理,整体布局规整而不失灵动,显示出高超的书法和雕刻技艺。
尽管《缑显墓志》与其他北魏墓志都处于同一时期,且都具有魏碑书法的共同特征,但在具体的书法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仍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用笔特点:《缑显墓志》的用笔以方笔为主,笔画刚硬有力,起笔和收笔处多为方角,给人以斩钉截铁之感。而其他墓志如《元瑛墓志》和《张玄墓志》则在方笔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圆润和弹性,使字体刚柔相济。这种差异使得《缑显墓志》在整体风格上更显雄浑大气,而其他墓志则更偏向于优雅和灵动。
结构特点:《缑显墓志》的结构宽博端庄,内紧外松,重心平稳。字体的笔画分布均匀,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感。相比之下,《元瑛墓志》的结字略扁,有开张之势;《张玄墓志》的结构偏扁,多参隶意,显得疏朗而自然。这些不同的结构特点反映了北魏时期书法在结构处理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艺术表现:《缑显墓志》的艺术表现以雄浑、庄重为主,强调笔画的力量感和结构的严谨性。而其他墓志如《元晖墓志》则更注重书写的流畅性和自然性,表现出一种超脱和平和的艺术境界。这种差异体现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在不同审美观念下的多元发展。
二雄健雅丽常季繁
全名《魏故齐郡王妃常氏墓志铭》,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出土时间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土地点河南洛阳高沟村,高62厘米,宽62厘米,26行,每行26字。书法风格近《崔敬邕墓志》,极为精致。初归武进董康,后被董氏售与日本人太仓喜八郎,1924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志石断裂为数块。
常季繁(478年-522年),辽西公常冏之季女,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女性。她出生于辽西郡肥如县(今河北省卢龙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其温婉的性格和卓越的品德闻名。二十五岁时,她嫁给了齐郡王元祐,成为王妃,并育有子女。
墓志详细记载了常季繁的生平事迹和家庭背景,包括她的家族渊源、婚姻生活、子女情况以及她在宫廷中的角色。通过墓志的描述,可以看出常季繁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更是一位有着政治智慧和社会影响力的女性。
《北魏常季繁墓志》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字体略呈长形,笔势开张,笔画遒劲有力,自然流畅。该墓志巧妙地摆脱了北魏前期墓志中常见的斜画紧结之态,转而展现出后期平画宽结的宽广大气,既保留了北朝书法质朴雄劲的风骨,又融入了南朝书法的自然流畅与灵动,是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结体特征方面,该碑呈现出“平画宽结”与“斜画紧结”的复合形态。如“魏”字(见原石第7行)的“鬼”部横画舒展平直,纵向笔画压缩形成横向张力,而“女”旁则通过右上倾斜的短撇与长捺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这种平斜相济的手法使单字重心产生动态平衡。观察“常”字(第3行)的宝盖头,横向笔画延展幅度达到单字宽度的三分之二,下部“巾”字却以斜势收紧,形成上覆下承的视觉效果。这种结体规律与同时期《张猛龙碑》的“中宫紧缩”形成鲜明对比,更接近《郑文公碑》的疏朗气象,反映出北魏书风在地域流派中的多样性。
笔法系统则凸显刀刻与笔意的融合。以典型横画为例,“季”字(第2行)首横起笔采用典型的“切刀入纸”技法,起笔处呈45度斜角,中段提按形成“细腰”特征,收笔时顿挫出锋,整个过程完美复现了刻工对毛笔书写节奏的模仿。竖钩处理更具创新性,如“繁”字(第4行)末笔钩画,先以篆籀笔法圆转下行,至末端突然折锋上挑,形成“断金切玉”般的锐利形态。这种方圆并用的笔法,既保留了汉隶的浑厚质感,又开启了隋唐楷书提按系统的先声。
章法构成方面,碑文展现出严整与灵动的矛盾统一。纵观全碑,字距行距均保持1:1.5的黄金比例,营造出疏朗通透的视觉效果。但细察单字排布,如第15行“春秋卅有三”五字,通过“春”字纵长、“秋”字扁方、“卅”字紧缩、“有”字舒展、“三”字平正的连续变化,形成节奏鲜明的空间序列。
与同期碑刻比较,常季繁墓志与《崔敬邕墓志》(517年)在笔意精微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墓”字(第1行)的“土”部横画,前者采用“逆入平出”的含蓄收笔,后者则多见露锋出尖的爽利形态。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刻工技艺水平的区别——磁县作为北魏后期重要的石刻作坊聚集地,其工匠对毛笔书写细节的还原能力显然优于其他地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碑部分单字结体仍存古隶遗风。如“葬”字(第22行)的“歹”部作篆书结构,“死”部却完全楷化,这种新旧笔法的并置现象,生动记录了汉字隶楷演变过程中的过渡状态。碑文中“之”“以”等虚字的连带笔意,更暗示着行书笔法对北方碑刻的渗透,为理解南北朝书法交流提供了实物佐证。
常季繁墓志的书法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填补了北魏晚期邺城地区书风研究的空白。其兼收并蓄的技法体系,既承续了洛阳体式的规范严谨,又吸纳了山东石刻的雄强之气,堪称理解6世纪北方书法多元融合的关键标本。
三方劲雄奇崔敬邕
《北魏崔敬邕墓志铭》,全称为《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它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所立,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河北安平出土。由于崔敬邕墓志原石在清中期已毁,所有传世拓本均属同一时期椎拓,版本差异主要体现在拓工技艺与后期保存状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北魏崔敬邕墓志初拓》刘铁云本胜在传播广泛,《崔敬邕墓志淡墨拓罗振玉本》则以保存完整度见称。
崔敬邕为博陵安平人,其家族在北魏是名门大族。他的家族背景显赫,他的父亲是豫州刺史安平敬侯。崔敬邕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官员,在仕途上担任诸多重要职位。他曾做过司徒府主簿,负责处理司徒府内的各类事务;担任尚书都官郎中,参与尚书省的政务工作;出任左中郎将大都督中山王长史等职务,在不同岗位上展现自己的才能。后来被任命为营州刺史,在营州任上,他以清政怀柔的治理方式,使得当地风气良好,他的名声远扬,他的品德和治理能力受到人们的认可。
我们将《北魏缑显墓志铭》、《北魏常季繁墓志旧本》、《崔敬邕墓志淡墨拓罗振玉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北魏缑显墓志铭》、《北魏常季繁墓志旧本》、《崔敬邕墓志淡墨拓罗振玉本》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来源:大成国学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