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招牌禁用红蓝黑事件,活白干了不说,谁会被追责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09:49 2

摘要:三河商铺招牌禁用红蓝黑事件持续发酵,能够想象得到,面对波涛汹涌的负面舆情,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着巨大压力,网信和宣传部门肯定会很繁忙。

三河商铺招牌禁用红蓝黑事件持续发酵,能够想象得到,面对波涛汹涌的负面舆情,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着巨大压力,网信和宣传部门肯定会很繁忙。

但是,压力也好,忙乱也好,目前看都已经无济于事了。这是因为,这件事情导致了双重舆情。第一个舆情是事件本身带来的,也就是让店铺不得使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规定。

第二个舆情,是当地高新区城管工作人员“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自愿”的答复。这种吊儿郎当、不负责任的回应,再次也引爆了网民的情绪。

为什么网友不认可当地的这一限制性规定?

事件发生后,当地相关部门回应称,禁止使用相关颜色只是指导性质的,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现的并非如此,蜜雪冰城红色背景被改成了绿色或灰色的,甚至有红十字都改颜色了。

舆情发生后,蜜雪冰城牌匾又涂回了原来的颜色,媒体询问原因,店铺说具体原因不方便透露。为啥不方便透露呢?

行业内的人都知道,如果想公布原因,很可能意味着与相关部门撕破了脸,除非自己不想干了,否则不会做出这种极端行为。

毕竟,谁能保证自己的店铺一点毛病没有,如果相关部门严格按照规定去执行,店铺会担心自己根本开不下去。所以说,店铺的这种回应是很正常的。

到底是谁做出这个决策的?

按照当地城管部门的解释,《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的出台,目的是为了美化城市,打造示范街和示范路。政策的初衷和制定的目标肯定是无可厚非的,都是为了城市的形象与发展。

但是,方向正确不代表手段和路径正确,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三河市的这场舆情。而其中饱受争议的有这几点:

上面提到的《导则》的出台是否是合法的,是否经过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否通过了相关的法定程序。它属于一般规范性文件,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产生了强制执行的效果,尽管商铺是否赞成,却用更改招牌颜色执行了文件要求。

从网上公开的信息看,这个政策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做出来的,而城管部门只是执行的部门。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规范性文件的出台,难道一个部门就能决定实施吗?

如果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能够做出这种决策,那么很显然在程序上涉嫌违法。通常情况下,这种政策的出台,是要经过政府相关会议通过的,对这一政策进行合法性的审查,当然也包括政策实施后的社会风险评估。

所以,按照正常的思维,没有政府的决策,这个政策的出台实施大概率是不可能的。这里就牵扯一个问题,那就是,是谁拍板决策了这一政策?当然这个“谁”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

一个大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让当地的努力工作付之东流

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拿个手机都能当记者,这跟以往有很大的区别。

在以前的传统媒体时代,我们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些传媒来了解新闻事件。

而对于官方和再说,非常害怕媒体的负面曝光,因此会对媒体的曝光行为进行攻关。有的通过官方甚至找人脉关系去处置,甚至会偷偷地出钱摆事,因此也导致有的人利用曝光去敲诈勒索部门与企业。

很多人都记得,在2014年的时候,西部时报的两名记者被判了有期徒刑,就是因为他们有敲诈和制作假新闻的行为。

现在,对于三河市来说,领导的脑袋又大又疼,面对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肯定会给当地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外界对三河市形象的看法,更影响三河市上级对三河市舆情处置能力的质疑。

我们都知道,现在体制内的工作并不好干,安全生产很重要,民生民利工作很重要,经济发展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肯定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出现一个大的负面舆情,往往会导致之前的很多努力都付之东流。

更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负面事件形成了案件的线索,被纪检监察部门盯上之后,有的人轻则会被问责,重则被双开被追究刑事责任了。不幸的是,现在纪委已经开始调查了!

来源:丛林的蝴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