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枣庄市薛城区聚焦“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目标,以“内容接地气、覆盖无死角、形式有新意”为实践路径,通过深挖本土红色资源、拓宽宣讲覆盖范围、创新传播呈现形式等精准举措,推动红色文化宣讲从“广泛开展”向“走深走实”跨越,让红色声音传遍城乡街巷,让革命精神浸
今年以来,枣庄市薛城区聚焦“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目标,以“内容接地气、覆盖无死角、形式有新意”为实践路径,通过深挖本土红色资源、拓宽宣讲覆盖范围、创新传播呈现形式等精准举措,推动红色文化宣讲从“广泛开展”向“走深走实”跨越,让红色声音传遍城乡街巷,让革命精神浸润群众心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深挖本土资源,让宣讲内容“带着烟火气”
为打破红色宣讲“空泛说教”的困境,薛城区将“挖掘本土红色根脉”作为核心抓手,为宣讲工作打造有温度、有细节、有共鸣的 “本土教材”,推动薛城红色故事从史料中 “走出来”,走进群众心里。组建专门团队历时三个多月,踏遍全区22处红色遗址遗迹、12座主题场馆,深入田间地头收集老党员口述历史,在尘封旧物中打捞一手史料,形成了带着“薛城泥土味”的宣讲素材库,让宣讲内容从 “遥远的英雄叙事” 变为群众身边的“红色记忆”。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印《薛城红色印记》读本,以“史为骨、情为脉”,聚焦鲁南铁道大队组建历程、“飞车夺枪”惊险瞬间、洪振海烈士“血染党旗”等群众熟悉的本土红色场景,搭配大量历史老照片与遗址现场摄影,让读者翻开书页就能“触摸”身边的红色印记。
为拓宽传播边界,薛城区还组建专业团队,耗时五个月打磨历史纪录片《胜利1945:铁道传奇》。创作中,团队数十次修改文稿,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故事;拍摄素材超千G,全程聚焦“本土视角”,足迹遍布境内战场遗址、纪念馆。纪录片完成后,同步在 “爱薛城” APP、抖音、视频号等群众常用平台推送,迅速收获超百万播放量,成功将档案馆里的“冰冷铅字”转化为屏幕前“鲜活可感的本土红色故事”。
推进“五进”活动,让宣讲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为推动红色文化“沉下去、全覆盖”,薛城区以“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的“五进”活动为载体,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通过多样化、接地气的宣讲形式,实现宣讲受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机关:将红色宣讲与党性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专题党课、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形式,讲解本土红色历史与英雄事迹,让党员干部在重温红色记忆中筑牢信仰之基,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履职尽责的奋进力量。进企业:把宣讲搬进生产车间、企业讲堂,以“红色精神与企业担当”为主题,通过老党员讲奋斗史、先进职工谈践行等方式,激励职工传承“攻坚克难、敢闯敢拼”的红色基因,为企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进校园:立足青少年认知特点,打造“沉浸式”宣讲场景,开展“童心向党・薪火相传”主题宣讲,创新推出“小小红色讲解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校园红色角、本土纪念馆,用童声讲述本土红色故事,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进村居:将宣讲融入基层日常,在社区广场、乡村文化书院,通过红色情景剧、方言版红色故事宣讲、老物件背后的红色记忆分享等形式,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今年已累计开展红色文化“五进”活动260余场次。
创新多元形式,让宣讲质效“从被动听到主动融”
为打破传统宣讲“单向灌输”局限,薛城区立足不同受众接受习惯,创新推出“展览+演艺+赛事+专家+亲历者”五位一体的多元宣讲矩阵,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精准化传递”,让群众从“被动听”变为“主动融”,显著提升红色宣讲的传播质效与精神感召力。
依托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运河支队记忆馆等12座红色教育场馆,常态化开展“薛城红色印记展”,让群众在近距离观赏展品、观看影像中“走进”红色历史现场,增强宣讲代入感;联合文艺团体,以本土红色故事为素材打造《飞车夺枪》《血染的党旗》等小戏小剧,走进企业、社区、乡村,通过演员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让红色精神更鲜活;策划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红色经典诵读大赛”“红色家书朗诵比赛”等特色赛事,营造“人人讲红色故事、处处传红色精神”的氛围,推动宣讲从“专人讲”变为“众人讲”;组建由党史学者、本土历史研究专家组成的宣讲团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制化”宣讲,提升宣讲思想深度与针对性;邀请本地健在的抗战老兵担任“红色宣讲员”,结合自身战斗经历,用朴实语言讲述战争岁月与本土红色往事,让红色故事自带“温度”,增强革命精神传承的说服力。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