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来这里,更多是出于接待需求 —— 外地客户朋友到访,我总是把这里当作一处 “景点” 安排,脚步匆匆,心思也多在应酬上。可这一次,是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节点,我发自内心地想故地重游,想亲手触摸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细节,想认真聆听那段岁月里的沉重回响。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系承叔记原创作品,同时提供文字版与视频版,本账号对相关文字及视频内容享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时隔多年,我再次来到九一八历史纪念馆,坦白说,这次的心情与思考的角度,和从前截然不同。
曾经来这里,更多是出于接待需求 —— 外地客户朋友到访,我总是把这里当作一处 “景点” 安排,脚步匆匆,心思也多在应酬上。可这一次,是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节点,我发自内心地想故地重游,想亲手触摸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细节,想认真聆听那段岁月里的沉重回响。
94 年前的今天,1931 年 9 月 18 日,沈阳柳条湖,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旁,日寇的枪声划破夜空 —— 这是他们正式侵华的第一枪。从那天起,中华民族的苦难被狠狠推向深渊,从一个谷底,跌落到更深的黑暗里。在日寇贪婪无耻、灭绝人性的铁蹄下,整个民族扛过了长达 14 年的屈辱,付出了无法计数的生命代价。
作为一名东北人,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当年东北军为什么不抵抗?” 过去每次面对这个问题,我都语塞无言。是东北军不够勇敢吗?是兵力装备相差悬殊吗?显然不是。即便初中历史课本里有过解释,可我总觉得,那段历史的沉重,远不是几句课文能说透的。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才慢慢变得立体。从19 世纪末起,东北早已是日俄两国的‘角力场, 两个强盗在我们的土地上抢地盘、争利益,我们这些 “主人” 却只能攥紧拳头,敢怒不敢言。
后来张作霖崛起,看似撑起了东北的局面,却始终难逃 “仰人鼻息” 的困境。直到皇姑屯一声爆炸,日本人炸死了张作霖,少帅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的担子。他做的第一件 “为国” 大事,就是推动 “东北易帜”—— 这意味着东北不再是张家的私产,而是重新回归国家体系。可也正因如此,蒋介石才能以 “最高统帅” 的名义下达 “不抵抗” 命令,张学良也只能无奈服从。
如今再有人问我 “东北军为什么不抵抗”,我会坚定地说:“这个问题,该去问当时的蒋介石。”东北军官兵奉命不抵抗,从不是因为胆小怯懦,而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选择了服从所谓的 “大局”。可谁又能体会,那些东北汉子手握钢枪却不能反抗,眼睁睁看着家园被占的憋屈与痛苦?
有太多爱国官兵不愿就此撤退,他们拒绝随部队入关,留在了这片被侵略的土地上,自发组成一支又一支民间义勇军,用简陋的武器和日寇周旋、厮杀。你知道吗?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素材,正是取材于在当时的东北 —— 这就是东北人率先扛起抗日大旗的最好证明,也是东北人血脉里的不屈精神的体现。
九一八,是日本侵略者给东北、给整个中华民族留下的一道永远的伤疤。这道伤疤提醒我们:只有牢牢铭记国耻,记住那些牺牲与苦难,才能更清醒地走向未来;只有守住历史的记忆,才能让民族的精神永远挺立。
来源:严家武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