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很多癌症患者来说,如果之前有效的药现在不管用,肿瘤又回来了,那真是让人害怕又绝望。化疗耐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机会。不过,现在医学也在进行着抗耐药性的科学研究。
对很多癌症患者来说,如果之前有效的药现在不管用,肿瘤又回来了,那真是让人害怕又绝望。化疗耐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机会。不过,现在医学也在进行着抗耐药性的科学研究。
化疗药的作用是杀死那些快速分裂的癌细胞。但是,肿瘤细胞很特别,它们有多样性,而且会不断进化。在药物的压力下,它们会通过各种方法产生抵抗力。如果出现耐药性,医生会怎么做?
1、准确评估耐药的原因和程度:
全面复查:重复影像学检查(CT、核磁共振、PET-CT等)、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评估肿瘤的情况和发展速度。
再次活检很重要:获取新的肿瘤组织(或者通过液体活检获取循环肿瘤DNA)进行病理和分子检测。这是发现耐药机制(比如新的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改变)的最好方法。
2、根据耐药机制调整治疗方案:
更换化疗方案:选择和之前作用方式不一样,没有交叉耐药性的化疗药物组合。比如,对铂类药有抗药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考虑换成紫杉醇类或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
转向靶向治疗:如果分子检测发现新的驱动基因突变或者有可以作为靶点的东西,那就优先考虑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这种药针对性强,副作用通常比化疗小。比如:
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了一代/二代EGFR-TKI(比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耐药后,大约50%-60%是因为出现了EGFR T790M突变。这时候,用第三代EGFR-TKI(比如奥希替尼)是标准治疗。
乳腺癌患者出现了HER2阳性耐药,可以换用其他靶向HER2的药物(比如T-DM1、图卡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
开始或者转换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比如抗PD-1/PD-L1药物)在多种癌症中显示出持续的效果。对于化疗耐药,而且肿瘤突变负荷高、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者PD-L1高表达的患者,免疫治疗可能是不错的选择。有时候需要和化疗或者靶向治疗一起用,来克服耐药性。
考虑参加临床试验:这是获得新疗法(比如新一代靶向药、新型免疫疗法、抗体偶联药物、细胞疗法等)的好机会。很多新药就是专门针对现有治疗耐药设计的。
3、多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方案:肿瘤内科、放疗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一起讨论,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肿瘤特点、之前的治疗情况、耐药机制和意愿,制定最好的局部治疗(比如放疗、介入、手术)和全身治疗组合方案。
耐药后的精准治疗成功案例
山东的张女士,58岁,不抽烟。一直咳嗽,活动后气短。后来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腺癌),影像学显示有多处转移。分子检测发现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
初始治疗:一线用了EGFR-TKI埃克替尼(国产一代药)。治疗效果不错,肿瘤明显缩小,症状也减轻了。
出现耐药:治疗大约14个月后,张女士咳嗽、气短的症状又出现了,而且更严重了。CT复查显示肺部原发灶和转移灶都变大变多,肿瘤标志物CEA明显升高,说明病情恶化了(耐药)。
耐药后评估:进行了液体活检(血液检测循环肿瘤DNA),结果显示除了原有的EGFR 19外显子缺失突变外,还新出现了EGFR T790M突变(这是最常见的获得性耐药机制之一)。
调整治疗:根据分子检测结果,张女士立刻换成了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
治疗结果:奥希替尼治疗一个月后,张女士咳嗽气短的症状明显改善。两个月后CT复查显示肿瘤再次明显缩小,CEA降到了正常范围。张女士获得了更长的有质量的生存期。
生存期: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复杂问题
“还能活多久?”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答案取决于很多因素。
癌症类型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癌症(比如乳腺癌、肺癌、肠癌)的预后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种癌症,分子分型也会很大程度影响生存期(比如有特定驱动基因突变,而且有有效的靶向药可用的人,预后会比较好)。
耐药发生的时间:一线治疗就耐药(原发耐药)通常比多线治疗后耐药(继发耐药)预后更差。
耐药机制和后续治疗选择:是否存在可以干预的靶点?是否有有效的二线、三线标准治疗或临床试验可用?比如,EGFR T790M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奥希替尼,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以达到10个月左右。
肿瘤情况和转移情况:耐药时肿瘤扩散的范围(转移灶的数量、部位)和生长速度直接影响预后。
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体能状态评分(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是能接受后续治疗,获得更长生存期的基础。
对后续治疗的反应:再次治疗能否有效控制肿瘤很重要。
重要数据参考:
癌症患者的生存统计通常用“5年生存率”表示(确诊后存活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这是群体数据,个体差异很大。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的年报数据(覆盖2016-2020年诊断患者),得益于综合治疗的进步,多种癌症的总体5年生存率比10年前有了明显提升。但是耐药复发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远低于早期患者。
比如,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以前不到5%,但是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应用,特定人群(比如存在驱动基因突变,而且连续使用多代靶向药)的5年生存率已经提升到15%以上,甚至更高。晚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总体可以达到30%左右,但是不同分子分型差异很大。
对抗耐药的希望
科研人员正在多方面努力解决耐药问题。
1、针对已知的耐药突变(比如第三代EGFR-TKI耐药后的EGFR C797S突变)设计第四代药物;开发能同时抑制多个信号通路的药物。
2、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比如靶向+免疫、靶向+化疗、双靶向、免疫+化疗)联合使用,从多方面攻击肿瘤,延缓或者克服耐药。
3、抗体偶联药物将靶向肿瘤抗原的抗体和强效的细胞毒药物连接,精准地把化疗药送到癌细胞,对部分耐药肿瘤(比如HER2阳性乳腺癌、Trop-2阳性尿路上皮癌)显示出明显的效果。
4、研究肿瘤周围的环境如何促进耐药,开发靶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免疫抑制细胞或者异常血管的药物。
5、液体活检技术优化,提高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更早、更无创、更动态地监测耐药机制。
化疗耐药确实让抗癌变得更难了,但治疗仍旧有希望。通过准确地鉴定耐药机制、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不断出现的新药和新技术,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在耐药后找到新的有效控制手段,赢得宝贵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来源:中医肿瘤专家牛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