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连璋 16 是否可以搞一个保育院将这些孩子集中收养起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07:22 1

摘要:到达陕北后,傅连暲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这就是妇女和孩 子。在长征路上,有多少女同志得了各种各样的妇女病,又有多少刚出 生的婴儿不得不送给群众抚养,这是傅连暲耳闻目睹的。

作者:钟兆云 王盛泽

朱德题词相赠:模范妇孺工作者

到达陕北后,傅连暲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这就是妇女和孩 子。在长征路上,有多少女同志得了各种各样的妇女病,又有多少刚出 生的婴儿不得不送给群众抚养,这是傅连暲耳闻目睹的。

在陕北,慢慢也汇聚了一些小孩,其中有的就是傅连暲亲手接生 的。这些小孩,有的是中央领导同志的,有的是正浴血抗日疆场的前线指战员的,有的是组织上通过种种办法帮助找回来的革命烈士的遗孤。

当时作为过渡办法,许多小孩被寄养在老百姓的家中。但老乡们自 己生活就很艰苦,加上不懂得科学喂养,卫生条件又差,不仅对孩子的 成长极为不利,不少小娃娃还夭折了。有次陈真仁去看寄在老乡家的大女儿傅维芳,竟带回一身的虱子,衣服随便一抖,便可抖落许多虱子。

一想到这些,傅连暲就难过。他们都是革命的后代,也是革命的未 来,如何把他们带大培养好,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傅连暲一直在考虑着这个问题。

这天,傅连暲到了毛泽东的住处,向他汇报延安卫生工作的情况, 顺便也提到小孩子的问题:“主席,现在延安的小孩也不少了,有的是前 线抗战将士的孩子,他们在前线与日军作战,小孩无人照管,只好送到 老乡家,或者送到亲戚家,但效果很不好,病死的、丢失的,屡见不鲜,我 看这样不是个长久之计。”

“是呀,我们在后方的还好,但前方将士怎么能安心呢?不管怎样, 我们要想个办法,统一考虑,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毛泽东也想到了这 个问题。

是啊,毛泽东本人对此就有亲身的感受和切身的体会。在中央苏 区、在长征路上,他和贺子珍的亲骨肉,就在出生后送给老百姓去养,后 来毫无消息,生死不明。现在身边又有了娇娇(李敏),不也是送到老乡 家喂养的吗?自己还好,离得近,有时间还可以去看一看,但前方将士 呢?想到这里,毛主席很关心地问:“现在都有哪些人的孩子在老乡家 中 ? ”

“我初步了解了一下,有李维汉的儿子,贾拓夫的女儿,陈正人的小 孩,还有谢觉哉谢老的小孩,王首道的女儿。还有你的女儿娇娇和我的女儿维芳。”傅连暲一口气说出一串人名,“此外还有一些前线将领的小 孩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其中有刘伯承同志的小孩。”

“是呀,怎么办好呢?”毛泽东陷入沉思。 一会儿,他抬眼看了看傅连 暲,眼睛一亮:“傅医生,看来你考虑过这个事情,你看有什么好办法?” 毛泽东深知傅连暲对工作的负责,只要是他提出来的, 一定会想些办 法。

傅连暲见主席问到,笑了笑说:“我想是想过,但不一定周全,提出 来请主席斟酌。我的想法,我们是否可以搞一个保育院将这些孩子集中收养起来,这样便于照看,也有利于教育。”

“哎,办个保育院,这是个办法。"毛泽东很感兴趣,“你说说如何办 呢 ? ”

“可以从小到大,先请几个保育员,把孩子看起来,吃饭、睡觉、卫生 检查等都可以统一起来。”傅连暲很有把握地说。

“好,我看行。你赶快与有关部门商量一下。”

这件事情落到了傅连暲的肩上。几天后,傅连暲又找到毛主席。

“主席,我已与有关部门商量了,大家都很同意这个设想,并商定了一个意见,成立一个中央托儿所,先把在延安的孩子看起来,以后再陆 续把送到外面老乡家的孩子接回来。”傅连暲汇报时充满了兴奋的神 色,憧憬着托儿所的未来。

“好哇,真是一件大好事。这件事要尽快办,我的小娇娇第一个报 名。”毛泽东也很高兴,吸一口烟,又问:“要找个好的当家人,托儿所的 所长选好了没有?”

