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公开教唆民众仇外!中国留学生深受迫害,不择手段摧残女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8:58 2

摘要:就拿邻居日本来说,近来NHK等日本媒体的社会类纪录片里总少不了“今天的日本,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叹息。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很多人都在劝中国人:“多出国门走走吧,睁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这种“苦口婆心”打动了很多人,但多少人真走出去了,就会有多少人嫌弃“什么玩意儿”。

就拿邻居日本来说,近来NHK等日本媒体的社会类纪录片里总少不了“今天的日本,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叹息。

曾经稳居GDP世界第二位的国家,如今被一串难题缠得喘不过气。

少子老龄化是积年难愈的顽疾,政商勾结的阴影挥之不去,经济停滞、日元汇率暴跌与社保危机更层层叠加,沉甸甸的焦虑压在每个日本人心头。

为了撑住社会运转与经济活力,接纳更多外国人成了别无选择的路,日本法务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外国居民已突破34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可人口结构的变动,也撕开了社会深处的仇外情绪。

一股新兴参政党敏锐捕捉到这份不安,借Twitter、YouTube等平台,以“守护日本”为口号,将外国人问题打造成核心政见。

他们宣扬“日本人优先”,强行把接收外国人与社会治安恶化、文化冲突捆绑,精准吸引了那些在传统媒体中失语的普通选民。

谁料政治闹剧来得猝不及防:党首神谷宗幣当选后,竟公开宣称“日本是移民国家,需接收外国人”,甚至提出“上限为总人口10%”。

这番出尔反尔激怒了因反移民立场支持他的选民,也彻底暴露日本社会的矛盾:一边依赖外国劳动力,一边又对他们充满防备与排斥。

在日本的外国人对此愤怒发声,在社交媒体喊出“我们是人,不是物化的对象”,可日本并无“种族多样性”的政治正确,他们的游行抗议,最终只在媒体报道中轻轻带过。

这种话语权的缺失,恰恰是仇外情绪蔓延的温床——当外国人的正当诉求被忽视,社会对“他者”的偏见便更难打破。

在这场情绪漩涡中,NHK的表现充满矛盾。

作为被视作“左翼媒体”的公共广播机构,它本应是理性声音的代表,却在剧集叙事中难掩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间接折射出社会的仇外底色。

2025年播出的《东京沙拉碗》,虽以“国际融合”为噱头,却把中国留学生塑造成“不会日语英语”“大声打电话不礼貌”的形象,还刻意呈现“猪脑、昆虫等猎奇中餐”“中国女性从事风俗业”等情节。

这些设定看似反映现实,实则是对华侨社会的片面解读,加深了“中国人另类、麻烦”的偏见。

中国观众在豆瓣直言“这是暗戳戳的排外”,而那些默默为日本经济缴税、创造就业的华裔居民,也因这样的剧情再次感受到“你和日本人不一样”的排斥感。

最终他们的贡献被无视,只被贴上猎奇的标签。

相比之下,2024年的《如虎添翼》虽触及“在日朝鲜人”议题,展现他们战后被剥夺公民权、长期受歧视的境遇,却仍难跳出社会对少数族裔的固有认知。

更讽刺的是NHK自身的体制:它在屏幕上宣扬包容性,2023年一万多名员工中,外籍员工仅37人,占比不足0.4%,“男性、日本人优先”的潜规则从未消失。

这种“表面包容,内里排斥”的态度,与社会仇外情绪形成呼应。

退休中日关系研究者Y先生的观点,更道出了仇外情绪的社会根源。

他坦言“在日中国人形成自己的社区,不愿和日本人沟通,这很危险”,却忽视了这种隔阂恰是长期排斥的结果。

当外国人的声音不被倾听、贡献不被认可,他们自然会寻求同类群体的慰藉。

他还提到“媒体总报外国人的负面”,2012年中国反日游行时,他明明身处上海且局势平稳,报社却执意要找“负面素材”。

这种刻意放大外国人负面形象的媒体倾向,不断滋养着社会的不安与仇外心理。

如今的日本,仇外情绪已不再是零星的声音,而是渗透在政治操弄、媒体叙事与日常认知中。

参政党将其作为夺权工具,媒体无意间加固偏见,普通民众因不安而排斥“他者”,形成恶性循环。

而那些在日外国人,即便努力融入、默默奉献,仍难摆脱“异类”的标签。

这场关于“共生”的对话,若始终被仇外情绪裹挟,日本或许永远走不出历史的十字路口。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