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烟波浩淼的东洞庭湖北望,天井山脉如一条蛰伏千年的巨龙,青灰色的脊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青山环抱之中,一座以弘扬“国学”、重视“农耕”闻名遐迩的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黄金小学,静静矗立在虎头山巅。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教育光芒。
通讯员 罗先礼 金昌华
从烟波浩淼的东洞庭湖北望,天井山脉如一条蛰伏千年的巨龙,青灰色的脊梁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青山环抱之中,一座以弘扬“国学”、重视“农耕”闻名遐迩的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黄金小学,静静矗立在虎头山巅。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教育光芒。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题写的“黄金小学”鎏金大字上,它们在晨光中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它照亮了这片土地,也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求学之路。推开厚重的校门,黄金小学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那独特的韵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一铺陈在眼前。
墨香染翠瓦:立体的文化长卷徐徐铺展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我要让校园每个角落都会‘说话’。”校长金昌华站在校门口,略带卷舌的本地话里满是热忱。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仿佛能透过时光看到学校未来的模样。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校园迎宾主路右侧那排长长的碑林映入眼帘,“这上面的字是历届毕业孩子的书法作品。”
走近碑林,那些稚嫩而略显生涩的笔迹宛如一颗颗饱含敬意的种子,深深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石碑上,劝学箴言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些由孩子们亲手书写、拓刻的石碑,承载的应该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这些作品里蕴含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已化作温暖而持久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金昌华的匠心不止于碑林。穿过墨香萦绕的碑廊,春风楼与教学楼间的空地上,太极八卦图案已悄然铺展于地面。代表卦条的石板错落有致,既实用防滑,又蕴含着古老的智慧;石板缝隙间各色花卉蓬勃生长,与黑白相间的卦象相映成趣。这块不大的绿地,因“爱心”的呵护、“匠心”的雕琢、“精心”的设计,将国学精髓完美融入自然景致,成了孩子们感悟传统文化的鲜活课堂。
在校园主路的另一侧,还有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致——“人工湖”。湖面上睡莲粉白的花瓣随波轻摇,倒映在碧绿的水面,宛如一幅灵气十足的水彩画;湖边小路由废弃碎地板砖拼接而成,曲曲折折伸向远方;湖边紫藤花架下,浓荫如盖,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湖岸围栏旁,野蔷薇与月季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如霞。最显眼处,防溺水知识宣传牌与美景相得益彰。每到课余,孩子们围坐湖边,或诵读经典,或观察游鱼。在自然美景中感受书本上的诗词之雅,传统文化如春雨般悄然包裹他们,浸润着他们的心田。
位于人工湖右坡上方的“农耕文化陈列馆”,是黄金小学文化的“魂”。一幢小楼里,蓑衣、石磨、竹筐、风车、犁等二百多件老式农具静静陈列,每件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江南农耕文明的记忆。在这里,孩子们通过触摸历史实物,感受农耕智慧;通过古诗楹联的解说,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这种“处处皆文化,步步有经典”的设计,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化作可触可摸、处处可见的育人环境。
典籍化甘霖:活态的课堂生长智慧
每天清晨八点,五年级教室传来诵读《弟子规》的琅琅书声会准时打破校园的宁静。但这里的《弟子规》课与众不同。班主任李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春风楼前的“农耕地”,指着新种的菜苗问道:“如何用‘朝起早,夜眠迟’指导农事?”围坐在一起的孩子们会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要早起浇水,不然菜苗会渴死”“除草要认真,不能偷懒”。这样将经典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正是黄金小学独特的教育模式。
学校想尽千方百计将原来只有2亩的学农基地开辟到如今20余亩。这是孩子们劳动实践的乐园。每个班级都有专属的“农耕地”,虽然种植的是江南常见的农作物和蔬菜,但孩子们从翻土、播种到施肥、收获,全程参与其中。“农耕地”边的农具棚墙壁上“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标语在孩子们汗水“洗刷”下更加醒目;至于孩子们在“农耕地”周边围墙或信手涂鸦或精心书写的“未来可期”“出汗出力”是应景之语,是动乎于情、发乎于心,也是他们对未来憧憬最好的证明。
书法课上,退休的胡铁汉老师和金昌华亲自示范“永字八法”,手把手教导孩子们临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他们的讲解中,汉字不再是简单的笔画组合,而是蕴含着做人的道理。他们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声训诫中,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得紧、扣得牢、扣得正。
每学期的“国学周”,是孩子们的节日,也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光。孩子们身着汉服,在古乐伴奏下吟诵《诗经》,仿佛穿越回古代,与先贤对话;用黏土制作青铜器模型,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将《道德经》改编成朗朗上口的rap,让经典焕发出新的活力。美术课上,以《论语》名句为主题的水墨画,展现出孩子们对国学的独特理解;音乐课上,葫芦丝演奏的古曲悠扬动听,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正如金昌华所说:“我们要让国学‘活’起来。”他信手翻开老师们的教案,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老师的教学心得,“比如《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学校通过开展‘给父母写家书’‘诚信小标兵’等活动,让传统美德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不仅记住了经典,更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沃土育新苗:五育融合的成长乐园
