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遥感与人工智能共振融合的时代,航天宏图以“女娲星座”为天眼、以“天权大模型”为大脑,正在悄然重塑我们认知地球的方式。尤其在SAR水体识别与农业监测领域,这一组合不仅实现精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更持续赋能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智慧农业等多个关键领域,让遥感变得更
在遥感与人工智能共振融合的时代,航天宏图以“女娲星座”为天眼、以“天权大模型”为大脑,正在悄然重塑我们认知地球的方式。尤其在SAR水体识别与农业监测领域,这一组合不仅实现精度与效率的双重飞跃,更持续赋能防灾减灾、水资源管理、智慧农业等多个关键领域,让遥感变得更加智能、即时与可信。
技术基座
双擎驱动,构建智能遥感新范式
PIE-Engine天权大模型作为航天宏图自主研发的遥感智能云服务平台,依托“女娲星座”提供的多模态卫星影像资源,融合视觉大模型、AIGC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遥感影像的智能解译、增强与三维重建。
其天权水体提取大模型尤为亮眼——依托“女娲星座”构建专用样本库,采用ConvNeXt骨干网络与难例挖掘策略,结合NDVI植被指数与DEM高程数据,显著克服山体阴影、水田、道路等误判问题。该模型不仅在IEEE GRSS DFC 2024国际赛事中获得全球第二名,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优秀的水体提取精度与地物要素完整性。
图1、天权大模型结合NDVI与DEM的SAR影像水体提取效果。
左图:未滤除山体阴影;右图:滤除后结果—水体边界更准确,误检大幅减少。
涝灾应急
全天候响应,守护生命与良田
SAR卫星凭借其穿透云雨、不分昼夜的成像优势,成为洪涝监测中的“天眼”。天权SAR水体提取模型能即时追踪洪水动态,支撑灾情研判与救灾部署。
案例一:湖南华容县溃口应急监测
2024年7月,洞庭湖团洲垸因暴雨发生决堤险情,溃口迅速扩展。通过SAR影像与天权模型快速提取水体,溃口位置与淹没范围清晰可见,为抢险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
图2、团洲垸SAR影像与水体提取示意图,溃口形态明显、淹没区一目了然。
案例二:南通如皋水稻淹没评估
2025年7月,受台风“竹节草”影响,如皋遭遇极端暴雨。女娲星座快速成像,天权模型同步解译,精准识别淹没水稻约0.015平方公里,为农业保险与灾损评估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图3、如皋市洪水淹没水稻区域分布图。
渔业养殖
精准识别池塘,推动蓝色经济升级
传统水产养殖管理依赖人工巡查,成本高、覆盖低。天权大模型依托SAR影像与水体语义过滤技术,有效排除河流、湖泊、水田等干扰地物,精准识别规则形状的养殖池塘,实现自动化面积统计与规模分级。
该系统可进一步生成养殖分布地图与资源数据库,为渔业管理、环境监管与保险定损提供高效数据底座。
图4、池塘养殖区识别与面积分级示意图。
农业监测
全周期感知,服务智慧农业与生态安全
天权大模型支持作物识别、生长监测、面积统计、涝渍灾损评估、耕地变化检测等多类农业场景,提供高垂直度的遥感智能服务。
2025年,基于女娲星座SAR时序数据与江苏省3个区县地面样本,构建江苏省冬小麦提取模型。对2024年全省小麦进行识别与统计,提取面积为24941.00平方公里,与统计年鉴数据(24042.67 km²)相比,相对误差仅3.74%,显示出优异的业务可用性。
图5、2024年江苏省冬小麦空间分布图。
结语
智瞰地球,遥感普惠未来
截至2025年8月底,“女娲星座”共有12颗卫星在轨,包括“宏图一号”4颗X-SAR卫星和“宏图二号”两组8颗X-SAR卫星。“女娲星座”卫星以其卓越的性能支撑保障了“天空地水工” 一体化的安全防线等多行业应用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大幅缩短了卫星重访周期和响应时间。
“女娲星座”与天权大模型的协同,不仅是技术架构的升级,更是遥感解译范式的重构。从灾害响应到资源管理,从农业到生态,航天宏图正以“卫星+AI”的方式,让遥感能力真正融入业务核心,变得更加智能、即时、普惠。未来,随着女娲星座全面组网与天权大模型持续迭代,这一系统还将在应对气候变化、智慧城市治理、双碳目标实现等更多领域,释放深远价值。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