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宝鸡】“蜂”景这边独好!——宝鸡蜂产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20:11 1

摘要:秦岭北麓的温暖季风掠过一片片花海,37万个蜂箱“静卧”在这片1.81万平方公里的山林、谷地、平川和河道中,以“亿”为单位的蜜蜂振动翅膀的嗡鸣声,仿佛在吟唱一首跨越五千年的产业史诗——从炎帝之母女登驯蜂的传说,到今日占全国中蜂存栏量3.8%的“宝鸡蜂蜜”地理标志

秦岭北麓的温暖季风掠过一片片花海,37万个蜂箱“静卧”在这片1.81万平方公里的山林、谷地、平川和河道中,以“亿”为单位的蜜蜂振动翅膀的嗡鸣声,仿佛在吟唱一首跨越五千年的产业史诗——从炎帝之母女登驯蜂的传说,到今日占全国中蜂存栏量3.8%的“宝鸡蜂蜜”地理标志“版图”,每一滴琥珀色的琼浆,都沉淀着山河的馈赠与蜂农的匠心。

当唐代诗人罗隐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慨叹时,他或许未曾预见,千年后的宝鸡蜂农,正用技术革新破解着这道古老命题。在陇县八渡蜜蜂小镇,标准化蜂场取代了传统土蜂窝,活框养殖箱里流淌的成熟蜂蜜折射出科技之光;在位于千阳县南寨镇陕西森宝蜂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中,蜂王浆冻干粉生产线高速运转,将路边卖蜜的乡土生意推向百亿级生物医药赛道……

位于千阳县的陕西蜂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蜂”产业的宏大叙事,终究要落笔于蜂箱中的“甜蜜账本”。当“宝鸡蜂蜜”以5.6亿元品牌价值跻身全国十强,当森宝蜂业的蜂王浆冻干粉生产线轰鸣着撞开医药级市场的大门……这片被中国养蜂学会盖上“中华蜜蜂之乡”红印的土地,终于让深藏群山的百花蜜香,凝结成国际展会镁光灯下的地标名片。

这个由秦岭馈赠、科技赋能和民生托举的“甜蜜产业”,正用蜜蜂高频次振动的翅膀,竖起一面催动乡村振兴的大旗!

“蜜脉”承古今

“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相传900多年前,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期间尝到蜂蜜时,忍不住发出这样的赞叹。甜,自那时起就与宝鸡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而甜蜜的故事,其实开始得还要早得多——传说,炎帝的母亲女登在宝鸡南部的秦岭养蜂,因为山火,后又来到凤翔槐原一带继续养蜂,女登正是养蜂的始祖。宝鸡的养蜂史,是一部飘着蜜香的历史长卷。据《宝鸡市志》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时,蜂群聚集于军旗之上,被视为祥瑞,那面大旗得名“蜂纛”,宝鸡蜜蜂养殖溯源至今已有3000余年。到了唐宋,凤县蜂蜜已成贡品,沿着驿道送入宫廷。

时光流转,蜜香依旧。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坐拥秦岭、关山、千山三大山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它赢得了“中华蜜库”的美誉。1929.5万亩林地,56.04%的森林覆盖率,500多种蜜源植物、975万亩花海、持续8个月的绚烂花期……这一切,不仅绘就了壮丽的生态画卷,更奠定了宝鸡作为全国蜂农北上西去的中转站、西北最大蜂产品集散地与价格指导中心的地位。

秦岭作为世界重要的蜜源地之一,像一座巨大的天然蜂场。在这里,蜂群住的是深山幽谷,喝的是清冽山泉,采的是百花精华,尤其难得的是,它们穿梭于各类珍稀草药花间,使得宝鸡蜂蜜不仅清润甘甜,更增添了一些药用价值。

蜂农们的智慧与坚守,是这份甜蜜事业另一重动人底色。他们既承古法,使用仿生木桶,一年只取一次蜜,静待时光酝酿;又推行新法饲养,实施标准化生产,每一滴都是自然成熟的封盖蜜。

刚割下的土蜂蜜晶莹欲滴

麟游县九成宫镇紫石崖村的养蜂之路,正是宝鸡蜂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个村最大跨度30公里,大树下、草丛中蜂箱星罗棋布。村支书陈兴平是当地有名的养蜂能手,一提起蜂,眼里就有光。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大伙拿废弃的粗木头掏成蜂窝养蜂,也在土崖上挖洞养蜂,收获的蜂蜜主要是自己吃。”

