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352年的濠州城,寒风卷着雪粒子砸在破庙里。25岁的朱元璋裹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盯着神像前“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标语发愣。三天前,他还在皇觉寺讨饭,差点饿死在街头;如今,红巾军里一个穿红袍的汉子拍着他的肩膀说:“兄弟,入了明教,有饭吃,能报仇!”谁也没
公元1352年的濠州城,寒风卷着雪粒子砸在破庙里。25岁的朱元璋裹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盯着神像前“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标语发愣。三天前,他还在皇觉寺讨饭,差点饿死在街头;如今,红巾军里一个穿红袍的汉子拍着他的肩膀说:“兄弟,入了明教,有饭吃,能报仇!”谁也没料到,这个靠明教起家的穷和尚,日后会踩着15万教众的尸骨登上帝位,还把曾经的“救命稻草”踩成“异端邪说”。
刚入明教时,朱元璋对教义深信不疑。教主张无忌(注:此处为民间传说演绎,非历史真实人物)亲自给他赐名“朱兴宗”,说他是“应劫而生的护法”。一次与元军作战,朱元璋被围困在山谷里,是明教教徒李二哥背着他冲出来,自己却被乱箭射成了刺猬。“朱兄弟,记住,明教要的是人人有饭吃!”李二哥断气前的话,朱元璋记了一辈子。
凭借作战勇猛又懂谋略,朱元璋在明教里步步高升。他牵头建了“五方坛”,吸纳了徐达、常遇春等心腹,这些人全是明教骨干。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的战船把朱元璋的小船围得水泄不通,眼看就要完蛋,突然江面飘来上百条插着“明”字旗的渔船,竟是明教渔民教徒自发来援。“教主若败,咱们就没活路了!”渔民们的呐喊声里,朱元璋握着剑柄的手青筋暴起,那一刻他真切觉得,明教就是他的根。
可随着势力扩大,朱元璋渐渐发现不对劲。苏州的明教分坛擅自给百姓分了地主的田地,扬州教徒甚至直接把知府赶出了衙门。更让他坐立难安的是,教里有人开始念叨“明王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还有人拿着“朱兴宗是明教护法,该听教主号令”的文书四处散播。1366年的一个深夜,朱元璋对着地图发呆,徐达轻声说:“主公,明教是助力,可要是成了掣肘……”话没说完,朱元璋猛地把茶杯摔在地上:“我要的是天下,不是什么明教的护法!”
他开始悄悄布局。先是以“整顿教规”为由,把几个实权派教主调到南京软禁起来,又让常遇春去安徽“清查异端”,实则清理不服管教的教徒。有天,曾经救过他的李二哥的儿子来找他,哭着说父亲被当成“叛逆”抓了。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和李二哥长得一模一样的年轻人,喉结动了动,最终只说了句:“按规矩办。”那天夜里,他在书房坐了一宿,桌上的明教教义被烛火烤得卷了边。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朝臣们都以为他会追封明教教主,可圣旨下来,却写着“禁明教,毁其祠,诛其徒”。教众们懵了,当初喊着“跟着朱兄弟打天下”的人,怎么成了要杀他们的皇帝?
浙江明教总坛率先反抗,十万教徒围攻杭州城。朱元璋派徐达率军镇压,临行前他下了道密令:“凡持明教信物者,格杀勿论。”徐达犹豫了:“主公,里面好多人都是当年跟着您出生入死的兄弟啊!”朱元璋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现在他们是教徒,不是兄弟。朕的天下,容不得第二个‘主’!”
杭州城破那天,血流成河。明教教主跪在朱元璋面前,举着当年赐给朱元璋的“护法令牌”:“朱兴宗,你忘了当年在濠州破庙里说的话吗?你说要让所有教众有饭吃!”朱元璋背过身,声音冷得像冰:“朕现在是大明皇帝朱元璋,不是朱兴宗。天下人有饭吃就行,管他是不是明教!”当士兵把教主的人头呈上来时,朱元璋摸了摸腰间的玉佩——那是李二哥临死前塞给他的,此刻玉佩上的温度,竟比心头还热。
这场清洗持续了三年,15万明教教徒成了大明王朝的垫脚石。后来朱元璋编《元史》,特意把明教写成“妖教”,还下旨“凡提及明教者,杖责三十”。没人知道,他晚年常常独自坐在奉天殿里,对着一幅画发呆——画里是濠州破庙,一个穿红袍的汉子和一个穷和尚正分吃一块饼。
有人说朱元璋忘恩负义,也有人说他是为了江山稳固。或许就像他对太子朱标说的:“做皇帝的,手里握着的不是权力,是取舍。舍了15万人,保了天下千万人,值不值,留着后人说吧。”只是那些曾为他抛头颅洒热血的教徒,终究成了史书里一笔带过的“异端”,徒留一段让人唏嘘的往事。
来源:阳光雨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