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共同构筑了贵州多元文化生态的三大基石。黔山贵水间,承载着文化基因的文物瑰宝,正以创新姿态融入“多彩贵州”时代蓝图,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确保文物安全,加强研究阐释,创新活化手段,贵州省文物系统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
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共同构筑了贵州多元文化生态的三大基石。黔山贵水间,承载着文化基因的文物瑰宝,正以创新姿态融入“多彩贵州”时代蓝图,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确保文物安全,加强研究阐释,创新活化手段,贵州省文物系统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落在实处,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全面提升,一条兼顾守正与创新的“贵州路径”愈发清晰。
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绿意葱茏,木楼齐整。春意融融的四月,正是欣赏侗寨秀美景色的好时候。黎平会议纪念馆研究馆员杨祖华却没有漫赏春光的闲暇,他刚刚结束上午的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驻村单位。
黎平是个文物大县,有41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走在肇兴侗寨里,鼓楼柱子上悬挂着“甲子联防制度”木牌、应急锣鼓和消防安全提示,风雨桥头立着消防栓,每过两三户人家就能看到消防竹梯、消防标语。
“春季消防压力大,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基层‘严防死守’,向村民宣传防火知识,叮嘱用火安全。”杨祖华说。他先后在林业、文物部门工作多年,对文物消防工作尤为重视,是黎平县的文物消防“明白人”。
根据“三普”数据,在贵州1400多座古桥中,有近200座廊桥,年代从明朝延续至今,包括盖简支木梁桥、木梁柱桥、撑架木梁桥、伸臂木梁桥、石墩木梁桥、石拱廊桥等多种类型。为全方位、系统性地加强廊桥保护、研究、宣传,根据《贵州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的规划推进,全省廊桥现状调查工作已于去年全部结束。在完成廊桥风险评估后,提升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打造展示场所等各项工作也将逐步落实。
黎平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庆兰介绍:“肇兴侗寨里有5座鼓楼和5座风雨桥。在肇兴侗寨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对面,即将落成开放的黔东南州风雨桥展示馆,这是全州廊桥文化和廊桥保护工作的集中展示。”
黎平肇兴侗寨风雨桥
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是全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十年来,海龙屯的系统性保护提升从未停止。在《遵义市海龙屯保护条例》的引领下,遵义持续投入资金完成飞虎关等21个文物保护项目修缮工作和海龙屯陈列馆改造项目等2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海龙屯陈列展示中心安防提升工程,设置文物说明牌、“两线”界桩等,与国家文物局数据检测平台对接,运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实时监测,不间断开展人工监测,形成“人防+技防+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立体保护格局。
打造阐释研究体系
“这件铜车马出土于兴义市万屯8号墓,全长112厘米,高88厘米,铜马全身共11个部分,其中有9个部分均为砂模空心浇筑而成;车棚上刻着精美的云纹,顶棚厚度仅有1毫米……”展柜前,一组观众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员介绍贵州考古发现最完整、最精美的东汉铜车马。这辆辎车对面的展柜里,陈列着另一架体量更大的轺车。
两辆铜车马同台展出,是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提升改造的一项亮眼设计。升级后的“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面积共5800平方米,展线长达1800米,3500多件(套)文物中有80%是首次亮相。
“以时间线为主,重点展现中国通史视阈下贵州历史的演进轨迹,通过独具特色的贵州史前文化、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结合中原出土文物,用展陈语言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州案例。”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李甫介绍道。新展揭幕以后,去年暑期贵州省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量突破25000人次,省外观众占比约七成。
“去年,我馆获批成立贵州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全省重点实验室,在加强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多种方式对省内中小博物馆进行对口帮扶,例如在文物保护法许可范围内借展文物、举办业务培训班支持人才培养等。同时,每年都会派出工作人员参与驻村帮扶点纪念馆和小型博物馆的设计施工,并为地州博物馆及相关场所免费提供文物复制服务。”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袁炜说。
贵州省博物馆展厅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局统筹下,在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的协同努力下,贵州基层博物馆的建设早已触达村落,以村史馆、生态博物馆等形式承载着乡土记忆和农耕智慧,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为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实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保根育魂。
作为中央红军转战时间最长、重大事件最密集的省份,贵州大地上不仅镌刻着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等至关重要的历史坐标,更见证了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伟大抉择。贵州省将“红色文化重点建设”放在“四大文化工程”的首位谋划推动,长征文化则是贵州省红色文化中最具史诗特质与精神感召力的部分。
遵义会议会址是一幢青砖灰瓦的双层建筑,歇山顶,连拱廊,在午后的阳光里更显宁静。27平方米的会议室里,一方长桌,20把交椅,3天会议时长,中国的命运就在这里改写。
“这些年来馆参观的游客数量迅速增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紧锣密鼓地进行展项数字化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展柜微环境控制、讲解员培训等工作,新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项目也已得到批复,即将动工。”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周俊南说,“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观众的参观体验,我们率先尝试晚上9点闭馆常态化。”
如今,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实行夜间开放即将满两年,夜间参观人数在总接待量中占比超过三成。
遵义会议陈列馆展厅
让文物“活”起来
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黎平翘街,至今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面貌。沿街的古建不仅为贩货商贾遮过风,也为中央红军挡过雨,现在是孩子们上下学的必经路。这条600多年历史的小巷里,有两湖会馆、老药铺,也有隔街而望的黎平会议旧址和黎平会议纪念馆,还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厚重的历史与人间烟火气,就这样鲜活地交织在这条1.4公里长的小巷。在这里,贵州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从未分开。
华灯初上,遵义会议会址的两层楼房透出荧荧晖光,好似夜海中的灯塔。围绕遵义会议会址打造的“遵义·1935街区”灯火通明,游人如织,红军街上商铺林立,纪念文创、特色小吃让人应接不暇。在这里,贵州以锐意创新的姿态打造红色文化新业态。
蛇年新春,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上演。穿着民族服饰的人群簇拥着色彩斑斓的“花脸龙”过街头、穿巷尾,一路经过东门平水桥、状元祠、状元桥等古城标志性文物点,带给游客最古朴的节日体验。在这里,从古城到乡野,贵州的文化活动拥有展现民族风情与历史底蕴的完美场景。
8K超清巨型球幕上,镇远古城的青龙洞古建筑群、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安顺云峰的屯堡四合院……栩栩如生的细节伴随水雾、花香,数字技术让人仿佛置身实景;血染的湘江、凌空飞系的铁索吊桥、穿过水幕的红旗行舟……全景沉浸的舞台演绎牵动观众的情绪。在这里,从文物保护到历史释读,从实际场景到数字空间,贵州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的“双子星”项目写出了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方式。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贵州在守护与创新的变奏中,在解码与共生的和弦里,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自信的强大动能,用古韵新声奏响文明赓续的时代强音。
采写:翟如月
编辑:陈尚宇
校对:陈颖航
审核:李文昌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