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锋灵魂拷问:罗永浩,为何执着科技,靠嘴吃饭不香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9:29 2

摘要:罗永浩在某次AI项目测试中遇到了技术瓶颈。经过朋友介绍,他见到了大模型创业者梁文锋。两人谈话中,梁文锋问了他一句话:“你为什么非要做科技?”这句简单的话,说中了一个老问题,也成了一个新起点。

罗永浩在某次AI项目测试中遇到了技术瓶颈。经过朋友介绍,他见到了大模型创业者梁文锋。两人谈话中,梁文锋问了他一句话:“你为什么非要做科技?”这句简单的话,说中了一个老问题,也成了一个新起点。

这时的罗永浩,已经做了两年多科技创业。2022年6月,他还完债务后宣布“退网”,创办细红线科技,目标是进军AR赛道,做出类似2007年iPhone+iOS那样的颠覆性产品

一开始他信心很足,不到半年就拿到了来自美团龙珠的近4亿元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2亿美元。2023年,团队技术积累达到高峰,一年申请了15项专利,主要集中在AR眼镜

但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同比下降23.5%。到2024年,细红线再无公开专利申请,员工规模也从高峰期的150人缩减不少。

罗永浩后来自己也承认,烧了一年多的钱,最终得出结论:AR眼镜10年内商业化希望不大。

做AR碰壁后,他转向AI,试图推出软硬件结合的AI产品。原计划2024年9月发布,后延期至年底,直到2024年结束也没有成品。

2025年1月,他在海外发布了J1 Assistant,一款聚合类AI助手软件。产品表现中规中矩,与他此前承诺的“颠覆性、破坏式创新”有距离。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罗永浩重新思考了梁文锋的那句提问。他确实认真地问过自己:“我是不是应该靠嘴吃饭?”

但他也反驳过,“我做产品也可能做到全国前几名。”梁文锋的回应是:“这个不好判断。”

后来他重新“开口”。在各大平台悄悄上线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每期邀请一位科技或商业领域嘉宾对话,话题由他自己设定

首期节目请到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节目播出后,“李想哽咽感谢王兴”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这档播客的定位很明确:围绕科技、商业领域的核心议题,既不脱离科技圈,又能借助自身表达优势维持公众影响力。

播客之外,罗永浩在直播间的表现也再次抢眼。他因西贝餐饮的舆论事件卷入争议。这几天,“交个朋友”直播间吸引超过1000万人次观看,预估带货额达到5000万元。对比此前同期直播销售额最高1000万元,这一波热度拉升明显。

而且这并不是第一次。2023年7月,俞敏洪和董宇辉“切割”事件发生后,罗永浩在直播间边点评边卖货,当晚观看人数达到700万,销售额也从日常的250万-500万元飙升至1000万-2500万元。

这一切都建立在他强大的表达能力上。过去几年,罗永浩从未真正远离科技圈,只是表达方式变了。他不再执着于“造一个产品”,而是通过播客和直播,把对科技、商业的理解转化为公众讨论的内容。

从今年的西贝事件来看,这种模式已经形成闭环。事件爆发后,他第一时间回应,在社交平台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产生强烈互动,并提出直播对话。

同时直播间流量暴涨,销售额创下新高。微博数据显示,一周内,罗永浩新增粉丝近70万,总粉丝达到138万。新榜对7.2万条评论分析后发现,47%的用户支持罗永浩,仅19%认为应支持西贝。

他在舆论场的角色也悄然发生变化。从早期的“知识分子创业者”变成了“公众嘴替”。

反观其他主播,董宇辉逐渐淡出舆论场,李佳琦减少公开表达,辛巴宣布彻底退出。这也让罗永浩成为少数仍能在舆论场中发声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主播类型。

2025年上半年,“交个朋友”收入同比增长9.8%,但净利润下滑33%。公司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流量获取成本上升。而罗永浩通过创造话题、制造讨论,将流量成本降低,并建立起与用户之间更强的话语联系。

“靠嘴吃饭”这条路,或许不是退让,而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攻。他没有离开科技,只是换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如今细红线仍在招聘大模型算法工程师、iOS工程师等岗位,继续在大语言模型、人机交互等方向投入资源。同时,他用播客和直播保持曝光,用表达能力维持影响力,也为未来的科技探索积累资本和关注度。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