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工人有多难?10种像笑话的职业真实存在,比996还硬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20:05 1

摘要:还在为996的加班表唉声叹气?抱怨当代职场内卷到让人窒息?先别急着emo——当我们把时钟拨回几百年前,会发现古人的"打工人"日常,才是真正的"硬核生存挑战"。那些听起来像段子手瞎编的职业名称,背后藏着更残酷的职场真相。

还在为996的加班表唉声叹气?抱怨当代职场内卷到让人窒息?先别急着emo——当我们把时钟拨回几百年前,会发现古人的"打工人"日常,才是真正的"硬核生存挑战"。那些听起来像段子手瞎编的职业名称,背后藏着更残酷的职场真相。

接下来要登场的10种古代职业,它们有的需要从业者拿生命赌明天,有的反差感强烈到颠覆对古代社会的想象,还有的自带黑色幽默感却透着心酸。

准备好你的惊讶表情包,接下来的每个职业都将刷新你对"奇葩"的定义。这些真实存在过的古代职业,不仅是历史冷知识的狂欢,更是一面照见人性与社会的哈哈镜——毕竟,比起当代职场的KPI压力,古人可能真的在用生命诠释什么叫"上班如上坟"。

现代环卫工身着反光制服、驾驶自动化清扫车的体面形象,很难让人联想到中世纪欧洲那群在暗夜中劳作的特殊职业者——Gong Farmer。这些被称为"nightmen"(夜人)的粪便收集者,只能在晚上 9 点至凌晨 5 点间工作,用最原始的工具与人类排泄物打交道,堪称古代的"下水道潜水员"。

他们的工作场景堪称硬核:需徒手清理城堡或城镇的 cesspit(粪坑),用长柄勺将凝固数月的"night soil"(夜土)刮入密封木桶,再通过手推车运至城外。这些废物并非一无是处——农民会高价购买作为天然肥料,甚至有人将其加工成火药原料。更特殊的是,由于中世纪厕所排污口可能成为敌军入侵通道,他们偶尔还需用身体阻挡入侵者,兼职"城堡卫士"。

危险与财富的悖论:1325 年伦敦曾发生粪坑坍塌事故,3 名 Gong Farmer 不幸溺亡,其中包括一名叫 Richard the Raker 的从业者;但高风险也带来高回报——日薪 6 便士远超普通工匠,清理每吨夜土还能获得 2 先令报酬(约合现代 90 英镑),更能保留清理时发现的珠宝。

尽管收入丰厚,Gong Farmer 的社会地位却极低:被禁止进入教堂,只能居住在城镇边缘。这种"肮脏的体面"持续到 19 世纪现代下水道系统普及后才终结。

当我们抱怨工作压力时,不妨想想这些中世纪的"夜土专家"——用生命健康换取的高薪,究竟是机遇还是诅咒?如果给你年薪百万,愿意每天和粪便打交道吗?

当现代美食博主在镜头前优雅地品尝米其林大餐,收获点赞与广告合同时,三千多年前的尼罗河畔,一群特殊的“皇家试吃员”正用生命执行着截然不同的“美食测评”。他们被称为“Pregustator”,这个源自拉丁语“pre”(之前)与“gustare”(品尝)的词汇,在古埃及法老的宫廷中,却成了奴隶们用血肉之躯书写的生死契约。

这些被称为“Inspector of liquids”的奴隶,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法老进食前15分钟,率先品尝每一道菜肴与饮品。只有当他们在这段“生死观察期”内未出现呕吐、昏迷等中毒症状,食物才敢被呈送到法老面前。这不是什么荣耀的差事——普林尼在历史文献中记载,公元前23年的埃及宫廷,仅一年内就有7名试毒官因品尝到有毒食物而丧命,死亡率堪比战场前线。

为了降低风险,古罗马时期的试毒官Marcus Gavius Apicius曾发明“银器验毒法”:用银质餐具接触食物,若表面变黑则判定有毒。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古代砒霜等毒物提纯技术有限,常混有硫化物,银与硫化物反应会生成黑色硫化银。然而,这项“黑科技”漏洞百出——对于不含硫的有机毒素、生物碱等毒物,银器完全无能为力,试毒官仍需用自己的身体完成最终检测。

