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9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那些看起来坚强的人,往往最容易被情绪打垮。”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我在临床多年之后得出的最直观的感受。很多人以为抑郁症是“想太多”,但在我接诊的数百名患者中,我见过太多表面正常、内心崩塌的人。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太努力,以至于忘了给自己留出口气。
抑郁症不是情绪低落那么简单,更不是“矫情”。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3年就指出,全球已有超3.5亿人患有抑郁症,是导致全球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也不例外,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已超过6%,也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患者。
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他们?我从几十位抑郁症患者的背景中,找到了4个惊人的共性。
很多抑郁症患者,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有礼貌、不惹事,甚至在家庭关系中承担起“调节者”的角色。
他们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敢表达愤怒,也不敢示弱。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高功能抑郁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指的是那些外表看起来一切正常,甚至很优秀的人,内心却在崩溃边缘。
懂事的人,往往不被允许难过。他们把所有压力往自己心里咽,不说话、也不哭,只是默默承受,直到崩溃的那一刻,连自己都没察觉。
在我接诊的案例中,“讨好型人格”几乎是高频词。他们害怕冲突,习惯性照顾别人的感受,哪怕自己已经筋疲力尽。
他们不敢拒绝,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长期生活在“我是不是让别人不高兴了”的焦虑中。
长期讨好别人,其实是在慢慢丧失自我。心理学研究指出,讨好型人格与抑郁症之间有高度相关性。这类人往往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因为他们很少被真正看见。
美国精神病学会曾在《抑郁障碍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社交角色压迫感,是诱发中重度抑郁的关键因素之一。
抑郁症患者有个共同点:习惯性自责。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他们也会无限放大,“都是我的错”、“我不该那样说话”、“我让大家失望了”,这种内耗式的思维,像绳子一样把自己越勒越紧。
这种人往往不缺能力,缺的是对自己的宽容。
抑郁症不是“情绪不好”,它是一种思维模式的病变。
2022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一项研究指出,重复性负性思维(RNT)是抑郁症患者最显著的认知特征之一,尤其是“灾难化思维”和“自我贬低”,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
有种人,看起来特别强大,凡事都要自己来安排,生活、工作、家庭,事无巨细。他们不信任任何人,觉得只有自己掌控一切,事情才能顺利。
但一旦遇到不可控的事,比如亲人去世、失业、感情破裂,他们就像失去了支点的人,迅速崩塌。
因为他们从未学会“接受无能为力”。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指出,那些对生活事件“高反应性”的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更容易出现神经递质失衡,导致抑郁发作。
这类人往往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要求极高,却不允许失败和偶然,所以一旦“控制感”被打破,情绪就容易急剧下坠。
很多患者告诉我,他们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太脆弱了?”
抑郁症不是玻璃心,也不是懒惰,更不是不知足。
它是一种真正的、可以被诊断的疾病,甚至会引起大脑神经递质的化学变化,如5-羟色胺(5-HT)、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下降。
这不是什么“想开点”就能恢复的事,而是需要专业干预、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的医学问题。
很多重度抑郁症患者,来就诊时已经病情严重,甚至表达过轻生念头。而他们的家人、朋友,往往一句:“他挺正常的啊,不像有问题。” 然后默默自责。
请记住,抑郁症不是写在脸上的病。很多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只是你没看见。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如果你身边有人出现以下表现:情绪持续低落、兴趣丧失、睡眠紊乱、体重剧烈变化、认知能力下降,一定要警惕。
在我接触的患者中,有医生、有教师、有程序员、有家庭主妇。他们并不是“不坚强”,而是太久没有被允许“软弱”。
真正的健康,不是永远强撑,而是学会在崩溃前寻求帮助。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问题,请不要一个人扛。抑郁症可以治疗,也值得被理解。
①.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②.世界卫生组织.《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2023.
③.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重复性负性思维与抑郁症关系研究[J].2022,31(2):115-120.
④.美国精神病学会.《抑郁障碍临床实践指南》.APA Publishing,2020.
⑤.李晓.抑郁症患者的共性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6):210-211.
⑥.余光辉.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C]//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中国营养学会.Abstract Book of the 14th Asian Congress of Nutrition--Clinical Nutrition.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什邡市安宁疗护中心;,2023:1.DOI:10.26914/c.cnkihy.2023.077551.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