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国际水域上一艘快艇就被美军击中,三人在爆炸里消失。下命令的人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这已经是他本月第二次让军队出手,目标都是那些和拉美贩毒集团有关的船。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明确,就是要阻断那些把致命毒品芬太尼带进美国的通道。
9月17日,国际水域上一艘快艇就被美军击中,三人在爆炸里消失。下命令的人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这已经是他本月第二次让军队出手,目标都是那些和拉美贩毒集团有关的船。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明确,就是要阻断那些把致命毒品芬太尼带进美国的通道。
事情并不是临时起意,几个月前一份没人见过细节的授权文件就悄悄生效,五角大楼被允许主动出击。随后美国军舰和无人机出现在加勒比海,追踪每一艘看起来可疑的船,巡逻和盯梢成了常态。
9月2日的第一次袭击更是把局势推向风口浪尖,一艘委内瑞拉船还没冲出本国水域就被锁定摧毁,船上十一人全部遇难。这些行动背后,华盛顿的说法很统一,这些人涉嫌往美国运毒,而且非常危险,所以动手理所当然。
但除了军事手段以外,法律和道德上的争议却没完没了。美国国防部低调回应外界质疑,只说了一句这是特种部队出的手,没有更多细节。等到舆论关注起来后,各种批评就铺天盖地。
美国国内有退休将官直接公开说,这种不通过法律程序就直接开火的做法根本站不住脚。国会里批评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认为总统不能随便决定军事打击,尤其面对的不是正规军队,而是犯罪分子或嫌疑人。
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早在第一次袭击后就痛斥美军做法,他认为美国根本不是在打击犯罪,而是想要找借口干涉别国事务。他的话在拉美广泛传播,加剧了区域的不安,也让许多人质疑安全名义背后的真实目的。如果只是毒品犯罪,难道不应该通过抓捕和审判解决吗?
而且美国的军事行动越来越频繁,一边在南方海域不断集结兵力,另一边又把拉美一些贩毒组织挂上了“恐怖组织”的新标签,还强调这已经不是普通缉毒,而是一场反击战。一些白宫幕僚甚至开始用“战争”来描述这场行动。
可实际情况是,国际公约只允许对被合法认定的恐怖组织采取制裁措施,并没有给任何国家“先发制人打击”的权利。很多专家直言,把贩毒集团等同于军事威胁是偷换概念,只会让国际规则变得模糊甚至松动。
更有意思的是,媒体曝光了9月2日被炸毁那艘船的航迹,原来它在被袭击前其实已经选择掉头回返,这让美方宣称“出于自卫”的说法陷入尴尬。还有国际法方面的学者公开质疑美军是否真正掌握充足情报,是不是在弄清身份前就扣动了扳机。
而且随着美国行动升级,不光拉美国家感到紧张,美国内部也在掀起争议。支持政府的人觉得毒品泛滥必须靠铁腕来管,尤其每年美国都有大批吸毒者丧命,但批评者更担心法律底线就这么被一点点侵蚀。谁都明白,打击犯罪绝不是坏事,问题是这个过程到底能不能守住底线。
海上的火光虽然消散得快,却点燃了更大的争议。一次突击行动连着多重疑团,每个环节都牵动区域安全和国际规范。特朗普团队的决断的确及时果断,可外界对其合法性的拷问也压不下来。这种看似简单的“缉毒”背后,其实是大国与邻国、军事与法律、事实与说法交错的复杂漩涡。从加勒比水域掀起的这场风暴,接下来还会在全球范围内激起更大波澜。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