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中无人战斗机,在未来战争中将发挥什么作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9:58 2

摘要:在刚刚结束的九三大阅兵上,我国首次展出了多型先进无人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两型大型隐身空中优势无人战斗机了。两机在尺寸上都尺寸都略大于歼-10战斗机,并且都采用了国产六代机同款的无垂尾先进气动布局和带锯齿尾喷管的WS-10加力涡扇发动机,只不过一架为蚌式

在刚刚结束的九三大阅兵上,我国首次展出了多型先进无人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两型大型隐身空中优势无人战斗机了。两机在尺寸上都尺寸都略大于歼-10战斗机,并且都采用了国产六代机同款的无垂尾先进气动布局和带锯齿尾喷管的WS-10加力涡扇发动机,只不过一架为蚌式进气口搭配切尖菱形翼,另一架是加莱特进气口搭配兰达姆机翼。

此前从未有哪个国家研制过如此规模的空中优势无人战斗机,从设计上看,这两种无人战斗机拥有极高的隐身性能,完善的内置弹舱,很高的推重比和机动性,强大的航程/载荷投送能力。两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协同作战飞机或忠诚僚机研发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忠诚僚机兴起

现代战场作战环境日益复杂,面对高端电子战威胁和高密度防空系统,有人战斗机在战场上生存愈发艰难,由此催生出了忠诚僚机或协同作战飞机新型作战概念,其核心理念是通过AI和自主技术,使无人机自主完成目标识别、路径规划甚至武器释放,并与有人驾驶战机形成协同作战体系,减轻飞行员负担,进而大幅提升空中作战的灵活性和生存能力。

AI加持下的无人僚机不仅可以执行高风险任务,降低有人战斗机的战损率,还能在消耗战中可替代部分有人机执行任务,大幅降低作战开支。此外忠诚僚机也符合分布式作战的要求,通过分散部署的作战单元协同完成任务,降低被集中打击的风险。

但要实现上述愿景离不开三大技术进步,首先是AI需在机器学习、实时数据处理和自主决策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突破,才能使无人机能动态响应战场变化,与有人机形成有效编队作战。

其次是先进数据链的进一步发展,让无人机不仅能与有人机实时共享目标位置和其他数据,接受来自后者的各种指令,并能在多种作战平台(有人机、无人机、卫星等)之间时共享信息并动态组网,实现跨域协同作战。

最后是采用复合材料、模块化设计和商用元器件来进一步降低无人机的制造成本,使其可大规模部署并承受战损。

该机的体型甚至超过歼-10

作战模式革命

忠诚僚机即可作为有人机的延伸,可充当传感器、武器平台或诱饵;也可执行前沿侦察、电磁和防空压制等高风险任务,降低有人机的人员伤亡和高端装备损失。因此忠诚僚机的出现必将深入改变未来空中作战的模式,甚至称之为革命也不为过。

对于空战来说,传统空战依赖飞行员的经验和反应速度,而忠诚僚机将改变这一模式。在2021年美国模拟对抗中,AI僚机通过协同目标分配算法,在2秒内就完成对12个移动目标的优先级排序,而人类飞行员平均需要8秒。

鉴于AI的反应速度远超人类,因此飞行员在未来空战中可能更多扮演“任务指挥官”的角色,负责战略决策,而战术执行(如机动、目标分配)由AI僚机完成,僚机可快速分析敌方机动模式并实施拦截,无论是超视距还是近距格斗。

美军实验表明,忠诚僚机与F-35组成"长机-狼群"编队时,通过强化学习模型动态调整飞行包线,6架僚机可使有人机生存率提升400%。

在侦察任务中,携带红外/雷达复合传感器的多架忠诚僚机可突前200公里构建探测网络,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融合生成实时战场态势图,通过有人机后方指挥+无人僚机前沿来侦察加速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循环的运转(OOAD循环),提高作战效率。测试表明,传统有人机的OODA循环约耗时12秒,而AI僚机通过预测性战场管理将周期压缩至0.8秒。在2024年美澳联合演习中,AI提前11秒预判了敌方导弹发射轨迹。

歼-20双座型

在电子战任务中,忠诚僚机可通过挂载电子干扰吊舱或内置干扰模块执行电子攻击任务,通过AI实时分析敌方雷达信号进行实时噪声干扰或欺骗干扰,如俄罗斯S-70"猎人"无人机可生成128个虚假目标信号。忠诚僚机也可结合被动雷达探测能力快速定位敌方辐射源,并引导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杀伤。忠诚僚机也可凭借AI在电子防护任务重灵活调整干扰策略,在被锁定时同步实施多维欺骗干扰,提高生存能力。多架编队的忠诚僚机也是很好的信号情报收集和辐射源定位平台,定位、识别并分类敌方雷达和通信信号,为后续打击提供目标参数。依靠AI之间的协作,忠诚僚机机群甚至可以自主分配电子战任务(如主干扰机、信号中继、诱饵投放),并根据战场变化实时调整策略。

锯齿状的WS-10尾喷管

在空地作战中,低成本的忠诚僚机可同时突防,饱和敌方防空系统。例如在2023年红旗军演中,8架无人机实施施蜂群突防,成功突破宙斯盾系统的概率达67%。在空空作战中,以单价200万美元的Kratos XQ-58对抗7500万美元的F-35,即便按照5:1交换比算前者仍具备成本优势。AI的动态任务分配可根据战场变化自主调整任务优先级,如仍忠诚僚机从对地攻击无缝转为空战。

双座型指挥控制机

为了与忠诚僚机编队,我国甚至专门研发了歼-20S双座型有人驾驶隐身战斗机。该机是为了有效指挥和控制“忠诚僚机”集群而诞生的“空中指挥所”和“编队大脑”,与美军的单座战斗机搭配无人机相比,歼-20S双座型无疑更具优势。该机后座飞行员的核心职责不再是驾驶飞机,而是担任 “任务指挥官”或“无人机控制官” 。他需要同时监控多架“忠诚僚机”的态势、传感器数据和武器状态,进行任务分配、路径规划和战术决策。双座设计分担了原本单人飞行员难以承受的复杂指挥控制压力,将彻底颠覆传统空中作战模式。

面临的挑战

未来空军可能需要新的编制,如“有人-无人混合中队”,并培养具备AI协同能力的飞行员。此外,后勤维护体系也需适应大量无人机的快速部署与回收。

AI的可靠性与鲁棒性:在复杂电磁环境下,AI系统可能受到干扰或欺骗(如对抗性机器学习攻击)。如何确保AI在强对抗环境中的稳定性是关键。

无人机的侧弹仓

自主决策的边界:AI应在何种程度上拥有开火权?过度自主可能引发误判风险(如误伤友军或平民)。

通信安全:有人机与无人僚机依赖数据链通信,一旦遭敌方电子压制或网络攻击,协同作战可能失效。

人机协同的信任问题:飞行员是否愿意依赖AI执行关键任务?需通过模拟训练和实战测试建立信任。

新战术的开发与验证:现有空战理论(如能量机动)可能不适用于AI无人僚机,需重新设计战术条令。

来源:火花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