“已经有了初步的人选,她叫丑子冈,是位参加革命多年的好同志。 丈夫牺牲了,她自己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延安,曾在中央疗养所和中央医 院担任过护士,还做过合作社主任。工作积极,吃苦精神强,特别是她对 孩子很有爱心……"傅连暲介绍说。

“嗯,看来是个不错的人选。”毛泽东边听边点头。

“另外再派几个年轻的女同志协助丑子冈同志工作,还要请一位有 经验的炊事员给孩子们做饭。”傅连暲考虑得很周到。

“就照你说的去办,这件事要办得既妥又快。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 我们的希望, 一定要把他们养育好。”毛主席加重了语气。

“是, 一定尽力办好。”傅连暲也感受到这个担子的重量。

回忆起往事,当年的托儿所所长、后来一直从事幼儿教育的丑子 冈,仿佛还是昨天的记忆,她忘不了傅连暲找她谈话时那满含希望的目 光,那语重心长的话语:“丑子冈同志,这是党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任 务。想想前方那些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将士,我们不管有多大的困难, 也要把托儿所办起来,办好,让孩子们有个安稳的家,让他们的父母在 前线安心战斗。”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

经过自力更生,大家靠白手起家,把托儿所建起来了,并迎来了第 一批七位小主人。他们是:

李维汉的小孩罗小金(李铁映)、毛泽东的女 儿毛娇娇(李敏)、贾拓夫的女儿贾丽丽、谢觉哉的小孩谢定定、王首道 的女儿王苏云、陈正人的小孩小胖以及傅连暲的女儿傅维芳。

此后不久,托儿所很快扩大,从最初的七个孩子到几十个,从六间窑洞发展到二十多间。大批在前线与日军作战的抗日将领将他们的孩 子送到延安来。有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左权的女儿左太北、邓小平的 女儿邓林、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黄镇的女儿黄文和黄浩,以及后来杨 勇的儿子杨小平、白坚的儿子白克明等等。

中央托儿所归傅连暲具体负责。自建所那天起,他就主动承担了托 儿所全体人员包括大人、孩子的医疗卫生保健指导。傅连暲非常爱孩 子,这与他心地善良和参加过基督教有关。在延安,在中央,在老百姓的 心里,傅连暲爱孩子、帮助妇女已是有名的,不管是部队上的事,还是老 百姓的事,谁都找他,只要找到他,他没有不帮忙的。

傅连暲这个大好人,连孩子们都喜欢他。在托儿所留下的一张珍贵 的照片里,一袭黑衣的傅连暲与保育员们在孩子们中间,他左手抱着罗 小金,右手搂着娇娇,笑得非常的开心。这两个小孩的妈妈都不在延安, 傅连暲特别心疼他们。尽管傅连暲自己的女儿维芳也在托儿所中,可他 却没有表现出溺爱,更不多接女儿回家,即使有时接女儿回家,他也总 要带上几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让他们享受一下家庭的温暖。

一次,看护小华北和邓林的保育员吃饭去了,把两人锁在窑洞里。 没想到小孩子爱玩,竟然把火盆里烧红的木炭拿出来玩,引起大火,华 北的脸、邓林的胳膊都烧得不轻,吃饭回来的保育员面对这幅惨景,吓 呆了。在傅连暲的及时抢救和精心治疗下,孩子们捡回了条小命,但都 落下了轻重不等的疤痕。傅连暲心疼得不得了,以此为教训,对保育员 们进行了及时的教育。

当时的工作人员都记得,1944年9月,洛杉矶托儿所(由中央托儿所 改名)爆发了一场来势凶猛的百日咳, 一下子传染了二三十个孩子,有 些工作人员也相继被传染。

傅连暲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火燎。在他的眼里,这些托儿所的孩 子也都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一寒一暖,一痛一病都放在他的心上。

他马上赶到托儿所,指示丑子冈等保育院负责人:“马上将生病的小孩隔离。”

“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现在病孩已与别的孩子隔离开 了。"丑子冈连忙回答。

“孩子们的情况怎么样?”傅连暲又焦急地问。

“基本上都是百日咳的症状,不停地咳嗽、干咳,有的甚至咳血了。” 丑子冈说,“有几个孩子情况比较严重,都已送到医院,有专人护理。”

“看来这次传染面挺大的,必须坚决制止传染蔓延,想尽一切办法 抢救孩子们。”傅连暲的眉峰紧蹙着。

他心里丝毫不敢轻松。在这时的延安,药品最为奇缺, 一下子这么 多小孩染上百日咳,就是因为孩子们都没有事先注射百日咳预防药剂, 才酿成如此局面,现在又上哪里去找治疗此病的特效药呢?