古代版“食品安全检测仪”:这些试毒官本质上是活体检测设备:用15分钟的生命观察期替代现代的化学分析,用奴隶的躯体过滤致命风险。他们没有仪器的精准,却有着同样不可替代的“检测功能”——只不过,每一次“检测通过”,都可能意味着下一次的“系统崩溃”。

从图坦卡蒙墓壁画中食物献祭的场景,到《创世记》中提及的法老酒政,这些无名奴隶的身影始终隐藏在皇室荣光的阴影里。若穿越回古埃及,你愿意用30年寿命换一份“法老同款菜单”的试吃权吗?毕竟对这些试毒官而言,每一口美食,都是一场与死神的豪赌。

江户时代忍者快递员(飞脚),比顺丰还快的“古代特工快递”

现代快递的“次日达”早已习以为常,但在400多年前的日本江户时代,有一种“快递员”能在烽火中用忍术躲避追兵,用加密技术传递密信——他们就是被称为“飞脚”的忍者信使。与现代快递追求速度不同,这些“古代特工”的核心KPI是“活着把情报送回去”,其业务难度堪称“用生命配送”。

战国时代的忍者本就是专业情报传递者,到了江户时代,尽管战事平息,他们的“快递业务”却愈发精进。德川幕府建立的“飞脚”制度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情报网络:以江户日本桥为起点的五条主干道上,驿站配备36匹专用马接力传递,从江户到京都的加急情报仅需41小时送达,这在没有汽车的年代堪称奇迹。更硬核的是其“服务条款”规定,延误送信“违一日徒三年,一日加一等”,严重者可处流刑,比现代快递的“超时赔付”严苛百倍。

古代加密技术天花板:忍者的“快递安全系统”比现代加密算法更具传奇色彩。伊贺流忍者用明矾水在纸张上书写密信,收信人只需加热纸张即可显影;甲贺流则擅长“鸟足印密码”,将情报隐藏在看似杂乱的鸟类足迹图案中。这些技术细节被详细记录在忍术经典《万川集海》中,成为研究江户时代情报加密的重要史料。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高危快递员”也完成了职业转型。1603年德川幕府将300名忍者改编为“御庭番”,从战场信使变为江户城的“加密警卫”,负责调查案件和传递机密情报7。他们伪装成商人、农民甚至乞丐,在市井中收集信息,堪称“古代版的加密快递员”——不仅送货,更负责全程安保和信息加密。

如果你的快递需要忍者用命护送,愿意加钱吗?

当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穿着专业制服、手持精密仪器在陵园中巡查时,很少有人会想到,两千多年前的“皇家陵墓守护者”——守陵人,正过着一种看似体面却堪称囚禁的生活。他们手握“铁饭碗”,却可能一辈子无法踏出陵园半步,这就是被“编制”困住的皇家守墓人。

被“编制”困住的皇家守墓人

制度起源:从秦代丽邑到汉代陵邑

守陵制度的雏形可追溯至先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便有关于陵墓守卫的记载,而秦始皇时期设置的“丽邑”,更是开创了专职护陵单位的先河。到了西汉,刘邦为秦始皇陵设立“守冢二十家”,配备专职护陵部队,正式将守陵制度纳入国家体系。这看似是对前朝帝王的尊重,实则暗藏政治考量——他将关东六国强宗大族和前朝遗老迁至长陵县邑守陵,既解决了地方豪强割据的隐患,又给他们戴上“神圣守陵”的道德光环,可谓一举两得。汉武帝更是将这一策略发扬光大,把数十万关东豪强迁至茂陵邑,美其名曰“供奉皇陵”,实质却是集中监控,削弱地方势力。

生活状态:世袭的“铁饭碗”与终身的“牢笼”

到了清代,守陵人制度发展为“世袭罔替”——父亲退休或去世后,长子或顺位继承人必须接班,一辈子与陵园捆绑。他们享受着令人羡慕的待遇:免赋税、有俸禄(巅峰时期年薪可达130两白银),甚至能通过陵区内的养蚕织丝等皇陵产业增加收入。但这份“铁饭碗”的代价是自由:他们被严格禁止离开陵区,一旦踏入禁区500米内,就可能被护陵卫队当场格杀。

