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多种语言能降低“老年痴呆”风险吗?方言算不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10:00 1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掌握多种语言(包括双语或多语能力)的人,患痴呆症(如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可能会降低。原因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与大脑的“认知储备”和“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

会多种语言的人是不是不容易得痴呆症?如果会说方言,算不算“多种语言”呢?很多人可能听说过“双语者大脑更灵活”的说法,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掌握多种语言(包括双语或多语能力)的人,患痴呆症(如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可能会降低。原因是什么?简单来说,这与大脑的“认知储备”和“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

当你会说多种语言时,比如中文和英语,或者普通话和粤语,每次在不同语言间切换时,大脑都在进行一场“高强度训练”。这种训练需要你不断激活一种语言系统,同时抑制另一种。

这种切换要求大脑调动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和注意力)和海马体(与记忆相关),增加认知挑战。一项发表在《Neurology》的研究发现,双语者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平均年龄比单语者晚4-5年。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储备更高,即使大脑中已出现病理变化(如β淀粉样蛋白沉积),症状也可能推迟显现。

认知储备是大脑应对衰老或疾病损伤的能力。会多种语言的人通过长期的语言训练,让脑皮层更厚实、神经连接更丰富。互联网曾报道,一位80岁的学者精通英语、法语和中文,从未表现出痴呆症状。然而,他去世后尸检发现,大脑中已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变——β淀粉样蛋白堆积。医生推测,他的多语能力让大脑“撑”过了疾病的侵袭(发病时间迟于离世时间)。

研究还发现,双语者在以下方面表现更优,比如说能更好地过滤无关信息,比如在嘈杂环境中专注听讲,记住并处理多任务的能力更强。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会多种语言的人可能本身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受教育程度高,生活方式更健康。他们可能更早发现症状并及时就医,从而“变相”降低了痴呆症风险。不过,这种观点并不否定语言训练的益处,只是提醒我们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说到语言,方言算不算呢?比如普通话和上海话、广东话,甚至温州话,差别有时比外语还大!目前学界的看法是:方言虽然不算完全独立的语言,但仍然对大脑有刺激作用,有很大可能有助于降低痴呆症风险,不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语音与语调的差异:方言往往有独特的发音和语调,比如温州话被戏称为“天书”,连其他浙江人都听不懂。这种独特性要求大脑在理解和表达时进行额外处理。

词汇与语法的适应:普通话的“你好”和粤语的“您好”(nei5 hou2)发音不同,甚至语法习惯也有细微差别,比如粤语中更常省略主语。这些差异让大脑保持活跃。

文化语境的切换:用方言时,你可能不自觉切换到家乡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一种认知锻炼。

作者罗夕夕是温州人,小时候温州话说得溜得很,可惜这些年用得少,渐渐只会听不会说了。温州话的复杂语调和词汇确实像“脑筋急转弯”,如果能坚持用,也是要很多词汇的记忆与使用,也是一种大脑锻炼。

痴呆症的风险60%由基因决定,40%来自后天努力。学习多种语言或方言属于后天脑力锻炼的一种,虽然不是唯一方法,但绝对值得一试。

每周跟家人用方言聊几次天,或者看方言电视剧。比如广东人可以看粤语剧,上海人可以听沪语广播。

适合初学者:从简单的语言入手,比如日语(发音接近中文)或英文(语法相对规律)。用手机App(如Duolingo)每天学10分钟。

学习语言只是脑力锻炼的一部分,搭配其他方法效果更佳:

体力锻炼:每周150分钟快走或跳广场舞,促进大脑血液循环。

饮食调控:多吃三文鱼、核桃,补充Omega3,保护神经元。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是痴呆症风险因素,定期体检很关键。

兴趣活动:唱歌、下棋、跳舞、学雕刻,随你喜欢,关键是动起来。

Bialystok E, Craik FI, Freedman M. Bilingualism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nset of symptoms of dementia. Neuropsychologia. 2007 Jan 28;45(2):459-64. doi: 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06.10.009. Epub 2006 Nov 27. PMID: 17125807.

来源:罗夕夕博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