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跷的亡国:汴京被金军攻破前的几年里,北宋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07:47 1

摘要: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的正月,一生追求卓越的宋哲宗不幸去世。由于宋哲宗没有留下子嗣,宰相章惇提议,要么选择哲宗的同胞弟弟简王赵似作为新帝,要么选择年纪较长的弟弟申王赵佖继承皇位。

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的正月,一生追求卓越的宋哲宗不幸去世。由于宋哲宗没有留下子嗣,宰相章惇提议,要么选择哲宗的同胞弟弟简王赵似作为新帝,要么选择年纪较长的弟弟申王赵佖继承皇位。

宋神宗的皇后向太后,因为自己没有孩子,而且赵佖眼睛有疾病,所以她主张应该选择哲宗的弟弟端王赵佶作为皇帝。她认为赵佶更适合担任这个职务。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孩子,从小就热爱音乐、棋类游戏、书法、绘画和足球。然而,对于这位风流倜傥的王爷,章惇并不认同,他觉得赵佶过于轻浮,不适合成为国家的君主。

在太后的一再坚持下,端王赵佶最终得以继位成为宋朝皇帝,人称宋徽宗。

【01】

新皇登基,但朝中的大权却被向太后所掌控。向太后曾承诺只在半年内辅政,之后会归还权力给徽宗皇帝。然而,半年过去,向太后依然按照自己的意愿影响朝政,宋徽宗实际上并未拥有真正的权力。尽管形势如此,但向太后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宋徽宗刚刚登基的时候,他在处理政治事务时,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法。他努力调整新旧党派之间的矛盾,想要让两党和谐共处。他还决定改变宋哲宗时期过于激进的新党政策,让政策更加平衡。为了实现这些,他还积极重用旧党的人士。他的目标是在保持国家稳定的同时,逐步实现改革。

当时朝廷的高层,就是那些大权在握的宰执们,一致觉得应该让新党的蔡京去外地任职。可是,向太后没问宋徽宗的意见,就坚决让蔡京留下了。那些宰执里的大臣曾布等人,为此多次和向太后面对面地争论,但向太后始终不听。

帝王与宰执共同发出的指令却被向太后无视并驳回,这确实相当尴尬。然而,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宋徽宗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城府,他选择了忍耐。毕竟,距离向太后约定的归还政权的时间只剩下短短两个月。他坚信,两个月后,他将重新掌握大权,能够自己做主。

向太后虽然还政,却仍然紧握权力不放。此时的宋徽宗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孝顺姿态,即使他的脸被打肿了,仍然不断努力地调解向太后与宰执大臣之间的矛盾冲突。

向太后依然紧握权力不放,这让言官陈瓘非常不满。他决定写下一些尖锐的弹劾奏章来反对向太后的行为。看到这些奏章后,向太后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甚至因为难过而哭泣,连续几天吃不下饭。

宋徽宗采取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决定严厉惩处陈瓘,将他贬职到扬州粮料院去任职。

这一行动立刻引起了整个台谏的愤怒反应。许多言官开始详尽地搜寻向氏家族的不良记录,连续不断地指责向太后过于揽权。然而,被称为“大孝子”的宋徽宗却选择继续缓和局势,然而这并未解决问题,反而使得矛盾更加严重。

向太后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最终决定将政权归还给宋徽宗。面对这样的转变,宋徽宗欣然接受,并且继续对向太后以及向氏一族保持友善的态度。从此刻开始,宋徽宗完全掌握了政权。在这个过程中,向太后意识到她无法抵挡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因此做出了还政的决策。而宋徽宗也表现得十分成熟,见好就收,不仅顺利接过政权,还保持了一贯的仁慈,对向太后及其家族给予了持续的关照。这一事件标志着宋徽宗已经完全掌控了国家的权力。

其实,宋徽宗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喜欢艺术而不关心政治的皇帝。他其实对政务非常投入,但他有时候表现得有点轻浮,喜欢耍点小聪明。不过,他有时候会显得过于理想化并且冒失。这样说可能更容易让人理解吧。