守陵人的日常:把帝王“当活人伺候”

他们的工作远比“保安”复杂:每日需清扫陵园保持肃穆,按“事死如生”原则为帝王“灵魂”铺床叠被、一日四次供应饭食,还要准备定期祭祀仪式。东汉时期的“诸园贵人”(无子的守陵妃嫔)甚至要像伺候活人一样,为陵墓中的帝王“整理衣物”“打扫房间”,堪称古代版的“高端家政+安保一体化服务”。

现代视角:古代的“皇家陵园保安队长”

若用现代职业类比,守陵人堪称“皇家陵园保安队长”,但权限更大(可执法杀人)、责任更重(守护皇家尊严)、限制也更多(终身禁足)。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陵墓,更是皇权的象征——从西汉的豪强监控到清代的世袭守卫,守陵制度始终是宗法王道与政治博弈的缩影。

给你一份永不失业的铁饭碗,却要你一辈子困在“陵园村”里,这样的“编制”,你愿意接吗?

古罗马职业哭丧人(Mimae),靠“哭戏”年入3头牛的古罗马“情感主播”

在现代社会,“职业哭丧人”只是小众文化里的特殊存在,但在古罗马,这门靠“飙泪”赚钱的行当早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这些被称为Mimae的职业哭丧人,堪称古代版“葬礼戏精”——她们不用背台词,却要靠撕心裂肺的哀嚎、自残式的表演,为雇主家族挣足“面子”。

表演规范:需撕扯头发、抓挠面部至流血,甚至模仿死者生前言行举止,用“往身上扔尘土”“撕破衣服”等极端行为强化悲伤氛围。贵族家庭的哭丧团规模可达50人,她们与哑剧演员、音乐家共同组成送葬队伍,用夸张表演彰显死者身份。

这场“悲伤秀”的报酬相当可观:据记载,一场贵族葬礼的哭丧费用等同3头耕牛——在古罗马,这相当于普通农户半年的收入。有趣的是,由于社会观念认为“男性不应表现强烈情感”,女性成为这一职业的绝对主力,甚至形成“女性薪酬高于男性从业者”的特殊现象。

这种产业化的悲伤表演最终引发争议。奥古斯都时期立法明确禁止“过度哭丧”,认为其“引发强烈情绪,与公民安静生活的理念不符”,折射出当时社会对这种“情感消费”的警惕。

庞贝古城的壁画为我们留下了生动佐证:公元79年的一幅葬礼场景中,职业哭丧人正撕扯着头发,面部因夸张的哀嚎而扭曲,将两千年前那场“付费悲伤秀”定格成永恒。

当我们调侃“打工人演技”时,或许想不到古罗马人早已把“哭戏”变成谋生技能。若放在今天,若一场葬礼的“哭酬”能换一套房,你愿意在陌生人的灵前,演一场声泪俱下的“人生告别秀”吗?

当现代医美医生用精密仪器和局部麻醉为求美者塑造轮廓时,非洲穆尔西族的唇盘匠人正以最原始的方式“雕刻”部落美学——无麻醉割开下唇,徒手拉伸唇部组织,再用陶土盘逐步撑开,整个过程没有消毒设备,全凭经验与勇气。《National Geographic》纪录片曾记录下这一震撼场景:少女们强忍剧痛,让匠人将浅色陶土盘(表面带有细密纹理)嵌入被割开的唇部,随着时间推移更换更大的盘子,直到嘴唇垂到下巴附近。

这种“原始医美”背后藏着部落生存逻辑:唇盘直径直接决定嫁妆数量,盘子越大,少女能获得的牛群和财物越多,嫁入“豪门”的概率也越高。但光鲜背后是残酷代价——由于工具简陋和卫生条件恶劣,每10位接受唇盘改造的少女中,就有3人面临感染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唇部坏死。

这些部落匠人堪称“古代的‘原始医美大师’”,他们用陶土与刀锋定义美的标准,将女性身体变成家族地位的筹码。

文化镜像:当现代社会用“白幼瘦”定义 beauty 时,穆尔西族用下垂的唇盘书写生存智慧。这种跨越时空的审美差异,或许正揭示了“美”的本质——永远与权力、资源和文化语境深度绑定。

如果大盘子能让你一步到位嫁入部落豪门,你愿意让嘴唇垂到下巴吗?