大家都愁眉不展,目光纷纷转向了傅连暲。

“这样吧,在目前缺乏药品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利用一些民间偏方、 土药,看能不能对百日咳有效。这是我们目前惟一的办法。”傅连暲当机 立断地作出决定。

大家立即分头行动。对于傅连暲,大伙历来是非常信赖的。

傅连暲顾不得去看一眼也被传染上病的女儿,马上投入制定治疗 方案的工作中。他一连几天没有回家,扎在医院研究治疗方案,寻找中 草药方,询问一些民间医生,向他们请教。

听说民间流传给患百日咳的孩子注射人血这一做法,傅连暲果断 地说:“尽管有危险,但可以一试,再拖下去就更危险了!”

他从患过百日咳的人身上抽出一些血,注射到患百日咳的病孩身 上。这种以毒攻毒的办法,收到成效,加上适当的营养和睡眠, 一些孩子 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傅连暲比什么都高兴。

遗憾的是,傅连暲的女儿维芳,在这场传染病中,由于治疗不及时 导致了耳聋。但她丝毫不怪自己的父亲。

在这场与百日咳的战斗中,身体原本虚弱的傅连暲,由于劳累过度,终于也在受到病毒的侵袭时倒下了,染上了此病。

孩子们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而傅连暲却一病不起,在病床上躺了 好几个月,日夜久咳不停,有时吐出的痰中还带有血,状极痛楚。但他还 是坚持亲自过问各个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当他终于挺过来,能下床走 动时,他又回到了病人身边。人们都额手称庆,因为“傅医生又能为大家 治病了”。

为了表彰傅连暲的突出贡献,朱德亲笔给他题写了“模范妇孺工作 者”的横幅。这是对傅连暲工作的最好褒扬。

美国外科专家艾乐思博士到延安访问时,专门参观过托儿所,他对 这里的卫生和保育工作赞不绝口,高高地竖起大拇指:“这是我在全中 国看见的最好的一座托儿所。”

回到美国后,艾乐思博士写了一篇《记延安洛杉矶托儿所》的报道, 文中说:

虽然这个托儿所是在一种简朴的条件下工作着,但这是我在全中 国看见的最好的一座 …… 自1945年到现在,儿童中从没有发生过传染 病,只有一点轻微小病。疾病的预防不只是给儿童穿上隔离衣,戴上口 罩,并且给探望者也穿戴上。当探望者离去后,他们和儿童的隔离衣及 口罩,都收集起来经过消毒。

保育院院长丑子冈的儿子丑松亮曾深情地回忆说:我妈妈去世前 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逢年过节一定要去看傅连暲夫妇。

洛杉矶托儿所 的孩子们能健康地生存下来,傅连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后,丑 松亮牢记妈妈的嘱托,经常到傅连暲家中探望。

毛泽东支持傅连暲:他不是走上层路线

在延安,傅连暲被委任为中央总卫生处长,同时兼任陕甘宁边区医院院长。边区医院坐落在宝塔山下,是傅连暲发动全体医务人员,自力 更生,挖出两排窑洞建立起来的。

作为一院之长,傅连暲整天要忙于医院的事务,非常劳累。医院条 件差,碰到的问题自然也多。

首先是在医务人员少的情况下,医院要不要分科,怎样分科的问 题。对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有争执,有人赞成分科,有人赞成不分科。后 者认为,分科是资产阶级的一套办法,往往会造成看内科的开不了刀, 外科大夫治不了伤寒的现象。这在延安还可以对付,可是到了前线,岂 不要发生事故,而且是人命关天。

傅连暲主张分科,他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有利于治病,也利于医 生们提高医术。”他本人是内科医生,但他外科、妇科、小儿科一揽子都 要干,美国医生马海德笑说他是通才。

针对反对分科同志们的意见,傅连暲以自己为例做解释工作:“我 这个内科大夫,只要需要,什么外科的开刀、拔牙等手术,甚至妇产科的 接生小孩的事都可以做。但这不等于必须样样全, 一个人精力有限,爱 好不同,擅长也不一样,要做到百科精通,恐怕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当时的困难时期,医生紧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也不可能 很快得到解决。特别是在炮火连天的时期,更需要多面型的医务人员, 这是当时的环境所决定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傅连暲认为:当此非常时期,确实要求我们的医生是多面手,样样 都能够拿得起来。但是,这不等于不要专业。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分科 的基础上,使医务人员专一门之外,能尽量熟悉其他科,以便在需要时 使用。

对于这个问题,傅连暲还怕不踏实,于是他又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周 恩来交换了意见。

