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档案年代:唐代(公元7-8世纪)材质:缠丝玛瑙(主体)、黄金(兽首镶口)尺寸:高6.5厘米,长15.6厘米出土背景: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艺术特色造型:以罕见的缠丝玛瑙雕琢成兽首形杯体,兽首怒目圆睁,獠牙外露,角如鹿茸,杯口为兽嘴,可自由开合。
1. 镶金兽首玛瑙杯
文物档案
年代:唐代(公元7-8世纪)
材质:缠丝玛瑙(主体)、黄金(兽首镶口)
尺寸:高6.5厘米,长15.6厘米
出土背景: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以罕见的缠丝玛瑙雕琢成兽首形杯体,兽首怒目圆睁,獠牙外露,角如鹿茸,杯口为兽嘴,可自由开合。
工艺:兽首镶金口,錾刻细腻纹饰,杯体通体抛光,光泽温润如脂。
文化交融:兽首造型源自中亚粟特文化,杯体纹饰融合波斯风格,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巅峰之作。
史价值
功能:推测为宫廷酒器,象征皇权威严。
地位: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宝级珍品,被誉为“唐代玉器之冠”。
2.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文物档案
年代:唐代(公元7-8世纪)
材质:银胎鎏金
尺寸:通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
出土背景: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壶身呈扁圆形,腹部两侧錾刻舞马衔杯纹,马匹前腿跪地,后腿曲蹲,口衔酒杯,昂首嘶鸣,姿态生动。
工艺:鎏金层厚实均匀,纹饰采用“锤揲法”和“錾刻法”结合,线条流畅,立体感强。
文化背景:舞马祝寿是唐代宫廷娱乐,此壶为唯一实证。
历史价值
功能:推测为宫廷宴会酒器。
地位:唐代金银器巅峰代表,反映盛唐气象与宫廷文化。
3.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文物档案
年代:唐代(公元7-8世纪)
材质:陶胎施三彩釉
尺寸: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
出土背景: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骆驼昂首嘶鸣,四肢挺立,驼背平台铺菱形方格纹毯,七名乐俑分坐两侧,或吹笙、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神态专注。
工艺:三彩釉色以黄、绿、白为主,釉面斑驳交融,骆驼毛发、乐俑衣纹细如发丝。
文化背景:驼队是丝绸之路贸易的象征,乐俑反映盛唐音乐舞蹈的繁荣。
历史价值
功能:随葬明器,象征墓主人生前荣耀。
地位:唐代三彩工艺集大成者,被誉为“丝绸之路交响乐”。
4. 皇后玉玺
文物档案
年代:汉代(公元前2世纪)
材质:和田羊脂白玉
尺寸:边长2.8厘米,高2厘米
出土背景:1968年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印面呈正方形,螭虎纽,印文为篆书“皇后之玺”四字,笔划刚劲有力。
工艺:玉质温润细腻,雕工精湛,螭虎神态威严,印文布局严谨。
文化背景:汉代皇后玉玺制度严格,此玺为唯一实证。
历史价值
功能:皇后印玺,象征后宫之首。
地位:汉代玉器珍品,印证《汉书》记载的“吕后之印”。
5. 五祀卫鼎
文物档案
年代: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
材质:青铜
尺寸:通高36.3厘米,口径34.3厘米
出土背景: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窖藏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鼎腹较深,立耳微外撇,三柱足粗壮,腹部饰一周窃曲纹。
铭文:内壁铸铭文207字,记载西周中期“裘卫”与“邦君厉”的土地交易。
工艺:铸造工艺精湛,铭文笔画圆润,结构严谨。
历史价值
功能:礼器兼契约见证。
地位:研究西周经济制度与土地私有化的重要史料。
6. 多友鼎
文物档案
年代: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
材质:青铜
尺寸: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
出土背景:1980年长安县下泉村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鼎腹较浅,立耳直立,三柱足细长,腹部饰一周重环纹。
铭文:内壁铸铭文279字,记载周厉王时期“多友”率军抵御猃狁(匈奴)入侵的战争。
工艺:铸造工艺精湛,铭文布局疏密有致,内容详实。
历史价值
功能:礼器兼军事纪念。
地位:研究西周军事史与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
7. 青釉提梁倒灌壶
文物档案
年代:五代(公元10世纪)
材质:瓷胎施青釉
尺寸: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
出土背景:1968年彬县(今彬州市)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壶身呈梨形,圈足,提梁为凤首衔环,壶盖与壶身连为一体,壶底梅花孔注水,壶身翻转不漏。
工艺:青釉莹润如玉,胎体轻薄,釉面开细密冰裂纹,提梁与壶身结合巧妙。
文化背景:倒灌壶设计体现古代工匠智慧,兼具实用与艺术性。
历史价值
功能:酒器,兼具观赏性。
地位:耀州窑青瓷巅峰之作,工艺罕见。
8. 黑釉“油滴”碗
文物档案
年代:宋代(公元11-12世纪)
材质:瓷胎施黑釉
尺寸:口径19.2厘米,高7.5厘米
出土背景:传世品,原藏于清宫旧藏
艺术特色
造型:敞口,斜壁,小圈足,釉面布满银灰色油滴状结晶,宛如夜空繁星。
工艺:黑釉施釉均匀,油滴结晶自然形成,烧制温度控制精准。
文化背景:宋代斗茶之风盛行,黑釉瓷器为茶器珍品。
历史价值
功能:茶盏,彰显主人品味。
地位:宋代瓷器瑰宝,结晶釉工艺巅峰。
9.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文物档案
年代:汉代(公元前2世纪)
材质:铜胎鎏金
尺寸: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
出土背景:1981年兴平县(今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炉身似竹节,九条蟠龙缠绕炉体,炉盖透雕蟠龙,龙首探出,口衔宝珠。
工艺:鎏金层厚实均匀,龙纹錾刻细腻,炉体可拆卸,设计精巧。
文化背景:熏炉为汉代贵族礼仪用具,象征皇权威严。
历史价值
功能:焚香礼器,净化空气。
地位:汉代鎏金工艺典范,皇家礼仪用具。
10. 旟鼎
文物档案
年代: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材质:青铜
尺寸:通高77厘米,口径53.2厘米
出土背景:1972年眉县李家村出土
艺术特色
造型:鼎腹较深,立耳微外撇,三柱足粗壮,腹部饰一周兽面纹。
铭文:内壁铸铭文28字,记载周康王时期“旟”受封土地的史实。
工艺:铸造工艺精湛,铭文笔画圆润,结构严谨。
历史价值
功能:礼器兼分封见证。
地位:青铜器铭文早期代表作,西周礼器珍品。
结语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十件镇馆之宝,跨越千年,涵盖青铜、玉器、金银器、陶瓷等门类,每一件都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诉说着华夏文明的辉煌与智慧。
从西周礼乐到盛唐气象,从丝路驼铃到宋代雅韵,这些国宝如同一把把钥匙,解锁着千年文明密码,让后人得以窥见古人的审美意趣与精神世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