每天早上被手机闹钟轻柔唤醒的你,或许难以想象:在19世纪的英国工业城市,工人们的起床铃竟是竹竿敲击窗户的“砰砰”声。工业革命的齿轮滚滚转动,工厂制度要求严苛的准时纪律,但闹钟尚未普及,于是“敲窗人”(Knocker-Upper)这个古怪职业应运而生——他们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肉闹钟”,用长杆或豌豆射手在凌晨穿梭于街巷,确保客户不会迟到。

这些“叫醒员”的工作堪称极致辛苦:凌晨3点的街道还笼罩在黑暗中,他们便扛着特制长杆爬上楼梯,精准敲击客户的窗户。最著名的敲窗人Mary Smith甚至别出心裁,用豌豆射手向窗户发射干豌豆,“像教堂钟声一样准时”的服务让她在曼彻斯特声名远扬。无论雨雪交加,他们从不停歇;在利物浦码头,为了匹配船只不规则的到港时间,敲窗人甚至需要轮班工作,堪称古代版“全年无休的外卖骑手”。

职业操守天花板:敲窗人以“误差不超过5分钟”为铁律,薪酬按服务的窗户数量计算,客户多为工厂工人、码头劳工等需要早起的群体。正如《伦敦劳工与穷人》中记载,这是一个用精准和汗水换取生计的职业,直到20世纪中期闹钟普及后才逐渐消失,有些敲窗人甚至坚守到70年代。

若把他们比作“古代的外卖骑手式叫醒员”,或许再贴切不过:同样风雨无阻,同样按单计费,同样用体力换取时间的价值。只是如今的骑手送餐到门,而当年的敲窗人“送叫醒服务到窗”。

最后想问:如果每天凌晨3点,有人拿着黄铜头长杆(杆顶还贴心地装着橡胶头避免打碎玻璃)敲你的窗户,给多少钱你愿意忍下这“准时的噪音”?

当现代数据库工程师在键盘上敲击代码时,15世纪的玛雅文明里,有一种特殊职业正用彩色绳结编织着帝国的“数据库”——他们就是结绳记事官(Quipu Keeper)。这些古代“数据管理员”不依赖文字,而是通过绳结的颜色、缠绕方式和打结位置来存储信息:红色绳结代表税收记录,黄色象征人口统计,而不同的结型则对应着数字与事件的编码。

这种原始却精妙的信息存储方式,需要惊人的记忆力支撑。据秘鲁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文物显示,一名熟练的结绳记事官需掌握约2000个绳结组合,其记忆量相当于背诵一整本历史书。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祭司等同,是唯一被允许接触帝国核心数据的阶层,堪称“行走的文明档案库”。

古代的“人肉U盘”——这是对结绳记事官最生动的现代类比。他们不仅要精准记录税收、人口等关键数据,还需在需要时快速“读取”绳结中的信息,其职能相当于同时兼任统计师、档案管理员和数据安全专家。

如果把这种古老的记录方式搬到现代,你能想象吗?当你的工资条变成一串彩色绳结,红色结代表基本工资,蓝色结对应绩效奖金,而绳结的松紧程度暗示着扣款金额——你还能看懂自己到底赚了多少吗?这种跨越时空的职业智慧,至今仍在秘鲁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展柜里闪耀:那些15世纪的彩色绳结,依然在诉说着用绳子“写”就的文明密码。

现代葬礼上,主持人用沉稳语调引导哀思;而在500年前的欧洲,专业哭丧人正戴着死者面具,在灵前嚎啕大哭到声嘶力竭——这不是荒诞剧,而是一份正经的“情绪打工人”职业。与现代葬礼追求庄重肃穆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哭丧人更像“葬礼表演者”:他们不仅要通过嚎啕大哭展现家属的悲痛,还要戴死者面具模仿其生前言行,甚至可能按哭声分贝计算薪酬。