“专业分工是科学的需要,恐怕只有巫师才敢说包治百病。这是骗 人的鬼话,封建社会的产物,驱神弄鬼搞了半天,结果往往把小病误成大病,把好好的人活活折腾死掉。”周恩来赞同傅连暲的意见,并严肃地 指出:“我看不论干什么,都要讲究点专业技术。”

周恩来的明确肯定,使傅连暲更有了信心。

一次,傅连暲去看毛泽东,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当时正在吸 烟,他把香烟拿在手上把玩一会儿,对傅连暲说:“天底下哪有万事不求 人的事,这根烟,就不知要经过多少人手,经过多少工序才生产出来的。 一个人全包下来,那是农村里的人卷喇叭筒,就不叫香烟了。所以我支 持你的意见,还是要有适当的专业分工。”毛泽东以浅显的事物作比喻, 阐明了一个道理。

这样,边区医院分了科。傅连暲也并非机械地一分了事,他从当时 的实际出发,根据医生少、专业人才不够的状况,先分了内外两科,同时 强调要兼顾其他科的医疗事务。其他科以后才慢慢地根据需要和可能 陆续设立。

1942年,延安开始了整风运动。傅连暲由于生性耿直,平时生活又比较呆板,除了病人,他比较少主动与其他人接触,所以总是给人以不 好相处的感觉。每到有什么事时,他往往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不被人 们所理解。

这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人们虽然没有再怀疑傅连暲参加革命的 动机不纯,没有诬陷他为“改组派”、“AB团”之类的罪名,但对他还是揪 住不放。要说一个人有毛病,总是可以抓到他的一些小辫子的,更不要 说是曾为基督教徒,又是如此刻板的傅连暲了。

到了整风审干时期,又有一些人找傅连暲的所谓问题,在会前会后 整他,要他交代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说他老是围着领导人转,是专走“上 层路线”的典型。这事一直纠缠了很长时间。

傅连暲极力为自己申辩,因为他负责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当然 就必须经常在领导人中间出入,否则有什么问题就是他的失职,对此自 己不敢有丝毫大意。

这些人的指责当然是有失偏颇,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说傅连暲专走 “上层路线”,这是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傅连暲作为中央医院的院长, 事务繁忙,但他仍然尽可能抽出时间,骑着一匹骡子,穿行在延安地区 的乡下,为老百姓们治病。这难道不是接触下层群众吗?

这件事情不知如何也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郑重地指示: “什么上层路线?这是他的工作。有的同志掌握了很多很多机密,你要问么?对不起, 一句不告诉你。是他架子大,瞧不起人?也不是,这是工作 需要使然。对于傅医生,你们不要再搞了!”

毛泽东的讲话,建立在对傅连暲的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傅 连暲听说后,心里大感宽慰,也非常感激。自此,对傅连暲的纠缠才得以 停止。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傅连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 了自己的革命坚定性。毛泽东对傅连暲是相知的,从下面一件事就可以 说明。

外科专家周泽昭医生经过李克农的介绍,冒着危险,历经很多波 折,从国民党统治区来到延安,参加了革命。不久毛泽东要见他。那天, 黄树则陪同周泽昭去见毛泽东。毛泽东招待他们吃饭。吃饭时,周泽昭 充满敬意地说:“我能够来到延安,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工作,感到非常光 荣。”

毛泽东听了,高兴地一笑:“为革命人民工作,大家都光荣。”随后充 满关切地问他:“你来延安,各方面习惯吗?”

“习惯。在国民党统治区,矛盾重重,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延安就不 同了,大家彼此之间一点矛盾也没有。”

毛泽东联想到傅连暲的事情,立刻接过话道:“你刚来,还不完全了 解。但你要记住,矛盾到处都有,不过这里的矛盾和国统区的矛盾完全 不一样就是了。”

“是的,为人民工作是自愿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周泽昭说。

“你能冲破阻力,来到延安,我们非常欢迎。这一路长了不少见识 吧?"毛泽东又问。

“是啊,投奔革命圣地,总是要付出代价,战胜困难的。”

周医生讲了自己从重庆到延安的经过后,毛泽东又说:“你们的傅 院长,就是一个榜样。当年红军路过他的家乡,他带着他那个医院和全 部家当参加了红军。长征那么艰苦,他跟着过来了,没有叫一声苦。那时 候他还不是共产党员,可是他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他下了这个决 心,就再不动摇。他对红军的卫生事业是有功的。”

毛泽东的话,他们都牢记在心里面。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