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看中国历史,发现史上有两个人堪为“最牛”:一个是孔子,号称“文圣人”;一个是关羽,号称“武圣人”。两个人“一文一武”,不仅活着的时候声名隆盛,死后更是被历代累世加封,可谓登峰造极,无人能比。为什么孔子和关羽能够享此殊荣呢?这恐怕和他们的个人才能贡献与文德武德
翻看中国历史,发现史上有两个人堪为“最牛”:一个是孔子,号称“文圣人”;一个是关羽,号称“武圣人”。两个人“一文一武”,不仅活着的时候声名隆盛,死后更是被历代累世加封,可谓登峰造极,无人能比。为什么孔子和关羽能够享此殊荣呢?这恐怕和他们的个人才能贡献与文德武德不无关系。
一、“文圣”孔子:仪范百王,师表万世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贡献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主线、革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推动教育革命、系统编纂上古典籍赓续传承文明奠定中华文明根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誉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世称赞他“仪范百王,师表万世”,明代哲学家李贽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历代帝王更是对他累世加封,推崇由加。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构建完整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
创立"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奠定儒家教育哲学基础;
以"仁"为核心建构人际关系准则,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核心主张;以"礼"为核心,构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秩序,建构社会伦理秩序规范,为中国社会提供长治久安理论基础。
不言“天命”“鬼神”与“怪力乱神”,重礼乐文明,创新观念,使中华文化“提质跃升”,将道德伦理从宗教神权中解放出来,完成中国思想从“尊天命”向“重人事”的转向。
推崇“中庸之道”,创立“过犹不及”“和而不同”辩证思维,成为中华文明处理矛盾冲突的核心智慧。
创建普世价值观,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要讲究“仁义礼智信”。
指明人生奋斗之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努力指明方向和奋斗轨迹。
提出"小康"社会过渡理论,确立循序渐进社会改良路径;
以"天下为公"为大同社会愿景,倡导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描绘政治理想蓝图。
2、孔子革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推动教育革命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推动“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推动知识传播平民化。
创新教育理念,践行“有教无类”,不论出身贵贱均可接受教育,打破教育身份地位界限。
建立学科分类体系,将教育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分类培养不同学科人才,开创个性化教育先河。
确立系统化教学内容,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育核心教材。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培养文武兼备人才。
首创“启发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论,主张遵循学生“学习主动性”原则。
首创"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重视学生个性化特长培养。
主张学习要"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在熟能生巧中强化学习认知记忆,夯实学习基础。
倡导"学思行结合",学习提高认知,思考思维深化认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孔子系统编纂上古典籍赓续传承文明奠定中华文明根基
系统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奠定中华典籍传承基础。
删定《诗经》,确立诗歌教化功能,保存305篇珍贵诗歌。
编撰《春秋》,微言大义,让“乱臣贼子惧”,言简意丰,成为中国史学发端,为中国史学奠定基础。
奠定中国哲学根基。整理《易经》,编纂《易传》,提炼“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永恒命题,使《易》由筮占之书转为大道之源,转化占卜为哲学,成为中国哲学之滥觞。
鉴于孔子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历代王朝都对孔子推崇备至。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在《加封孔子大成至圣碑》中更是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高度评价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发自内心尊崇他“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认为值得大力称赞和推崇。