宋徽宗更倾向于运用政治手腕来解决矛盾,而不是构建稳定的政治秩序。这种灵活的策略虽然短期内很实用,成本也较低,能够迅速看到成效。然而,这种策略只能在既定的规则框架内有效,一旦形势发生剧变,就会失去应对之道,导致进退两难。这种特点贯穿了宋徽宗的一生。

【02】

即位第二年,向太后离世,宋徽宗改年号“建中靖国”,意图平息日益激烈的新旧党争。然而,党争并未平息反而愈发激烈。宋徽宗不得不放弃之前的调和策略,决定遵循神宗和哲宗的思路,重用新党成员。这样的变革表明了他想要转向新的政策方向,希望能够引领国家走向更为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在公元1102年,宋徽宗决定更改年号为“崇宁”,象征着他尊崇熙宁变法的决心。他支持新党人士,包括蔡京和童贯等人,让他们继续推进改革。同时,他采取了严厉的政治手段进行惩罚,迅速终结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党争。此后,他着手实施新的政策。

宋徽宗搞的新政策其实有很多,但真正值得一提、有影响力的是下面的几个。

首先说到崇宁兴学,宋徽宗那时候可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了人才选拔方式。他废掉了科举和恩荫,取而代之的是宋朝政府开设的官学。这种改革让官学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官学就像是现在的大学,分布在各个州县。如果你在县里的表现很好并且通过考核,就可以去州郡的官学继续学习。接下来,如果你在州郡的官学里学习也非常出色并且通过了考核,那么就可以进入京城的太学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官学不仅仅教授四书五经,还设立了多种学科,包括书学、画学、算学和医药学等。同时,为了支持学生,官学还提供了补助和奖学金,帮助那些没有钱接受教育的寒门子弟。这样的举措得到了许多寒族的支持。

崇宁兴学的理念太超前了,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事物的最大价值,让每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它类似于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如此,它还打破了士大夫在教育领域的独家控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让一切事物和人尽其所能,打破垄断,发展教育。

崇宁三年(也就是公元1104年),宋徽宗颁布命令,废除了科举考试。从那时起,选拔人才的方式变成了通过学校升贡。这样一来,官学成为了士子们进入仕途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变革有效地打破了士族教育和官职的独家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教育和谋求官职,进而提高了官员的选拔质量。

宋徽宗后来发布命令,废除了恩荫制度。这意味着官员子弟不能再依赖恩荫制度来谋取官职。通过这两项政策的实施,宋徽宗直接限制了许多文官集团的仕途和财源,因此也遭到了不少人的非议和抹黑。自宋徽宗崇宁年间开始推动教育改革以来,这种情况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接下来就是要筹集资金。在宋徽宗的时代,因为连续的北伐和对西夏的征战,花费巨大。宋徽宗为了筹集资金,想尽了各种办法。由于老百姓的财力有限,如果压榨过度,很容易引发反抗。因此,他只能向士大夫阶层寻求资金支持。

首先,国家把金矿、银矿等矿产资源全部收归国有。接着,国家也开始掌控茶叶的贩卖,实施了榷茶法和盐钞法,垄断了这些重要的经济领域。此外,还在浙江设立了官办的织造局和官窑。这些机构不仅为皇室提供精致的物品,更重要的是,它们帮助官府开展海外贸易,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其实这些政策对士大夫官僚阶层的影响并不显著。真正让他们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宋徽宗实施的公田法。这个公田法主要是审查全国的地契,根据这些地契来确定地主真正拥有的土地数量,然后把那些超过地契规定的土地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地主们就会失去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这对地主士大夫们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但交税的依据却是地契,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向朝廷缴纳大量的税款,而他们原本只需要坐着收租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现在却要白白地损失一笔财富,这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不甘和不满。

士大夫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公田法进行了曲解和批评,宣称朝廷随意掠夺百姓土地,让民众生活艰难。然而实际情况是,普通老百姓所拥有的土地远远无法与这些士大夫们的土地相比。公田法被黑得体无完肤,其真正意图并未被正确理解和实施。