春风楼大门门楣上方高悬的“教育犹如庄稼的栽培需要悉心呵护,耐心培养,才能茁壮成长”,是黄金小学的教育理念,也是全体师生的行动指南。每块地头的责任牌上,工整的楷书记录着种植计划、观察日记,还摘抄着《诗经》中的相关诗句。收获时节,孩子们将丰收的蔬菜送进食堂,与全校师生分享劳动成果。这种劳动教育,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关爱他人的种子。
百果园与百花园是自然教育的天然课堂。科学老师别出心裁地将法布尔的《昆虫记》与《诗经》中的昆虫描写对照教学,当读到“螽斯羽,诜诜兮”时,便带领学生去草丛中观察蝈蝈;学习“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则引导他们研究蜉蝣的生命周期。这种跨学科的有机融合,让孩子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
艺术教育在黄金小学同样精彩纷呈。书法教室里,孩子们屏息凝神,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帖、柳公权的诫子书,在笔墨间感受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绘画室中,原中国意象油画研究院副院长刘纯教授亲自指导,孩子们以国学经典为主题创作的画作色彩斑斓,充满想象力;舞蹈室里,江南水乡舞的优美身姿尽显东方韵味,孩子们用肢体语言诠释着对美的追求;音乐室中,葫芦丝演奏的古曲婉转悠扬,流淌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艺术课程,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更成为留守儿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丹心护雏燕:留守孩子的温暖港湾
课间休息时,金昌华在教学楼转角处拦住咳嗽的小宇,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今天咳嗽好些了吗?记得多喝水,晚上盖好被子。”这样温暖的场景,不是金校长作“秀”,只是可能时间、地点不同,但它每天都在黄金小学上演。学校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学校实施“暖心守护计划”。
正如老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金昌华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他对全校五百多名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担当。翻开金昌华办公桌上那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个孩子的生日、喜好与家庭情况。最后一页写着:“小宇咳嗽”,还画了个小小的药瓶图案。
学校为了让“爱”的阳光照射到每个孩子,建立了详细的学生档案,记录着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成长轨迹;构建了“五老”志愿帮扶网络,老教师、老艺术家们发挥余热,给予孩子们关爱与指导;专职辅导员负责寄宿生的心理疏导和生理卫生指导,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通过7个班级微信群及多个线上视频平台,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加强家校沟通,让远在他乡的父母也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周末的“亲情连线”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视频接通的瞬间,他们与远方的父母诉说着思念与牵挂;节假日的集体活动,如做灯笼、户外郊游,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师们的手机对孩子免费开放,他们既是义务电话员、亲情中转站,又是孩子们无话不谈的“临时父母”。
在黄金小学,每个教室后墙的“亲情驿站”,整齐摆放着学生与父母的往来家书,字里行间满是思念与牵挂;学生宿舍里,以《诗经》篇章命名的寝室充满诗意,床头的“成长树”记录着孩子们的阅读轨迹,毛笔造型的晾衣架、诗词装饰的墙壁,处处彰显着教育的温度。
薪火映青山:初心如磐再启新程
学校荣誉室里,五十余项国家、省级荣誉证书整齐陈列,见证着黄金小学一路走来的辉煌成就。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学校围墙上以“放飞自我”为主题的学生群画。画面中,金昌华带领孩子们在农耕地里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生们恣意飞奔,身姿矫健,充满青春活力;操场上的矫健身影,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画面充满生机与希望。
站在荣誉室斑驳的光影里,金昌华的手指轻轻拂过墙上的荣誉证书,那些烫金的文字在他眼中渐渐模糊,化作二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成立之初,学校只有几间漏雨的教室,玻璃破碎的窗户在寒风中吱呀作响,老化的教师队伍与不断流失的生源,像两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他用“针挑土”般的坚韧,把这所学校打造成了花园、公园、孩子畅游知识海洋的乐园,时时处处感受到关爱、温暖的家园。如今“脱胎换骨”的黄金小学拥有金村美术馆、黄土坡科技馆、伴湖图书馆、舞蹈室、音乐室、计算机房、心理健康室……
这些能够看得见的变化是外表,看不见的“内功”唯有数据是最直接的明证。适龄儿童上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两项指标一直高居全区小学前列;适龄儿童流失率为0,校园安全责任事故为0。黄金小学推行国学教育之初,质疑声不断,但金昌华始终坚信:“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再艰苦也不能让孩子失去这份精神财富。”
如今,黄金小学“国学”“农耕”并重的经验在全国推广,每年都有上万人次的教育工作者前来参观学习。但金昌华依然保持着质朴本色:“人生短暂,能够做成一件事本就不易,做好就更难。何况我、我的同事、黄金小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座谈会上,他分享的“小手牵大手”活动成效显著。教学楼上“让每个孩子都发光”标语醒目,行政楼道里“让每个留守儿童享受公平的教育”承诺庄严。这不仅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更是金昌华团队用二十二年光阴镌刻的教育誓言。
二十二年风雨兼程,无数教育者在此默默耕耘,将国学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用农耕文明滋养着稚嫩的生命,为留守儿童筑起温暖的港湾。 黄金小学以文化为魂、以匠心为笔,不仅是乡村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更是文明根系深扎乡土的鲜活注脚。
教育的长河奔涌不息,黄金小学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如一座精神灯塔,照亮无数孩子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振兴乡村教育的壮阔画卷上,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来源:岳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