东周周敬王封孔子“鲁哀公”、“尼父”,西汉汉平帝封“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封“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邹国公”,隋朝隋文帝封“先师尼父”,唐朝唐太宗封“先圣”、“宣父”,唐朝唐高宗封“太师”,武周武则天封“隆道公”,唐朝唐玄宗封“文宣王”,宋朝宋真宗封“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西夏仁宗封“文宣帝”,元朝 元成宗 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明世宗封“至圣先师”,清朝清世祖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至圣先师”。康熙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将尊孔推向顶峰。
自公元1年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开始加封孔子,确立官方尊孔传统,至清朝先后有十余个朝代累世加封,北魏孝文帝首次将孔子与“圣”关联,北周静帝赋予爵位身份,隋文帝开始强调教育意义,唐朝开始政治与道德双重推崇,唐玄宗首次以王爵尊孔、祭祀规格等同诸侯,宋元时期达到帝王级尊崇,明朝淡化王爵色彩、回归学术本源,清朝时期,最终定型为“至圣先师”。从汉代“独尊儒术”到清代“万世师表”,尊孔的规格和地位不断提升,儒家正统地位不断强化,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过程。
二、“武圣”关羽:三教皈依,历朝加尊
1、关羽影响儒释道三教、官方民间皆受尊崇。如果说对孔子的加封主要停留在官方层面,先是由弟子推崇、史家肯定、帝王加封,经历了公、父、先师、先圣、王、太师、帝、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的话,那么我国史上还有一位“牛人”,“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历史上共有16位皇帝23次为他颁旨加封,民间称他“关公”、“关老爷”。儒释道三教和上至官方朝廷下到民间百姓都祭拜他,论影响力,似乎丝毫也不遑让孔子。若问这个人是谁?他就是被称为“武圣”的汉末名将关羽,与孔子一起,并称我国“文武二圣”。
2、关羽一生事迹:忠勇信义,义薄云天,名震华夏。关羽,字云长,山西解州人,三国时期名将,民间俗称“关公”、“美髯公”。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一生追随刘备,位列“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事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秉烛达旦、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镇守荆州、对峙益阳、义释华容道等众多典故讲的都是他的故事。
公元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手下的吕蒙杀害,身首异处,他的头颅被葬在河南洛阳,身躯葬在湖北当阳,被追封为“汉寿亭侯”、“壮缪侯”。
关公身上集忠、义、仁、勇、礼、信等众多美好品德,千百年来,关公义薄云天、威震天下的英雄故事不断地在民间流传。曹操称赞他“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关羽被吕蒙杀害在自古就有祭祀鬼神传统的荆楚大地临沮,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当地百姓认为关羽生前名威震华夏,死后却身首异处下场凄惨,或许感觉关羽会怨气太重化为“厉鬼”,亦或是出于敬重,人们开始祭祀关羽。随着时间推移,在荆楚大地关羽慢慢地从“厉鬼”变成了“善鬼”。南北朝时期,荆州城开始把关羽奉为“城隍”保佑当地百姓。
3、官方尊崇关羽。公元260年蜀汉景耀三年,关羽最初被追封为“壮缪侯”;在唐朝关羽入选武庙六十四将,成为儒家官方祭祀的神;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加封关羽为“忠惠公”,“关公”称号由此而来。宋徽宗随后再加封“崇宁真君”、“义勇武安王”,在位24年先后4次加封关羽。1594年明神宗首次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确立“大帝”尊号;1614年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确立神格化巅峰地位。元顺帝给关羽封了一个史上最长有88个字的封号,包括释道三教、几乎涵盖中国所有最牛官职和称谓。
清顺治帝首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时期关羽取代岳飞成为官方认可的“武圣”,与孔子并尊“文武二圣”;1768年清代乾隆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光绪年间确立的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字数长达26字,确立关羽的国家级祭祀地位,可谓登封造极。
4、儒释道三教尊崇关羽。在对关羽的历代加封中,儒家强调忠义精神,给关羽至高地位,尊称“文衡帝君”,和孔子并称“文武二圣”,他的庙宇被称“武庙”,洛阳埋葬关羽头颅的地方,称为“关林”;
道教突出伏魔镇邪、驱邪护法能力,强调关羽的神职功能,尊关羽圣号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奉关羽为护法神与武财神;
隋朝时候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度化关羽,奏请晋王杨广,加封关羽为“伽蓝菩萨”,关羽正式被列入佛法护法神行列,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形成“三教共尊”现象,最终成为儒释道三教共尊神明。
5、民间尊崇关羽。民间视关公为武圣、财神及司法神,祈求财富和平安,信仰渗透至商业、军事、民俗等领域,甚至影响海外。目前全球关帝庙超过3万座,覆盖168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信仰。
从关羽被加封的情况看儒家官方看重关羽忠义,借关羽巩固统治,佛家需要关羽护法,道家需要关羽神威,民间需要关羽护佑平安发财,所以关羽成为各宗教、国家官方和民间各行业崇拜和尊崇的对象,累世都被加封。
孔子和关羽,可以说是中国“最牛”的人,尤其关公受到最广泛的尊崇,两人“一文一武”,皆被“封圣”,堪称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
各位朋友,孔子和关公两位“圣人”你更喜欢谁呢?
来源:智慧与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