这种职业背后藏着极端的仪式感:有些哭丧人为表哀悼会剃光头发,用身体痛苦强化情感表演;而贵族家庭则将哭丧团规模视为实力象征——哭丧人越多、哭声越“敬业”,越能彰显家族财力与社会地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1570年都铎王朝死者面具,正是这一职业的实物见证:面具精确复刻死者面容,哭丧人戴上面具后需模仿死者神态行走,仿佛逝者“重生”般完成最后的社会亮相。

古代的“葬礼流量明星”:如果说现代网红靠流量变现,文艺复兴哭丧人则靠“哭声流量”立足。他们的表演越投入,越能引发围观者对死者地位的认可,堪称“用眼泪兑换社会资本”的早期典范。

从社会功能看,这些专业哭丧人实则是活体社会符号——通过标准化的悲伤表演,将抽象的“社会地位”转化为可感知的仪式场面。只是若放在今天,我们或许会忍不住反问:如果哭到声嘶力竭真能赚一套房,你愿意在陌生人的葬礼上“C位出道”吗?

日本江户时代夜啼屋(夜泣き屋),靠笛声哄睡婴儿的“古代月嫂PLUS”

当现代父母还在为宝宝夜醒烦恼,用科学哄睡法调整作息时,400年前的江户时代早已诞生了专业“哄睡从业者”——夜啼屋。这群特殊的育儿师不摇摇篮不唱童谣,而是手持一支七孔竹笛,在婴儿枕边吹奏出低沉绵长的旋律。

这种看似简单的竹笛暗藏玄机。通过特定指法控制气流,夜啼屋能让笛声稳定在60-70赫兹频率,恰好与母亲子宫内的血流声、心跳声共振。东京江户博物馆珍藏的18世纪竹笛文物(七孔设计),正是这种“声学育儿工具”的实物见证。《江户时代民俗志》记载,熟练的夜啼屋能通过调整吹奏力度,让笛声时而如静脉血流般平稳,时而模拟动脉搏动的节奏感,“使乳儿闻之如返母体,夜啼立止”。

职业优势与商业模式:夜啼屋按婴儿入睡时长计费,基本费用为“每时辰(2小时)200文”,若通宵值守则另有加成。这一收入水平远超同期奶妈(日均150文),且无需承担喂养责任,堪称“低风险高回报”的古代自由职业。

从现代视角看,夜啼屋堪称“人肉白噪音哄睡机”的鼻祖。其核心逻辑与如今流行的婴儿白噪音机如出一辙——通过重复、规律的低频声音屏蔽外界干扰,激活婴儿的“原始安全感记忆”。只是比起电子设备,夜啼屋的竹笛还多了一份“真人动态调节”的灵活性:当婴儿出现躁动,乐师会立刻微调旋律频率,如同古代版的“智能哄睡算法”。

最后不妨设想:若你的宝宝夜夜哭闹,唯有听到酷似母体血流的笛声才能安睡,你愿意花200文请位夜啼屋吗?

从需要在粪水中跋涉的粪便收集者,到必须在黑夜里与盗贼搏斗的守夜人,这10种古代职业用“奇葩”的工作内容和“残酷”的生存条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与现代职场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它们或是与污秽为伴,或是与危险共生,甚至需要用尊严换取微薄的生计——中世纪的粪便收集者可能因沼气中毒殒命,夜巡人要直面巷战的刀刃,而“哭丧人”则需用眼泪表演换取食物。

反观今天,当我们抱怨“996”的疲惫、吐槽职场的内卷时,或许未曾想过,这些在我们看来的“社畜”烦恼,可能正是古人梦寐以求的“福报”。至少我们拥有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受法律保护的劳动权益,以及不必用生存尊严去交换的职业选择。人类用800年时间,让“掏粪”变成了配备专业设备的环卫工作,让“守夜”进化为有监控系统支持的安保职业,这种进步本身就是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世界史大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