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凡的人生》是一部饱含生命厚度的自传体纪实文学。张云志先生以毕生阅历为墨,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洪流,书写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注脚。他没有显赫家世,亦无惊世之举,却在时代浪潮中以坚韧与豁达,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人间烟火铸丰碑
——读张云志先生文集《平凡的人生》有感
范建书
《咏张云志先生人生》
弱冠西陲锻玉钢,棣繁四叶映霞觞。
渠开瀚海滋千陌,貂启蓬门富上庄。
鸾镜交辉吟月露,鸿儒泼墨染云章。
桑榆共绾青丝雪,笑指烟岚入画堂。
《平凡的人生》是一部饱含生命厚度的自传体纪实文学。张云志先生以毕生阅历为墨,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洪流,书写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注脚。他没有显赫家世,亦无惊世之举,却在时代浪潮中以坚韧与豁达,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少年壮志,西北砺骨。
1960年,刚及弱冠的张云志先生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西北参与酒泉钢铁公司建设。初创时期的酒钢条件非常艰苦,他却以满腔热血扎根一线。当企业缓建之际,他毅然转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戈壁荒滩上挥锹垦荒;而后加入文艺演出队,以歌舞为伴,将青春热血播撒边疆。这段岁月不仅淬炼了他的筋骨,更铸就了他迎难而上的精神底色。
辗转浮沉,乡土扎根。
1963年,他主动请缨回乡务农,重返平山故土。“文革”骤起时,社会动荡不安,他却始终奔走在建设一线:于下关、石板、张河湾等水库工地肩挑背扛,筑坝引水;参与引岗渠、人民渠、黄壁庄水库溢洪道等水利工程,用汗水浇灌民生之基。期间,他当过养貂技术员、裁缝等,甚至凭借绘画天赋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虎》,在困顿中绽放艺术之光。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他在逆境中不断求变,以多技傍身谋生,为日后积淀了丰厚的人生经验。
敢为人先,产业兴村。
1978年春,他受生产队委派赴平山县朱豪村学习养貂技术。与井陉、鹿泉、藁城的学员一同,听老师讲课、参与喂料、饮水、清粪便等每一项,每天努力学习、观察和实践。学成归来后,他带领村民建设貂厂,从饲料配比到疾病防治亲力亲为。短短三年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实现集体经济零突破,首次向村民发放分红,彻底改变了上庄村的落后面貌。
爱情如歌,相濡以沫。
书中最动人的篇章莫过于他对爱情的深情回望。从青涩追求到婚姻承诺,每一步都充满坎坷,却因真挚而弥足珍贵。如同马建涛老师的歌曲《搀扶》所唱:“多年前我牵了你的手,从此后我们风雨同路走。”夫妻二人在贫瘠岁月里相互扶持,在柴米油盐中孕育温情。他们以诗词唱和、笔墨传情,将生活琐碎化作诗意栖居。风雨同舟数十载,迎来金婚纪念。虽无轰轰烈烈的誓言,却以细水长流的陪伴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永恒真谛。
晚年圆融,四世同堂。
暮年时光里,张云志先生与家人漫步圆明园重温历史,在北京世界公园参观世界的名胜古迹、石家庄水上公园赏牡丹,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成为人生最温暖的注脚。此时的他已摒弃浮躁,归于从容,恰似《易经》所悟“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虽无显赫功名,却因内心丰盈而活得通透洒脱。
文学为镜,照见众生。
生产生活与文学创作的交融,让张云志先生的人生愈发立体饱满。他将大半生的跌宕起伏化作朴实文字,既是对生命的梳理,也为读者提供了一面观照自身的镜子。书中既有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也有劳动者的艰辛不易;既有爱情的甜蜜温馨,也有生活的酸楚苦涩。那些真实细腻的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脉动。
结语:风雨人生,岁月如歌。
合上书卷,耳边仿佛再次响起歌曲《童年老家》的旋律:“家乡的白杨啊,守护者老家……”张云志先生的一生,正是对这首歌的最好诠释。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平凡并非平庸,而是在琐碎日常中坚守本心,在困境中依然怀揣希望。张云志先生的故事犹如一首低沉而悠扬的歌谣,在平凡之中唱出了生命的厚重与温度。
特拟一联概括其平生:
上联:半世耕耘终成绩,渠坝养貂皆见证
下联:百年厮守未改心,诗画稻粱共相伴
横批:平凡之歌
【作者简介】
范建书,笔名易海神舟,1969年生,河北平山人。幼承易趣,遍访明师,浸淫易学三十余载,尤精六爻、八字及风水之道,现任河北讼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高级预测师。爱好文学,山魂诗社和龙吟唱和团社员,有文章发表刊物。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