麟游县紫石崖村土崖上的养蜂洞

转变始于2015年。政府发放补贴、提供技术指导,村民们养蜂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如今,全村85%的农户养蜂,6家蜂场规模超过200箱,年产蜂蜜最多时突破百吨,总收入达400多万元。蜂养多了,日子富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品质、对接市场,今年村里投入80多万元建起蜂蜜分离灌装厂,小蜜蜂真正酿出了大产业。

紫石崖村的蜕变,正是宝鸡市蜂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推进”的思路下,全市聚焦基地建设、科技赋能、服务保障、品牌打造与招商引资,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2024年末,全市养蜂户达11291户,蜂农专业合作社95个,养蜂大村32个,标准化示范蜂场152个,中蜂存栏36.97万群,占全省总量的一半以上,较2020年增长23.6%。森宝、冠友、康辉等一批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全市年生产销售蜂产品1.5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

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宝鸡蜂蜜”一举拿下全国首个整市域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举办全国蜂业大会暨中国(宝鸡)蜂产品博览会、“槐花·蜜蜂”助力乡村振兴推介会、全国优质蜂蜜品评大赛等全国性行业活动……宝鸡蜂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些熠熠生辉的成就,也为宝鸡赢得了“中华蜜蜂之乡”“中国洋槐蜜之乡”“中国优质蜂产品基地”等一系列闪亮称号。

回望来路,从2015年全市中蜂存栏9万群,到2018年的22万群、2020年的30万群,再到2024年的近37万群……这不只是一条持续上扬的曲线,更是一曲生态保护、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和谐共鸣的甜蜜交响曲。

“蜜技”启新章

蜜蜂真正的价值远不只是提供蜂蜜、蜂王浆等产品,更在于它们作为传粉者维持着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的血脉。而在宝鸡,人们不仅读懂了蜜蜂存在的深层意义,更以一场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产业升级,让这份“甜蜜事业”绽放出全新光芒。

在千阳县南寨镇,森宝蜂业建起蜜蜂科普馆,供社会各界参观学习,普及蜜蜂知识,投资千万元建成药用蜂王浆冻干粉生产线,还推出“花若”牌系列化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该企业在省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牵头制定了《陕西省蜂王浆冻干粉饮片炮制规范》,前不久获得批准。从此,宝鸡企业不再只是生产者,更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群众在陕西森宝蜂业蜜蜂科普馆参观

同样,在千阳县高崖镇,一座集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加工展示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建成。镇上统一注册商标、设计包装、搭建电商渠道,带动更多群众扩大养殖规模,日产1吨的鲜蜜加工厂和中蜂文化展馆,正是产业融合的见证。

走进陇县八渡镇桃园村,村民杨金荣的丰田蜂业专业合作社一片忙碌景象,工人忙着摇蜜、直播销售。杨金荣的大秦岭蜜蜂育种场是全省唯一持证的蜜蜂育种场,也是陕西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3个基地共放养着1800多箱蜂,年收入达800万元。这里不仅有传统木桶养蜂,还有草艺木箱养蜂以及他研发的用现代专利蜂箱养蜂,所产的不同蜂蜜能满足不同客户的消费需求。

陇县桃园村王喜文的蜂场风景优美

在杨金荣的养殖基地,一个个房子形状的蜂箱特别醒目:上有屋脊房顶,下面还有支架,既能防晒、防雨,还能预防虫害。他在镇上建起的蜜蜂博物馆,将老辈人使用过的养蜂器具、书籍等陈列其中,全方位展示当地养蜂历史。杨金荣说,他最引以为荣的是自己的蜂产品拿过三项全国大奖,是科技赋能让养蜂这个老行当走出了新路子。

而这些鲜活实践的背后是全市蜂产业品牌化、高附加值化转型的结果。宝鸡拥有“秦岭”“秦花”“冠友”等蜂产品知名商标。特别是“宝鸡蜂蜜”区域公共品牌的崛起,让宝鸡蜂蜜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从深山的蜂箱到时尚的化妆品柜台,从单一的蜜产品到涵盖医疗、休闲食品、生态旅游的融合产业链——在陇县八渡镇和千阳县高崖镇的“蜜蜂小镇”,蜜源培育、养殖、加工、蜂疗与贸易融为一体;在丰田蜂业合作社,新上的蜂蜜核桃休闲生产线悄然投产;太白、陇县的中蜂繁育示范基地与秦岭生态文化科普馆,则让游客在观光中读懂蜜蜂文化。

