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司令:一旦台海战争打响,6个航母战斗群2个陆战师会全部出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9:11 4

摘要:尼米兹号上, 2023年2月,一位海军上将站在风口,讲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如果总统和国会下令,美国海军会把主力力量推到西太平洋,支援台湾应对入侵。3月19日,60 Minutes播出了这段采访,这句话背后,到底是一套多大的力量清单。

尼米兹号上, 2023年2月,一位海军上将站在风口,讲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如果总统和国会下令,美国海军会把主力力量推到西太平洋,支援台湾应对入侵。3月19日,60 Minutes播出了这段采访,这句话背后,到底是一套多大的力量清单。

当时他指挥的,是美国太平洋舰队。这支舰队手里有200艘舰艇、15万官兵,占全海军的六成。六个航母打击群是门面,也是拳头。每个群都是一艘大型航母为核心,周围簇着驱逐舰、巡洋舰,像一座移动机场带着护城河。平日里,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分头操盘,常态分布在夏威夷、加州、关岛一线。平时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舰艇在海上,大概一百艘,这意味着一旦按下动员键,剩下的船能从港里轻推一把就出去,队形很快能铺开。

舰面上说强硬话不稀奇,稀奇的是他把“强硬”说出了流程感。他没有回避对手的速度。中国海军这几年造舰节奏很快,数量上形成压力,这是公开的事实。他的回应不绕弯:规模有差距,但技术上有底牌,比如卫星预警、综合防御系统、情报融合。这不是在比嗓门,而是在比算力、比链路、比补给。他还提到,海军的职责就是让潜在对手算成本,算到不划算,和平也就稳住了。

一边盯着能力表:六个航母打击群可动用,海军陆战队两个师级力量主要来自第一和第三海军陆战远征部队,合计八万人,重装、直升机、两栖舰艇都能跟上。日常演训里,太平洋舰队经常做集结训练,补给线拉得很长,从本土一路往西推,油弹粮线怎么接,港口怎么换班,这些流程都不是上电视时临时编出来的。另一边盯着风险表:台海水域狭,节奏快,双方舰机贴近,任何误判都会像火花落在干草垛。有人问,真的能在最短时间把这样的规模推到位吗?有人盯着补给,盯着气象窗口,盯着陌生水域里的节奏差。

越往后看,越能看到“那句重话”不是孤零零的。2023年之后,美国在关岛、冲绳持续加固基地设施,目标很直接——托得住更频密的起降,撑得住更密集的舰队靠离。海军陆战队那边也没闲着,远征部队的训练频次抬上来,重炮、直升机、两栖装备的协同不断打磨,从冲绳、从关岛做起点,练的是快速调动。太平洋六个航母群也频繁拉队形,参与多国联合演训,照着西太场景去设计科目,测的就是跨域联动和远距补给的耐力。

人事上也有一条线,那位在航母甲板上放话的上将,继续干到了2024年5月3日,职位往上一格,转任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盘子一下子端得更大,从加州到印度都归他统筹,数十万人在指挥链上。换了岗位,他的行程没有放慢。5月下旬去了趟马来西亚,看设施、谈合作。2025年1月15日在海军学院讲课,讲的是印太战略,重点落在无人系统怎么融进现有体系。2月19日在檀香山的防务论坛上,又把人工智能和制造能力升级抬上台前。

4月17日进国会作证,围绕导弹、海军发展这些硬指标给出数据和判断。5月15日到塞多纳论坛谈全球安全,月底又回马来西亚见防务官员。9月9日跑到阿拉斯加,和参议员丹·沙利文一块看雪地训练,评估从阿拉斯加连到关岛那条防御链。到9月11日,他还在这个位置,继续把联合演习和情报分享推下去。其间在7月,还在韩国、日本做了几场关于防务合作的讨论会,盟友之间的情报分工、接口对接,被拉得更实。

中国海军的舰艇数量增长压在表面,美国一时间不可能在数量上堆到同一水平,那就要在技术上找杠杆。卫星预警能不能更早地给出态势图,防空反导能不能把密集的威胁拦在远处,无人系统能不能把眼睛和手臂伸得更远,这些决定了少数高价值平台是不是能在密集威胁环境里撑住。也别忽视后勤,油弹粮药这几样一掉链子,再先进的系统也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们看到他反复在讲“整合”,讲AI,讲制造升级,这不是时髦词,是在给前线的“耐力条”加长。

那句“把主力推向西太”的承诺,会不会把局势推向更危险的边缘。这是一道常识题,也是一个心理博弈。海军的用语叫“让潜在对手评估成本”。把动作做出来,让对手看到一整套随时可执行的流程和队形,是在告诉对方,轻易出手不会得利。威慑的目的不是冲撞,是收手。反过来,动作做得太硬、节奏太快、沟通太少,误判的风险也会跟着上升。过去两年,美国一边加固基地,一边把联合演习的频次和科目做厚,和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一起磨合接口,这些一正一反,都指向“把不确定性降下去”。

军事层面的表述,很多时候听起来热血,但对社会层面的影响常常是冷冰冰的账本和温吞吞的等待。纳税人的钱,化作混凝土浇在岛上的跑道,化作新工厂里的一台台机床,化作更稳定的补给链。媒体会追热点,市场会读风向,家属会盯手机。我们需要的是信息透明、沟通顺畅,也需要把情绪收一收,把理性抬一抬。

三年过去,背后的动作一项项落地,从舰队的演训,到基地的加固,从无人系统的推进,到国会听证里的拨款讨论,从马来西亚的会面,到阿拉斯加的雪地,都在同一条逻辑线上。对区域的关注没有降温,对技术的执念还在加码,对盟友的黏度也在提升。至于未来,没人能给出百分之百的保证,这本来就不是一个能靠豪言来解决的问题。可有一点不难判断:只要各方还愿意把“成本”这三个字摆在心里最前面,和平的机会就不会自己走丢。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