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缓和之际,尼克松出兵柬埔寨,毛主席:打败美国及其走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8:28 2

摘要:1970年4月30日清晨,华盛顿仍笼在春雨里,尼克松却在电视镜头前抛出一句重磅宣言——美军和南越军即刻越境进入柬埔寨。几小时后,这条新闻已传到北京中南海,打破本已渐显和缓的中美氛围。

1970年4月30日清晨,华盛顿仍笼在春雨里,尼克松却在电视镜头前抛出一句重磅宣言——美军和南越军即刻越境进入柬埔寨。几小时后,这条新闻已传到北京中南海,打破本已渐显和缓的中美氛围。

局势原本向着对话发展。1969年初,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递来口信,希望在华沙重启大使级会谈;紧跟着,第七舰队停止在台湾海峡的例行巡弋。这些举动,让不少观察家判断,华盛顿在为“破冰”试水。毛泽东看在眼里,却不急下注,他常说一句话:“对手下一步干什么,得看他手上的牌,而不是听他嘴上说什么。”

3月18日,柬埔寨政变爆发,友好的西哈努克被朗诺集团推翻。北京迅速表态支持亲王;毛泽东、周恩来连夜商议,决定暂缓同美国的高级接触。有人担心此举会让来之不易的缓和泡汤,周恩来淡淡一句:“缓一缓,看他露不露底。”这在当时被视为稳准的一招。

果不其然,尼克松并未止步于政治声援,而是亲自按下进军按钮。为了“封堵北越补给线”,美军炮火直接覆盖柬埔寨边境村镇。白宫新闻官以“保护美国士兵生命”为由自圆其说,语调居然颇为笃定。把别国土地当操练场,这种逻辑让北京决策层再无犹豫。

5月1日晚,天安门城楼烟火璀璨。西哈努克被请到主席身旁。短暂寒暄后,亲王压着嗓子说:“我想组建自己的人民军。”毛泽东点头,“可以,枪给你,人也接收。”两人对话不过三句,却定下了援柬方针。随后,前法大使馆改作亲王官邸,援柬物资名单一日内敲定。

5月20日,本应在华沙举行的第137次中美会谈被推迟。同一天,《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在北京电波中播出。措辞强硬,外界却很难将它与“准备对话”并列理解。有人形容毛泽东的做法像下围棋——先封住对方一条最喜欢走的边,再谋活棋。

白宫的第一反应是恼怒。尼克松考虑调动第七舰队北上示威,基辛格连夜递上简报:“声明空洞,别上当。”最终舰队未动,华府转而继续通过第三方传递善意。毛泽东心里门儿清,这种“前紧后松”的节奏正好让中国在声援印支战场时占住道义高地,又不至于彻底关死对美沟通的窗户。

有意思的是,5月下旬,美国天主教主教华理柱提前获释归国。外媒愕然,北京却不作解释。了解内情的人都清楚,这是一记暗示:交往大门仍开,只是要看对方愿不愿跨进来。毛泽东多次告诉身边人,“谈得成也行,吵起来也行,怕就怕他们口惠实不至。”

同年12月,记者斯诺再度抵京。半夜,工作人员把他请进游泳池畔的小会客室。毛泽东开门见山:“你告诉尼克松,想来就来,偷偷来也行。”语气轻描淡写,却等于把球踢回白宫。此话数月后变为现实: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次年尼克松踏上中国土地,世界格局由此改写。

回到1970年,美军越境只换来更深的泥潭。导火索点燃了东南亚的抗美烽火,也让中国在印度支那革命浪潮中占据战略主动。毛泽东一句“弱国能打败强国”并非口号,从中越边境到柬埔寨雨林,越来越多事实反复印证这一判断。

1973年1月,巴黎协定签署,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宣告结束。可柬埔寨炮火仍未停息,朗诺政权继续得美援支撑。尼克松深陷“水门”危机无暇旁顾,华盛顿对柬政策渐显力不从心。事实说明,扩大战争范围并没有缩短战线,只是把僵局拖得更久。

总结那段曲折博弈,能看到两个交织的脉络:对美关系要破冰,但民族解放阵营的正义旗帜不能丢;冲突与谈判并行,压力和诱因并施。尼克松出兵柬埔寨其实给了北京一份意外“礼物”——中国得以在国际舆论场上抢占制高点,又在随后的对话中手握更多砝码。

毛泽东后来多次谈起印支战争,判断美国“表面强硬,内里空虚”,根源就在全球战略摊子铺得过大。时至今日,这条经验仍值得深思:在关键地带适度顶住,往往就能撬动更大格局的变化。历史的一个瞬间,决定了一段时代的走向。

来源:蒋南强读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