宋徽宗采取了多种手段,将赚钱的行业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只在经济上有所要求,而对文人官僚和地主豪门政治上极为宽容,给予了他们无限的自由空间和享乐机会。这样的政策让北宋迎来了一次经济繁荣的时期,被称为“丰亨豫大”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宋徽宗的这种做法不仅让朝廷收入大幅增加,而且也让上层阶级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他们享受着各种特权和优待,有着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财富和享乐。这样的氛围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北宋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说,宋徽宗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他懂得如何把握经济命脉,并且给予了文人官僚和地主豪门一定的自由度和享受空间,这种平衡的策略让北宋在“丰亨豫大”时期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

【03】

听了上面的话,你是不是觉得我在为宋徽宗辩解或者说美化他?绝对不是。

不加约束让蔡京执掌大权,致使蔡京等人打着推行新法的幌子肆意妄为,肆意贿赂、贩卖官职、巧立名目盘剥百姓,增加税收和赋役,欺压百姓。更令人震惊的是,诏书不遵循常规程序,不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复核和上奏后颁布,徽宗皇帝直接亲笔书写后立即颁布。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蔡京等人的滥用权力,使得他们为所欲为,毫无顾忌。

宋徽宗真的是个精明的投机者,他运用小聪明来掌控权力,误以为能洞察人心。而蔡京和童贯也是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他们知道宋徽宗缺钱,就拼命想办法帮他筹钱,而且这些办法还真的有效。

怎样赚钱呢?举个例子,公田法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人会故意把民间肥沃的土地诬陷为荒地,然后强行占据这些土地。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也违背了公田法的本意。

说到盐钞法,这个方法不仅垄断盐业的利润,还规定盐商得向朝廷买一种叫盐钞的证券。有了这张证券,盐商才能在特定的地方买盐。你以为就这么简单?其实背后的操作可不止这些。

蔡京不断推出新的代金券来替换旧的,这种更新换代的做法让旧盐钞贬值,盐商们纷纷破产。朝廷因此赚了大钱,而宋徽宗却毫不知情,还以为自己的财富在不断增长,毕竟手中的钱更多。他的做法本质上与吸取民脂民膏无异,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海上之盟也如此。尽管我们在后来看来宋徽宗联金灭辽并不成功,但在当时,北宋与辽国矛盾重重,几代皇帝梦寐以求的克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就在眼前,人人都期望能建立不朽功勋。如此难得的机会,怎能不让人心动?

宣和五年即公元一一二三年的辉煌岁月里,正值宋徽宗最璀璨的时段。

首先,我们借助女真人的力量成功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这一行动使得大宋的疆域在面积上与唐末相差无几。而缺少的只是西夏那一片区域。简而言之,在北方领土的恢复上,大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只差解决西夏问题,其疆域的辽阔程度已经堪比历史上的唐朝末期。

如果宋徽宗在这一年离世,他在历史上的评价绝对不会低。在北宋的帝王中,他的评价可能会仅次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然而,他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早点去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虽然他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成就,但历史往往让人深思:如果他能在更年轻的时候离世,或许会有更多的赞誉和更高的评价。

【04】

宋徽宗的艺术造诣日渐精湛,但他的开销也随之剧增。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支持自己的艺术爱好,还要应对战争和安置流浪人口。之前的储备已接近枯竭,无奈之下,他只能继续筹措资金。

普通百姓和富裕的人家已经没什么可剥削的了,宋徽宗就开始盯上了士大夫官僚这一阶层。于是,他推出了免夫钱这一政策。也就是说,他打算从士大夫官僚身上收取钱财。

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六月,宋徽宗颁布诏令:

诏书说到,自从收复燕云地区以来,京东和两河地区的百姓因调度而陷入困境。为此,我们要求京西、淮、浙、江、湖、四川、闽、广等地的民众缴纳免夫钱,以缓解调度压力。限定两个月内必须缴足,对于不遵守的人,将依照军法处置。

宋朝时,宋徽宗下令要求宗室、宰执和朝臣们都必须交纳免夫钱,且无一人能够例外。这一举措彻底惹怒了老百姓、南方士绅、朝廷百官以及皇亲国戚。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被剥削得忍无可忍,甚至可能因此起义反抗。而对于文官士大夫们,这不仅意味着要在文字中对其进行声讨,更可能引发皇位的不稳。换句话说,宋徽宗这一决策彻底触动了各方利益,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朝廷重臣,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老百姓感到被剥削,怨声载道;南方士绅和朝廷百官则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皇亲国戚则可能因此感到不满和失望。这种情况下,不仅老百姓可能会反抗,文官士大夫们也会通过笔杆子表达强烈的不满,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宣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125年的十月,原本共同攻打辽国的六万金军突然改变策略,分成两路向南方进发。就在十二月初九这天,燕京的七万宋军在燕山府的守将郭药师的引领下,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向金军投降。让人震惊的是,投降的金军数量,只有宋军的一半。这种情况真是前所未闻。

