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发!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今日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首次明确将集成电路“流片地”作为原产地认定的核心标准。这一规则的出台,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话语权的战略性升级,更可能引发中美科技博弈、国际贸易规则的新一轮角力。
突发!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今日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首次明确将集成电路“流片地”作为原产地认定的核心标准。这一规则的出台,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话语权的战略性升级,更可能引发中美科技博弈、国际贸易规则的新一轮角力。
流片(Tape-Out)是芯片制造的核心环节,指将设计好的集成电路图纸首次投入晶圆厂试生产,其成败直接决定芯片性能。此前,原产地认定多以“最终封装地”或“品牌所属国”为准,而中国此次将技术含金量最高的流片环节作为认定标准,直击半导体产业“卡脖子”痛点。
政策核心条款:
采用中国大陆晶圆厂完成流片的芯片,无论后续封装测试在何地,均标注“中国原产”外资企业在大陆流片项目需通过技术审查,确保核心知识产权合规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涉及5G、AI、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芯片近年来,美国通过《芯片法案》等手段,要求台积电、三星等企业提交流片数据,试图掌控全球高端芯片流向。中国此次规则调整,被业内视为“精准反制”:
打破技术空心化:倒逼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本土企业加速去美化产线落地重塑供应链逻辑:苹果、高通等外企若想维持“中国制造”标签,须将最核心流片环节留在中国关税战新筹码:未来出口芯片可凭借“中国原产”身份规避部分国家制裁性关税“芯片流片数据就是数字时代的石油钻井日志。”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王教授指出,“谁掌握流片地规则,谁就拥有三大优势:
技术溯源权:可精准追踪军用芯片流向,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标准制定权:为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替代性认证体系税收主导权:在全球数字税博弈中增加谈判筹码”随着长江存储、中微半导体等企业在3D NAND、蚀刻机领域突破,中国已具备规则制定的底气。此次政策调整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数据安全法》、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数据-金融”三角生态。
当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刻下的不仅是纳米级电路,更是一个国家的科技主权宣言。这场没有硝烟的“流片战争”,或许正是中国半导体行业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蜕变的转折点。下一个十年,世界芯片地图或将重新绘制。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