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苹果斑点落叶病的成因及有效防治措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06:57 1

摘要:近年来在管理粗放的苹果园中,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频率逐渐加大,给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提高苹果的产量和品质,研究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病原因、危害症状及其发病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探讨苹果斑点落叶病的成因及有效防治措施

黄成莹

近年来在管理粗放的苹果园中,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频率逐渐加大,给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提高苹果的产量和品质,研究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病原因、危害症状及其发病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病原因

1.1 管理因素

管理粗放是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尤其在一些管理水平较低的苹果园中,常常存在修剪不及时、施肥不均衡和病残体清理不彻底等问题,这些都为病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病树未能及时处理,会增加病原菌的存活率和扩散风险,导致病害加重。同时,栽培密度过大也会导致树体通风透光不良,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1.2 环境因素

高温、湿度过大等气候条件,均可为病害的快速传播提供有利环境。在潮湿的环境中,病原菌易滋生,而高温有助于病害的快速发展。苹果树的不同生长阶段,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也不同,幼树和衰老树抵抗病害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受到斑点落叶病的侵害。

2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危害症状与发病规律

2.1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病害症状

苹果树的嫩叶是主要受害的部位,新梢的嫩叶上会出现直径 2~3 mm 褐色至深褐色的圆形病斑,病斑周围常伴有紫色晕圈,边缘清晰(图 1)。随着气温的上升,病斑逐渐扩大至 5~6 mm,呈深褐色,部分病斑会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形状。在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病斑背面常可见到黑绿色至暗黑色的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图1 叶片受害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可能会被叶点霉真菌等腐生菌感染,病斑变为灰白色,严重时病斑会脱落或形成穿孔 。夏秋季节受高温高湿环境影响,病菌迅速繁殖,秋梢叶片上的病斑数量显著增多,一片病叶上常见 10~20 个病斑,导致叶片生长受阻,出现扭曲、皱缩现象,受害部位焦枯,残缺不全。

侵染枝干时,病斑多出现在徒长枝或一年生枝条上,呈现褐色或灰褐色,病斑通常围绕芽周形成,逐渐变黑并发生凹陷坏死,直径为 2~6 mm,边缘常出现开裂。轻度发病时,病斑表现为皮孔稍微隆起的症状。

果实上的病斑主要有四种类型:黑点锈斑型、疮痂型、斑点型和黑点褐变型。黑点锈斑型病斑表现为果面上出现略具光泽的黑色至黑褐色小斑点,微微隆起,斑点周围及脱落处呈锈斑状;疮痂型病斑呈现灰褐色的疮痂状斑块,病健交界处有龟裂,但病斑不剥离,仅限于表皮,有时皮下浅层果肉形成干腐状木栓化;斑点型病斑则以果点为中心,形成褐色至黑褐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套袋果摘袋后,病斑周围会出现红色斑点;黑点褐变型的病斑表现为果点及周围组织呈褐变,周围伴有花青素沉积,呈现出红晕状(图 2)。

图2 果实受害症状

2.2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病规律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病规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主要由病菌在受害叶片、枝条和芽鳞中越冬后重新感染引发。春季 4—5 月,病菌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风雨等传播媒介进行扩散,孢子在叶片的气孔或表皮上进行初侵染,形成早期的病斑,并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6 月份是第一个发病高峰期,病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分生孢子大量产生,病斑迅速扩展至春梢和嫩叶,导致叶片大面积受害,严重时会出现大量早期落叶的现象。9 月份,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期,病菌对秋梢嫩叶的侵染尤为明显,导致病害的大规模流行与蔓延,形成显著的落叶现象。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和传播与当年的降雨量、气温和湿度等环境条件息息相关,尤其是连绵的秋雨会加速秋梢嫩叶的感染,湿度较高的果园更容易成为病害的重灾区。

3 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

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通过加强果园的管理,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与传播。

3.1.1 合理修剪 合理修剪是农业防治的关键环节,通过及时修剪病枝、枯枝和徒长枝,可以改善果园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从而抑制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在修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病叶、病果应集中处理带出园外并深埋或焚烧,避免病菌的二次传播 。此外,对地面杂草、枯枝落叶等及时清理,可以减少病菌滋生,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合理修剪,并及时剪除夏季徒长枝,使树冠通风透光,降低园内小气候环境湿度。

3.1.2 合理施肥 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树体徒长,反而易于感染病害,因此需避免氮肥的过度使用,应根据苹果树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合理调整肥料的种类与用量,促进树体的健壮生长。适时灌溉和排水,避免果园积水,降低园内湿度,抑制病菌的繁殖,特别是在雨季和果实膨大期,应及时疏通排水沟,确保果园的排水畅通,减少病害的发生风险。

3.1.3 采用果实套袋技术 使用透气性良好的优质果袋能够有效阻隔病菌对果实的侵染,减少病斑的形成。果袋的使用不仅能够保护果实免受病害影响,还能提高果品的商品率和外观品质。

3.1.4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苹果品种,是从源头上预防斑点落叶病的有效手段。根据市场消费需要,种植金冠、乔纳金、富士等品种;减少易感品种的种植面积,控制病害大发生;并结合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发生,提高苹果产量与品质,实现果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化学防治

在春梢期,应从苹果落花后开始喷药,严重发病地区可在花序呈铃铛球期即喷施第 1 次药,随后每隔 10~15 d 喷药 1 次,连续喷施 2~3 次,确保病菌得到有效控制。秋梢期的防治则应根据降雨情况,在雨季及时喷洒药剂,一般喷药 2 次左右即可使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对于病害严重的果园或元帅系等易感品种,视具体情况可增加 1 次喷药,以加强防护效果。

常用的化学药剂中有多种具有高效杀菌作用的成分。可选用 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 1000~1200 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 2000~2500 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对多种叶片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其他有效药剂还包括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45%异菌脲悬浮剂 1000~1500 倍液、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7000~8000 倍液等(图3)。在施药时,如果雨前喷药,可在雨前 2~3 天完成,这样能够在叶片和果实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菌侵染。

图3 苯醚甲环唑

3.3 生物防治

微生物制剂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多黏类芽孢杆菌等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定期喷洒这些生物制剂,能够在树体表面形成持续的生物保护层,阻止病菌的侵染,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通过引入或保护果园中存在的菌食性昆虫,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例如,瓢虫等昆虫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病菌的孢子有较强的捕食能力,能够降低病菌的数量,减少病害传播的可能性。利用特定生物激活剂如海藻酸、鱼蛋白等物质可以增强苹果树的抗病能力,提高树体的免疫力,促使其在遭受病原菌侵染时能更有效地抵抗病害侵袭。

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无残留、对环境和果实无污染等优势,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然而,生物防治的效果通常需要与其他防治手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通过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生物防治能够在苹果斑点落叶病的综合防控中发挥长期、稳定的作用,实现病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4 结 论

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笔者分析了发病原因、症状以及发病规律,能够为防治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农业防治可以有效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发挥了快速控制的作用;生物防治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绿色防控。未来,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应注重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确保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