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国乒,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奥运赛场上升国旗的荣耀,还是“谁也打不过”的霸气?可你不知道,这支王牌之师里,藏着一群当年能把教练气到跳脚的“刺头”——踹球台、摔球拍、改比分,连规则都敢踩在脚下。
提起国乒,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奥运赛场上升国旗的荣耀,还是“谁也打不过”的霸气?可你不知道,这支王牌之师里,藏着一群当年能把教练气到跳脚的“刺头”——踹球台、摔球拍、改比分,连规则都敢踩在脚下。
张继科从不是乖小孩。赢球后撕衣怒吼只是开胃菜,一脚踢碎广告挡板,直接踹没4.5万美元奖金。
跟马琳打球时,裁判判罚擦边球失分,他当场伸手改比分,裁判吓得不敢动,连“地头蛇”教练肖战都管不住他。
邱贻可更疯。18岁赢了世界冠军波尔就飘了,半夜翻出去喝酒喝到烂醉,禁赛时间比比赛时间还长;敢当着教练组放话“教练就得听运动员的”,最后被刘国梁扔去部队历练才收敛。
还有陈玘,自称“老子是亡命徒”,输球就摔拍子踢挡板,两次被退回省队还能打回来;被发配到农村养猪改造,面对央视镜头照样嬉皮笑脸,半点没把“教训”当回事。
女队也没在客气。王楠是“摔拍罚款专业户”,国乒专门定了“摔拍罚5千到1万”的规矩,她气上头能直接踹塌球台,连张继科见了都秒变乖宝宝;张怡宁更绝,教练李隼说她两句,她当场砸折球拍,拍桌子比教练还响,训练发狠时竟用餐刀扎自己大腿。
最牛的是刘国梁。年轻时带着队员翻四楼偷跑喝酒,被蔡振华抓包后,索性光明正大接着喝;给马琳加油喊太大声被裁判罚出场,他一边走一边吹口哨,嚣张得没边——难怪后来能治住所有人,原来“刺头”的招他全用过。
谁能想到,这群当年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如今对着孙颖莎,温柔得像换了个人。
邱贻可接手莎莎后,直接从“刺头教练”变成“coco奶爸”。出国打比赛,行李箱全他扛,零食塞满莎莎的包;莎莎输了女单决赛,他不灌鸡汤,就陪着小姑娘在场馆外遛弯,背影暖得让人鼻酸;连莎莎赛场上喊“我拉死他”,他都只觉得“跟当年的自己一模一样”,眼里全是纵容。
前教练陈玘更夸张。赛场上当军师出谋划策,赛场下蹲下来给莎莎拧水瓶、叠衣服,对着镜头叹气“孩子压力大,得多哄着点”——哪还有半点当年“养猪大佬”的潇洒劲。
李隼教练的反差最戳人。对别人严苛到极致,对莎莎却满脸宠溺,两人一个眼神就能“加密通话”;可该严的时候也不含糊,罚她跑一万米,一个球练够一百个才罢休,嘴里说着“逼她狠点”,眼里全是期待。
张继科直播时直接把莎莎夸上天:“你们可以质疑我,但不能质疑她——天才中的天才,是神不是人!她手上的茧子,比我当年还厚。”一句话,既护了她的天赋,更认了她的拼劲。
王楠亲自当莎莎的陪练,说她“靠脑子打球,不只是实力强”;张怡宁盯着莎莎的比赛录像,在东京奥运选拔时力荐她;刘国梁更直接,当着所有人说“我得陪她练球,钦点的”,夸她“内心干净,球和人一样不纠结”,那语气,像极了长辈炫耀自家最出息的孩子。
连王励勤开大会时,都能纵容莎莎在旁边啃大饼——国乒的规矩在她这儿,好像全成了“例外”。
哪是宠她,是信她有人说,孙颖莎运气好,碰到了一群疼她的前辈。可哪有什么平白无故的偏爱?
她能让邱贻可收起脾气,是因为训练时能把同一个动作练到手臂发麻;能让李隼严格要求,是因为罚跑一万米从不多说一句,一个球没练好就主动加练;能让张继科提她的茧子,是因为从小握拍的地方,早就磨出了一层又一层硬茧。
国乒的“宠”从不是溺爱。是王楠教她用脑子打球,是张怡宁帮她分析战术,是刘国梁给她压阵的底气——这群当年的“刺头”,把自己吃过的亏、练过的苦、攒下的经验,全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她。
他们宠的不是孙颖莎这个人,是宠她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是信她能接好国乒的接力棒,是把“为国争光”的担子,放心地交到了她手里。
如今的孙颖莎,站在赛场上眼神坚定,赢球时不骄,输球时不馁——她活成了前辈们期待的样子,也成了国乒新的“定心丸”。
原来国乒最厉害的不是永远赢球,而是一代代人把“拼劲”传下去,把“信任”交出去。那些曾经的“刺头”变成“护莎使者”的样子,才是国乒长盛不衰的秘密。
孙颖莎,你值得所有偏爱;国乒,活该你永远强大!
来源:才思敏捷书签L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