好蜜必须有好口碑!面对曾经困扰行业的“路边假蜜”问题,宝鸡对症下药:

构建起质量溯源、互联网+蜜蜂平台、蜂产品交易中心等多重保障体系,彻底推动市场向标准化、透明化迈进;

市蜂产业联合会加强行业自律,加工企业实行质量承诺,收购蜂蜜必经检测,遵循《宝鸡蜂蜜质量技术规范》标准化生产;

管理部门加强蜂农登记备案,督导建立用药及产品销售登记台账,实行可追溯管理。

“宝鸡蜂蜜”是一个融合生态、产业与科技的品牌,更是跨界产品的崭新理念。从一家合作社到一个品牌,从一个产品到一种生态——这场由“甜蜜”引领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蜜源”涌富路

蜜蜂虽小,却能酿出生活的甜。在宝鸡的青山绿水间,一群群嗡嗡作响的中蜂正为许多家庭带来希望与转变。

麟游县常丰镇佛堂寺村的姚林东自2015年开始养中蜂,最多时养了500多箱,年收入超过30万元,不仅自己富起来,还成立合作社,带动8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他还开发出蜂蜜柚子茶、蜂蜜柠檬水等新产品,先后获得“养蜂脱贫状元”“大国农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陕西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靠养蜂致了富,姚林东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最近在西安为儿子看好了一套商品房,过几天就准备去交款,“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他笑着说。

麟游县佛堂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发的蜂产品

“是蜜蜂让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这是陇县八渡镇桃园村的王喜文常说的一句话。她曾经过得不容易,骑自行车跑20公里去卖蜂蜜,1公斤才卖5元。后来,公公婆婆年事已高,丈夫做手术、两个孩子要读书,她便扛起了整个家。

2016年,王喜文开始养蜂,如今她养了400多箱蜂,靠养蜂的收入,前几年就住进了新建的小院,房间内干净整洁、现代家用设施一应俱全,家里还有两辆车。她为自家的蜂蜜注册商标“熊家友蜜”,客户遍布全国。

这几年,随着养蜂数量增多,王喜文越来越忙,儿子虽然已结婚生子,但没有离开家乡出去务工,而是在家与母亲一起专心养蜂。王喜文还是个热心人,经常帮助村民卖蜂产品。仅2019年,她就通过直播帮村民销售了36万元的蜂产品,而自己分文报酬不要。她的故事被很多人知晓,成了当地名人,被评为“宝鸡好人”,获评宝鸡市“三八红旗手”。

养蜂户在蜂场直播卖蜂蜜

这些温暖的个体故事背后,是一套扎实的产业扶持体系。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被编织进了一张“共富之网”。

企业主动敞开大门。陕西春秋食品有限公司凭借蜂产品加工和电商营销能力,走进太白县咀头镇,与400多户蜂农合作,公司免费教技术,还包销产品。曾经在一年内,公司帮蜂农卖出1000箱中蜂、8吨蜂蜜,价值90多万元。

合作社提供“全链条”服务。陈仓区西山德丽蜂果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养蜂,也加工蜂蜜,带动了80多户农户。他们成立专业服务队,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带着大家一步步走上康庄大道。

政府全力支持。近年来,全市累计举办蜂农培训240多场,培训1.7万人次,所有蜂农全覆盖。近三成蜂农成了行家里手,卖蜜卖蜂双重增收。陈仓区直接拿出近200万元,给西山地区农户发放蜂箱1万多个。

科技人员下沉一线。市畜牧兽医中心请来专家,建立起覆盖市、县、镇三级的技术服务网络。全市农业系统开展“结穷亲、授技术”帮扶活动,按“1+5”模式,1名技术人员结对5户以上农户,50多名科技干部长期驻扎基层,培训指导养蜂户。

好蜜也要有人识。市农业农村局两次举办优质蜜品评活动,对选出的56个优质样品颁发奖牌证书,大力宣传。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宝鸡蜂蜜的声誉,也给蜂农和企业带来了订单。

