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田里的追光者”-刘兢文:传承育种精神,续写温麦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08:30 2

摘要:刘兢文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以对土地的热爱、对科研的执着,将“藏粮于技”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持续推动“温麦”成为温县种业的一张名片。1999年来到温县农科所,一晃26年过去,当年的青涩小伙变成了育种专家,把半生都泡在试验田里

【前 言】

在河南温县的麦田里,麦浪每年都会准时漫过田埂。这片土地孕育过全国首个小麦“千斤县”的奇迹,也藏着一群与麦种较劲了几十年的人。

刘兢文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以对土地的热爱、对科研的执着,将“藏粮于技”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持续推动“温麦”成为温县种业的一张名片。1999年来到温县农科所,一晃26年过去,当年的青涩小伙变成了育种专家,把半生都泡在试验田里。他常说:“我更习惯于与小麦打交道。”这种专注与谦逊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他坚持亲自参与田间试验,从播种到收割全程跟踪;面对荣誉,他将功劳归于团队,强调“育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低调务实的态度,使他在行业内赢得了广泛尊重。

一粒麦种的时光接力

跟随刘兢文走进温县农科所小麦研究室的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2个玻璃罐中静立的原始种穗,从1993年的温麦2540到2024年的温麦35,这些泛黄的麦穗串联起一部生动的育种史。

故事要从1980年说起。那年农业部专家来温县考察,留下一句 “温县是高产县但却没有当家品种”的遗憾。“温麦之父”王焕英蹲在麦田里闷了很久,立下“俺要为温县培育小麦新品种”誓言。此后十余年,王焕英扎根田间,弯腰选种、观察记录,1993 年温麦2540通过审定,温县终于有了第一个自主培育的品种,助力温县成为黄河以北首个“吨粮县”和全国首个“千斤县”。三年后,王乾琚培育的 豫麦41接上茬,俩人用最 “土” 的办法,给温麦打下 “产量高,广适性强,株叶型好、籽粒商品性佳,出粉率高” 的底子。

第二代育种人王素霞接棒后,瞄准“矮秆大穗”目标,天天“泡”在试验田,记数据、做杂交,培育出温麦18、温麦19,与前辈的成果携手,推动黄淮海麦区小麦亩产跨过千斤关。如今,作为第三代育种骨干,刘兢文带领团队培育出温麦28、温麦168、温麦169、温麦30、温麦32、温麦34和温麦35等7个省审品种,让玻璃罐里的 “温麦家族”越来越壮大。

十年育出一个“好苗子”

2014年,对于刘兢文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他终于主持培育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小麦新品种——温麦28,并顺利通过河南省审定。

可没人知道,为了这个品种,他从 2004年就开始摸爬滚打。当时,当老一辈育种人陆续退出舞台,这个年轻人毅然扛起大旗,在无数个“播种-淘汰-再播种”的循环中,用十年光阴浇灌出温麦28这朵希望之花。回忆起那段日子,刘兢文感慨万分:“当时老师开玩笑说:‘你是我们比较年轻,出品种时比较早的育种家’,我心里特别兴奋,但也知道这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品种参加试验期间,心里老想着这个事儿,吃不好睡不香,尤其是每年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时候,担心是否能经受住考验,直到品种审定公示了,心里才踏实一些。”

温麦28的后续推广虽然遇到了一些波折,但它作为种质资源的价值却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育种家都将它作为亲本材料进行利用,培育出了更多优良的小麦品种。如今,温麦28的后代——温麦35、温麦39和温麦42,也已经或即将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在刘兢文眼中,小麦育种是耐心与毅力的较量:“百姓知晓时节,产量自然高。但育种不同,它需科研人员倾注心血与智慧。”

让良种更“懂”土地

现在的育种目标,早已不是单纯追求高产。当前辈们已成功跨越“高产稳产”的门槛,刘兢文则肩负起“抗逆性”与“品质提升”的新使命:“在前几代老师的高产育种基础之上,我将育种重点聚焦于小麦的综合抗性、抗逆能力以及品质优化上,力求在这些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他主持培育的温麦28以“矮秆抗倒,抗病广适,籽大粒饱,品质优良等优点,成为黄淮海麦区的“硬秆担当”;温麦168具有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籽大粒饱等特点;温麦169具有高产稳产、早熟粒重高、籽大粒白、粉质度高等优点;温麦30是一个节水高效型品种;温麦32具有丰产性好,抗病性突出,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熟相好等优点;温麦34具有晚播早熟、抗病性强、综合性状好等优点;2024年最新审定的温麦35,凭借“矮秆多穗、抗病抗倒”的特点,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市场认可,周口、漯河、许昌等地的种植户纷纷夸赞:“温麦35分蘖力好,产量相当不错。”

即将审定的温麦39更是他的“心头好”:“它的综合性状极为突出,不仅高产稳产,而且综合抗性极强,商品性极佳。其籽粒全角质,外观光泽度上乘,在整个温麦系列12个品种中也是最为理想的一个新品种,其突出优点是丰产稳产性好,综合性状优,抗逆能力强,籽粒外观商品性好。”

团队里的年轻人也没闲着。年轻骨干程明凯整天泡在实验室,用 PCR仪测抗病基因;新进“小白”张世鑫蹲在田里,在刘兢文“手把手”的指导帮助下,观察记载每个小麦品种,从苗期特性、中期表现及群体动态等数据,一项不落。基层农科所条件略显艰苦,实验室不大,设备也不算多好,但大家都知道:“把种子育好了,比啥都强。”

让温麦走向更远的地方

在温县农科所大厅内,农产品展示台上温麦34、温麦35、温麦39的麦穗格外醒目。自1986年起,温麦系列便在黄淮麦区书写着传奇篇章。农业农村部专家郭天财曾指出,“1986年-2005年河南省审定的126个小麦品种中,年推广超千万亩的7个里温麦系列占2席,累计推广3.6亿亩,创效超百亿元。”数字背后,是王焕英举着放大镜选种的背影,是王乾琚、王素霞育种时的执着,是刘兢文团队在试验田踩出的无数条小路。

随着科技发展,温县农科所小麦室也在不断探索新育种方法。曾经,科研人员凭借“用牙咬、用眼瞪”的质朴方式筛选品种;如今,他们已能在实验室内,借助分子标记技术精准筛选抗病基因。程明凯说:“我们借助PCR自动扩增仪、DNA浓度检测仪等仪器,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小麦的遗传信息,使我们的目标更明确,育种靶向更准,效率更高。”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温县”,郭天财的评价道出温县在小麦育种领域的重要地位。温县农科所书记、所长米爱林表示,农科所始终坚持科研立本,将小麦种子繁育作为核心任务,“目前,温麦39在河南省及国家试验中表现优异,有望顺利通过省审和国审。”与此同时,与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共建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温县)试验站,正将温麦种质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十五五”期间的新突破蓄力。

结 语

从展示台的麦穗到试验田的新苗,从常规育种到辐射诱变、品质早代检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多逆境抗性鉴定技术的有机结合,温县农科所小麦室的故事藏在每一粒麦种的成长里。王焕英的誓言,在王乾琚的试验田里生根,在王素霞的手掌上结痂,在刘兢文的数字育种库里迭代,最终化作程明凯、张世鑫眼中对土地的深情——当老一辈育种人用青春写下“为粮育人”的誓言,中生代用汗水将其刻进麦田,新生代则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续写更辽阔的麦田叙事。

来源:农资宝典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