除了这些投降的宋军并未受到整合之外,金军还直接将其留在身后,毫无顾虑地南下进攻,丝毫不担心受到南北夹击的风险。

宣和八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农历正月初七那天,金军已经来到了城下。他们的行军速度有多快呢?从燕京到汴京,距离八百公里的路程,他们竟然只用了短短的28天时间就赶到了。而他们俘虏赵宋皇室北上的时候又用了多久呢?整整三个月的时间。

对比已经征战一生的朱棣,他在决定快速攻下朱允炆时,尽管已经驾轻就熟,但仍然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毕竟这一路上还是需要战斗,尤其是面对金军这个异族势力,不可掉以轻心。

在古代,军队行军打仗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金军对大宋的疆域不熟悉,他们连路都不知道该怎么走。而且,一路上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还要带着一些投降的军队。如果他们能稍微抵挡一下敌人的进攻,也不至于败得这么快。

北宋时期,为了对抗辽国的侵袭,在黄河以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地形改造措施。他们让黄河改道、挖掘新河道、种植树木,以此限制骑兵的行动。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不熟悉地形的人很难找到正确的路径。正因如此,金兵不可能这么快就通过这一地区。此外,古代的地图都是极为珍贵的,只有皇家和枢密院才有收藏,普通人是无法获得的。

在古代没有导航设备的时代,金兵能够迅速行动,一路无需补给和抢夺物资,迅速包围汴京,这背后的原因非常明确。很显然,这是北宋内部有人接应金兵,他们勾结在一起,意图逼迫宋徽宗。

在金兵继续推进之际,宋徽宗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选择放弃皇位,将其传给儿子赵桓。我们之前已经提到,宋徽宗对权力有着极度的热爱,因为他需要权力来享受他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然而,让人颇感困惑的是,在他44岁的这一年,他居然选择了主动禅位。要知道,那时候的敌人尚未近身,还在遥远的百公里之外。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换个角度思考,宋徽宗其实是受到了某种压力或是被迫无奈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宋钦宗继位后,他解除了蔡京等人的职务,并下令淮西和浙江两地招募士兵进京。虽然汴京已有大量禁军,但他为什么还要从其他地方招兵买马呢?原来,他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人来掌握汴京的城防,避免宋徽宗与西北军有任何接触。这样的操作,让汴京的防守更加稳固,也能更好地保障皇权的稳定。

听说金军南下了,童贯原本打算攻打西夏的计划被迫改变。他立刻命令种师道率领一部分西北军迅速回京支援。这样一来,原本的计划被打乱,种师道必须紧急应对金军的威胁,确保国家的安全。

汴京局势已经大变,他手上的人手实在是不够用。再加上有人暗中搞鬼,西北军先是被扣粮饷,然后被迫与金军硬碰硬。这些人在背后偷偷给金军提供情报,结果精锐的西北军就这样被轻易击败,金军南下再也没有阻挡的力量了。

首先,宋徽宗的亲信大臣们,比如蔡京、童贯和王黼等人,都被先后流放或者家族被消灭。这样一来,宋徽宗就彻底失去了掌控大权的机会。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找宋徽宗直接谈判,把宋徽宗实施的所有政策和机构全部废除,然后把朝廷掌控的众多土地重新分配,让前朝的情况重新出现。这样做就是想彻底改变现有的政治局面,恢复到过去的状态。

新的挑战出现了。宋钦宗的爸爸是宋徽宗,他们父子之间就算关系再不好,也比外面那些陌生人有感情。要是哪天宋徽宗重新掌握大权,我们这些人的处境可就危险了。所以,不如直接改变朝代,建立新的政权吧。