多方助力之下,小蜜蜂真正酿出了大产业。2024年,仅陇县蜂蜜产值就达4299万元,带动3100多人就业增收。

而这一切,都源于一箱箱蜂、一朵朵花、一个个奋斗的人。蜂农们算过一笔账:一箱蜂在正常年份能产蜜10至15公斤,产值500至700元;技术好的还能分蜂,多赚300至600元。

这是一条甜蜜的路——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政策支持、科技帮扶、爱心认购、能人带动、品评推介、金融信贷……几乎每一种帮扶模式,都在蜂产业中找到了落脚点。

就像一位老蜂农所说:“天开花,人养蜂,地生金。”那些曾经生活困难的家庭,正因为这些小蜜蜂,一步步走上致富路。

“蜜链”通四海

小小的蜜蜂,依然在秦岭山麓的花田间穿梭。蜂箱里流淌的不只是蜂蜜,更是一条被精心编织的产业链,从山间的野花一直连接到全球市场的货架。

在千阳县南寨镇的苹果园里,果农老张不再为授粉发愁。蜂群被引入田间,嗡嗡声中,坐果率提高了三成,果子更圆更甜。他说:“这些蜜蜂,才是果园里最勤劳的工友。”

而在渭滨区,一家蜂业企业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蜂蜜酒、蜂蜜醋等产品,正通过电商平台发往沿海城市。一滴蜜的旅程,从此不再短暂。

这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传统养殖户学会了活框养殖技术,产蜜量增大,取出的蜜更纯、更成熟。百箱规模的蜂场逐渐增多,养蜂不再是零散副业,而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两个劳动力,管理200箱蜂,年入10万元——这样的“221”家庭农场养蜂模式,让村民不愿离开家乡,要延续这份甜蜜事业。

品牌的力量也在悄然生长。“宝鸡蜂蜜”四个字,不再只是地域标识,更是品质的承诺。企业争相申报“绿色认证”“陕西好商标”,给这份甜蜜加上更多的信誉注脚。

而在上海的进博会和“世界蜜蜂日”的展台上,宝鸡蜂蜜走出西部,直面国际市场的检验,引进顶尖检测机构,共建质量信用,意味着这里的蜂蜜不仅要甜蜜自己人,还要经得起世界挑剔的目光。

宝鸡蜂产业链的延伸,使蜂业不再局限于农产品。蜂蜜“摇身一变”成为高档化妆品,躺在都市女性的梳妆台上;在蜜蜂科普馆,孩子们举着蜂巢好奇发问,游客在蜂场体验摇蜜。蜂箱之间,培育出了融合的新业态。

市农业专家分析,宝鸡蜂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与国内外先进蜂业地区相比,宝鸡蜂产业仍面临产业链较短、品牌溢价不足、企业规模偏小等挑战。蜂产品多以原料形式输出,深加工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如药用蜂蜜、蜂妆品、蜂蜜酒等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宝鸡蜂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一方面积极引入龙头企业,补齐加工、研发、品牌等短板,推动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另一方面强化检测公共服务,为产品质量背书,打通国内外市场通道。

与此同时,宝鸡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些不足,将蜂产业列入全市“6+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全产业链开发,并重点在三个关键点发力——建立“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驱动机制,依托“宝鸡蜂蜜”地理标志提升整体形象;加快开发蜂蜜衍生产品,完善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蜂业与文旅、健康等产业融合,构建集养殖、体验、消费于一体的蜂业生态。

秦岭千峰做证,渭水长歌未央。这场跨越五千年的“蜜脉”传承,正撬动中国西部蜂业的崛起。

看!标准化蜂箱在八渡蜜蜂小镇折射出科技光芒,蜂王浆冻干粉于森宝实验室叩响生物医药之门;

听!王喜文和蜂农们的直播声浪穿越千山,将“熊家友蜜”的故事谱成共富交响。

从《蜂王浆冻干粉饮片规范》的制定者,到全国首条GMP药用蜂蜜生产线开创者,宝鸡人以秦岭为砚、蜂翼为笔,在质量兴蜂的答卷上挥毫作答。这答卷上写着——每一滴蜂蜜都是生态承诺,每一箱蜂群都是民生基石,蜜蜂每一次振翅都是产业融合的强音!

此刻,秦岭的百花蜜香已凝为世界坐标。且待宝鸡蜂蜜携“中华蜜库”之威,让中国蜂业的西部范式,如蜜蜂授粉般遍染山河,蜜香永续!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