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5日凌晨,一辆小米SU7标准版车型在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376省道路段,车辆在驾驶员手动驾驶状态中与一辆两轮电动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之后,司机肇事逃逸;目前司机已经被执行逮捕。
回顾:
2025年4月5日凌晨,一辆小米SU7标准版车型在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376省道路段,车辆在驾驶员手动驾驶状态中与一辆两轮电动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之后,司机肇事逃逸;目前司机已经被执行逮捕。
事故造成两轮电动车驾乘人员(共计两人)当场死亡,电动车锂电池起火并引燃肇事的小米汽车。
司机陈某迫于公安机关的追捕压力投案,现已以涉嫌交通肇事罪逮捕。
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再次引起一些网友的热议。
可是讨论的话题本应当是肇事司机的恶性行为和应当受到哪些惩处;然而却有一些网友把评论的关注点集中到小米汽车和品牌之上。这样的观点显然存在偏见,首先该车是人工驾驶引发交通事故,其次车辆起火是因为被撞击的两轮电动车电池起火进而被引燃;在这一起交通事故中并没有与小米SU7标准版车型相关的、需要进行技术解读的话题,那么依然往这个方向进行评论则有主观恶意之嫌,至少是存在偏见的。
对于肇事司机陈某而言,导致两人死亡并肇事逃逸的违法行为足够使其面对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且会面对终身禁驾的处罚。
交通事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一年之中会有数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比如《中国统计年鉴2024》的数据显示前一年的年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数量达到六万余人!更早的全球道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四年前全球约有119万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
也就是说上述案例在系列交通事故案例中并不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至少没有必要关联到品牌而过度解读。
可是似乎只要与小米汽车相关的事件总会被“特别关注。”
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笔者认为这是三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为:
热点效应轮晕效应孕妇效应热点效应很好理解,当某一个品牌、产品或人物容易迅速引起公众关注的时候,其必然容易吸引大量媒体的关注;进而实现在短时间内迅速且广泛传播的结果。媒体总是要“抓眼球”的,其非常重注眼球效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足够多的点击;那么小米汽车则应该重新思考品牌营销策略,在雷军或品牌的任何一条动态都可以随时冲上热搜的前提下,流量就是一把“双刃剑。”
此时的流量已经可以达到“造神”的程度,当一个人或品牌被推捧到过高的位置时,这样的品牌实际已经被“神话。”此时则不容许出现任何错误,否则评价将会快速逆转——如果这件事情是由第三方来做的话,那么这就是典型的“捧杀。”
所以一个品牌的热度不宜总是那样高,小米汽车不能“自我捧杀。”
相信轮晕效应是小米汽车亟待去改变的,于是才有了不断的热搜。
轮晕效应可以理解为成见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小米起步初期主打数码产品的高性价比,于是一度被戏称为“DS”品牌。而近几年里的小米品牌正在持续冲高,品牌定位在持续向上。小米汽车的出现也是帮助小米品牌和集团公司改变整体形象的关键,所以对于小米汽车的综合投入会很高,在推广方面似乎有些迫切了。
但是轮晕效应需要时间来沉淀,否则热点效应只会加重轮晕效应。
孕妇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网友的不解:
为何总是看到小米汽车或小米品牌的相关资讯?
究其原因正是孕妇效应使然;当一个女人成为孕妇的时候,其关注焦点就是孕妇——曾经不觉得大街上有多少孕妇,当自己成为孕妇的时候则会发现到处都是孕妇——关注点效应,可以这样理解。
于是当小米汽车和品牌在热点效应的作用下成为普遍关注点的时候,网友们难免会产生孕妇效应。此时的小米汽车则应当沉淀下来,以避免被热点效应和流量反噬。
小米汽车有一点做得不错:
没有利用寒蝉效应。
噤若寒蝉,如果面对一个品牌的时候,媒体和网友都像秋天的蝉一样安静;那么这样的品牌也就基本完了。寒蝉效应指的是人们因为害怕、顾虑或担心被报复而不敢于说话;在现在的汽车媒体领域里存在寒蝉效应,一些汽车生产制造企业会通过所谓的法律手段对媒体进行和网友进行“百万威吓,”似乎只要说到其品牌或产品的不足就可能涉嫌违法行为,久而久之,这些品牌除其雇佣或合作的推广媒体以外再无真实的评论。
就笔者近期的观察来看,小米汽车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不论是安徽池州段的暂无鉴定结果的交通事故,还是上述交通事故,敢于去讨论的媒体和网友非常多,其中一些评论也是言辞犀利的,而小米并没有祭出“百万威吓”的武器。
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小米汽车没有利用寒蝉效应去维护品牌,客观上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品牌和产品的自信;同时也非常聪明,因为寒蝉效应最终会让品牌失去关注和流量,进而流失订单,销量只会越来越低。
所以还是希望小米汽车能够做大做强,最好能够在“组合驾驶辅助”营销方面做出表率。
来源:天和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