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你说,喝酒到底是不是最容易把肝搞坏的事?”
是在一场老同学聚会上,一个在小城市医院做护理部主任的中年女人低声问的。她皮肤偏黄,手上有常年做事留下的粗糙纹路。
她说起这个问题时,眼里像是藏着什么难以启齿的烦恼。她说自己丈夫刚做完一次检查,医生说肝脏已经不是很乐观。她压低声音,不是因为怕别人听见,而是怕这事真成了。
人们对肝的理解太浅,大多认为只要不喝酒就没事,仿佛酒精才是那个唯一的大敌。这种想法传播太久,也根太深。
街坊间,哪怕是那些天天熬夜应酬的人,也会在“我不怎么喝酒”这句话里找一种安全感。但真相是——肝脏的问题,远不止酒精一条路。
现代医疗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增的肝硬化患者当中,超过四成从未有明显饮酒史。
而真正推进病情快速恶化的,是人们反复忽视的三件事:代谢紊乱、药物滥用和情绪失衡。
代谢紊乱是很多人眼里的“体检问题”,不痛不痒,被压在报告底部,不太管。但现实却残酷得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在成为继乙肝之后的第二大肝硬化诱因。
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枢,它不像心脏那样发出警报,它会悄无声息地被脂肪包围、被炎症蚕食。
2023年的一项国家卫健委专项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城市成年人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已接近29%。
而在这其中,BMI超过24的人群中,有脂肪肝的比例超过55%,甚至在部分内脏脂肪较高的年轻男性中,这个数字接近70%。
肝细胞在脂肪压迫下长期缺氧,会出现变性、坏死、纤维化,最终走向硬化。这个过程常常不疼、不痒,只留下一次又一次指标的“略高”。
但更容易被忽视的是——很多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有脂肪肝。他们瘦、有肌肉、不爱吃油腻。
但脂肪肝并非是单靠体型就能判断的,真正起作用的是胰岛素抵抗、血脂水平、肝酶代谢能力。
也就是说,即使表面上看着健康,如果长期睡眠不足、饮食节奏紊乱、运动过少、应激水平高,也可能慢慢推进肝脏代谢系统的崩溃。
另一个常被低估的问题,是药物滥用。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吃药像吃饭,一年四季不断断。
有高血压的吃降压药,有糖尿病的吃降糖药,有胃不舒服的吃抗酸药,膝盖疼就来两粒止痛的,累了就靠保健品补一补。
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路径,最后几乎都要经过肝脏。它就像一个大工厂,不断地拆解、合成、转化,把药效释放的同时,也要承担副产物的毒性。
而任何药物一旦长期使用,超剂量或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作用,都会大幅提升肝脏负荷。
2022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公布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超过15%的药物性肝损患者在最初用药阶段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反应,而在半年到一年后才被查出肝酶明显升高。
更有一类隐蔽的药物风险来自草本类制剂和不规范的中成药。
很多人信中药,觉得“药食同源、温和安全”,但市场上不少含有马兜铃酸、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对肝细胞有明显毒性。
这些成分在体内不能完全代谢,会沉积在肝细胞内,引发不可逆的结构损伤。而且,这类损伤在常规体检中往往很难被发现,等到临床症状出现,肝功能已经掉到危险线以下。
第三个杀手,看上去跟肝好像最没关系——情绪失衡。它听起来不像是医学问题,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长期情绪压抑、焦虑、愤怒、失眠,是诱发肝功能异常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
肝脏通过神经内分泌通路和大脑紧密关联,它不只是“沉默的器官”,它在代谢荷载过重时,也会对情绪信号做出反应。
情绪不稳时,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会导致肝血流减少、氧合作用下降,从而引起肝细胞的亚临床损伤。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戒了酒,吃得清淡,也开始锻炼,但却在几年后查出肝功能异常。
医生翻遍他的一切生活细节,最后锁定的,是他这几年一直在照顾生病的母亲,长期失眠、焦虑、自责。他从来没觉得情绪会搞坏身体,他只说:“不就是累点么。”
很多人对肝的问题不上心,是因为它太安静。没有像心脏那样急促的跳动,也没有肠胃那样剧烈的疼痛。
它更像是一个不吭声的工人,活干得最多,说得最少。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它的崩溃往往是突然的,一旦发现就难以挽回。
如果这些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推进肝的损伤,那普通人到底怎么判断自己的肝脏到底安不安全?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每年做一次肝脏弹性成像检查。这项技术通过分析肝组织的硬度来判断纤维化程度,是目前最早期发现肝脏病变的手段之一。
比起传统的B超,它能提供更具体的数值反馈。对有基础疾病、长期吃药、有慢性失眠、代谢紊乱的人群来说,这项检查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在没有明显症状的受检者中,通过弹性成像发现肝纤维化的比例高达12%。而这些人里,超过六成都没有脂肪肝、也不喝酒。
此外,监测γ-GT、ALT、AST等肝酶水平,联合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指标,可以综合判断肝功能状态。
但关键在于,这些检查不能停留在一次性的参考,要建立连续数据曲线,才能发现那些“轻微波动”背后的大问题。
真正让肝脏维持在健康状态的,从来不是一个“我不喝酒”的信念,而是一整套系统的自我管理能力。
知道身体的负荷边界在哪,知道药不能随便吃,知道压力和失眠是器官的敌人,而不仅仅是心情的敌人。
那么,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能从源头上减少所有这些风险?有。
但不是大家想象的“规律饮食+早睡早起”,而是一种“低负荷生存策略”——
包括但不限于:控制信息摄入量,减少情绪刺激源,保持稳定的日常节奏,维持基础运动量,保持体重波动在3%以内,
同时限制药物使用种类不超过3种,任何症状都先观察3天再决定是否干预。
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还在靠运气活着,以为自己能撑过去。但肝不会给第二次机会。
如果药物使用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肝脏,那么,在无法完全避免吃药的情况下,怎样合理用药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肝损伤的风险?
合理用药并不是“不吃药”,而是吃得对、吃得少、吃得清。首先,必须明白所有口服药物最终都要经过肝脏代谢,哪怕是维生素类补充剂。
如果叠加使用两种以上的肝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如抗生素+降压药+激素类),会引起药物在肝脏内的滞留时间增加,毒副作用提升。
因此用药时要评估药物间相互作用,尤其对老年人和慢病患者。
其次,要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不追求立即见效,而是考虑长期安全性。
同时,要避免无依据的补品堆叠,许多所谓“调理肝脏”“排毒养肝”的产品本身成分不明,反而加重肝负担。
此外,还可以配合肝功能监测,每半年查一次肝酶水平,并记录药物使用周期,做到药检联动。
只有这样,才不会把保健变成损害,也才能真正实现肝的“低干扰运行”。
[1]钟敏,杨小莉.肝硬化-肝癌恶性转化的相关机制及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4,35(05):121-124.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