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时,毛岸英、毛岸青在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这里数中国学生最多,大概有80人左右。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它距离莫斯科较远,有300公里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时,毛岸英、毛岸青在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这里数中国学生最多,大概有80人左右。
中国孩子大致有三种:一是中共领导人的后代。二是烈士的后代。三是在苏联出生的革命后代。
由于战争的突然降临,儿童院平静幸福的生活彻底被打乱。平时满面笑容的老师们一个个神色严肃,焦虑中透着紧张。
生活水平每况愈下,食物定量,根本吃不饱饭。他们不分男女,都是民兵,要参加城市的保卫工作。
男孩子在进行军事训练,左起:郭志成、刘莫阳(刘鼎之子)、沈林如,右一陈祖涛(陈昌浩之子)
学校停课,有的学习打铁,自制燃烧弹,镟炮弹壳,有的做木匠,钉木箱子,给战士们装弹药,女孩子们成立了缝纫组,给前线的战士缝制内衣、手套、帽子、被子。
孩子们很关注前方的战事,每天广播里的战报是大家必听的内容。男孩子都想穿上军装,上前线杀敌。
毛岸英、苏河清、蔡博等都是18岁左右的大小伙子,战争一开始,他们就要求报名参军,苏联政府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儿童院孩子们合影,后左1毛岸英
毛岸英有办法,他给共产国际主席季米特洛夫和斯大林各写了一封信,坚决要求参军。
最高统帅部
敬爱的斯大林同志: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的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5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我不能看着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国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中国人报仇,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谢辽沙
1942年5月于伊万诺沃
可惜,这封信没有等到回复。
苏联红军的艰苦生活
有一天,主管儿童院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来院看望孩子们,毛岸英抓住了这个机会,求他帮助自己进入军事学校学习。
不久,毛岸英到苏雅士官学校报到学习。
1942年6月,毛岸英(左一)进入苏联苏雅士官学校学习,这是与同学们合影
苏雅士官学校是苏军初级军校,专门培养连队士官生。毛岸英参加完6个月的快速班学习后,于1943年1月,进入莫斯科列宁军事学校学习。
列宁军事学校是培养苏军中级军官的学校,接收的学员主要是前线部队的尉级军官。他们多数立有战功,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军功章。只有毛岸英没上过战场,是个例外。
之后,毛岸英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随后被授予苏军中尉军衔。
苏联红军时期的毛岸英
1944年,毛岸英佩戴着中尉军衔回到儿童院,他身着军装,英俊魁梧,同学们非常羡慕,他的到来在儿童院成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
苏联红军时期的毛岸英
伊万诺沃档案馆还保留着毛岸英1943年前后寄给儿童院的几封信。他在军校期间,同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未曾中断联系。
儿童院里有贺子珍妈妈、李敏妹妹,还有他最放心不下的弟弟毛岸青。
这是他1943年3月14日写的一封信。
您好,季莫费伊·扎哈罗维奇!昨天收到了伊万·尼古拉耶维奇的信,得知您没有收到我的信,为什么?我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们的学习已临近尾声。5月1日课程结束,国家考试即将开始。几天前我们通过了1942年步兵战斗条令和地形学的测试。两门学科我都考了“优秀”。为此真花去不少时间……军事地形学我也考了“优秀”。最难的和最“可怕”的科目算是武器装备知识了。如果我这科考试考个“良好”,我想就是很大成绩了。考“优秀”,我连想都不敢想……”
院长基.扎.马卡洛夫(后右1)、张梅老师(后二排左3)和儿童院低年级孩子合影
季莫费伊·扎哈罗维奇.马卡洛夫是伊万诺沃儿童院的院长。他就是贺子珍得罪的那个人。
这封信是毛岸英来到莫斯科后发出的。
从莫斯科向您致以热烈的问候,季莫费伊·扎哈罗维奇!
非常感谢您寄来的圆面包、糖、奶油和煎肉。我太需要这些了…4月19日又去见曼努伊尔斯基同志。现在我正等着蒋介石准许我启程。一得到允许,我就返回祖国。可是现在我要去别列别伊市,到列宁军事政治学院学习。4月23日我大概就要到那里去,紧握您的手。请多关照我的兄弟科里亚(即毛岸青),不要让他放任自流……曼努伊尔斯基同志常问起他,并希望他出息成无愧于父亲的好儿子。
如果您能精心把他教育好,您就是做了一件大事。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只是听力不好,神经不正常,这一直在折磨着他。但他完全能够恢复……”
毛岸英宠溺地看着毛岸青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毛岸英的成熟,和对弟弟的牵肠挂肚。
兄弟俩在上海流浪期间,毛岸青遭到反动军警的毒打,落下病根,毛岸英一直细心地照顾着弟弟。
毛岸英是个热情似火的青年,他和院长通了多次信,主要是交流思想,汇报成绩,并拜托院长照顾弟弟。
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毛岸英在莫斯科东方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后来,毛岸青也进入该院学习中文。
1946年,毛岸英在延安和父亲合影
1946年1月,毛岸英终于回到延安,见到了阔别19年的父亲。
1950年10月,毛岸英又穿上抗美援朝志愿军军装,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这是毛岸英牺牲前,和志愿军战友在国内的最后留影,后左二毛岸英
谁也没想到,入朝仅一个月,毛岸英就壮烈牺牲。他28岁的人生戛然而止。
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伟人之子,灿烂的人生还没开始…
来源:珠遗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