【05】

在靖康元年,即公元1127年,当时的文官们解除了各地勤王的军队,转而与金军勾结,再次向南进攻。他们甚至利用神棍郭京的法术来迷惑开封的守军,轻易地打开了城门。然而,要攻克作为都城的开封并不容易。开封城墙高达四丈,即约十二米,护城河宽度达到四百米,深度十二米,这些防御设施足以让数万金兵难以迅速攻破。

自从金军包围汴京以来,他们已经被击退四次了。他们在外城已经驻扎了四个月,尽管这座城市非常坚固,金军短时间内无法攻破。但如果北宋能够坚持,并派出勤王的队伍前来支援,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守住这座城市。

唐恪和耿南仲指挥的各地勤王军队行动迟缓,似乎都在犹豫不前。然而,南道总管张叔夜和他的两个儿子伯奋和仲熊却选择无视这一投降的命令,毅然决然地募集了一万三千人进行勤王行动。他们不畏命令,积极备战,以保卫国家为己任。

当汴京的百姓奋起反抗时,局势尚未明朗,但朝廷却急于求和。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居然打算将整个赵宋皇室作为礼物,一次性地献给金人,以为这样就能够彻底摆脱困境。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中提到:敌军委托给京城周围巡查的官员温州观察使范琼一个任务……他请求当时的皇帝和皇后亲自到军队中去恳请和解,但皇帝并没有回应。范琼不断逼迫皇帝表态,最终皇帝不得不乘战车离开宫殿。

《靖康纪闻》中描述:范琼率领军队在内宫前活动,他向百姓宣布了一个消息:赵家已经失去了天下,现在军队在讨论是否要立异姓为王。据说今天晚上皇后和太子都将离开皇宫,大家不要试图阻止他们。

宋徽宗被迫离开皇宫,被武将范琼逼到金营,可见他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权力,只能被他人摆布,无法自主决策。

文官推翻徽钦二帝后,扶持张邦昌称帝,并将国号改为大楚,试图改变朝代。然而,他们的政变缺乏根基,没有功绩和德行,这种改朝换代的想法过于天真。由于民众情绪激动,张邦昌只能借助孟皇后的名义来维持政权。

他们还有后招,那就是赵构。赵构的母亲韦贤妃出身宫女,宋徽宗对他们不屑一顾。如果张邦昌无法掌控局势,他们会安排赵构称帝,掌控朝政大权。最终,赵构被带到浙江,落脚在临安,这里是江南士人的发源地。

南宋之前,杭州虽然有个吴越小国建都于此,但其他大部分政权在江南的定都地点都是南京。然而赵构却与众不同,他没有选择南京作为都城,反而被文官们劝说去了杭州建都,这看起来确实有些出乎意料。

赵构有一个儿子却突然去世了,接着赵构自身也失去了生育能力,这种情况是否异常呢?

赵构最初想利用岳飞收复失地来加强自己的权力,但为什么却下令破坏了那个有利的局面呢?或许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得更透彻了。毕竟,如果两位皇帝回来了,他们会面临很多问题,赵构不得不考虑这一点。此外,秦桧曾是一个充满热情的青年,但在金国呆了三年后,他彻底改变了立场,成为了文官和金国的支持者。之后,他实际上控制了南宋的政权。他的转变也说明了形势的复杂性。

赵构在选择继承者时为何倾向于选择宋太祖的后裔而不是涉及许多旁支的宋太宗的后代呢?是否是因为文官的某种政治动机,比如为了抹黑宋徽宗而做出的选择?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赵构的选择可能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他可能认为宋太祖的后裔更能代表宋朝的正统血脉,具有更强的号召力和公信力。其次,宋太祖的后裔可能在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中,更符合赵构的政治利益和统治需求。至于是否涉及文官对宋徽宗的偏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具体的历史真相,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总之,赵构选择宋太祖后裔继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官为了抹黑宋徽宗而做出的选择。

北宋的覆灭确实令人费解。当时的皇帝和政权做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这些行为完全不符合一个拥有二十多年政权的皇帝应有的决策水平,尤其是宋徽宗的行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金人的入侵,他们竟然能够长驱直入,即使是后来的蒙古人也难以做到这一点。除非有内外勾结的背叛者帮助金军,否则他们不可能如此轻易地取得胜利。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