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以“擦边”为噱头的营销风暴席卷全国餐饮业。从海底捞“夜店模式”的DJ打碟、腹肌开啤酒,到杭州国风烧鸟酒馆女舞者与顾客的亲密互动;从香飘飘门店“男团服务生”现场制茶,到重庆火锅店“胸大打折”的荒诞促销……餐饮商家们集体陷入一场以低俗表演换取流量的狂欢,却也暴
一场以“擦边”为噱头的营销风暴席卷全国餐饮业。从海底捞“夜店模式”的DJ打碟、腹肌开啤酒,到杭州国风烧鸟酒馆女舞者与顾客的亲密互动;从香飘飘门店“男团服务生”现场制茶,到重庆火锅店“胸大打折”的荒诞促销……餐饮商家们集体陷入一场以低俗表演换取流量的狂欢,却也暴露出行业深层次的生存焦虑与价值迷失。
一、现象:从“服务至上”到“娱乐至上”的异化
海底捞的“夜店模式”堪称典型。2025年初,该品牌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推出夜宵主题店,迷幻灯光下,穿着皮衣的男DJ挥汗如雨,顾客可抓手、摸腹肌、合影,甚至参与“腹肌开啤酒”互动。这种颠覆传统的场景设计让门店快速出圈,相关话题在小红书浏览量破1000万,抖音播放量超900万,半年内布局近30家主题店。
类似模式正被全国餐饮品牌复制:湊湊火锅引入驻唱歌手,鸿姐老火锅举办“型男一日店长”活动,SIZEN咖啡以“男模级服务员”为卖点,云南菜馆推出“猛男餐厅”钢管舞表演,甚至有商家以“A杯9折,F杯免单”为噱头,将女性身体部位物化为促销工具。
这种异化的背后,是行业生存压力的集中爆发。2024年,奈雪的茶亏损9.19亿元,呷哺呷哺亏损4.01亿元,味千中国净亏损0.2亿元。在高房租、高人力、高食材成本压力下,商家被迫寻找低成本引流方式,而95后、00后消费者追求的“社交打卡+沉浸体验”需求,恰好与“擦边”表演的视觉冲击力一拍即合。
二、代价:短期流量与长期价值的撕裂
1. 国际案例的警示
泰国曼谷“Staneemeehoi”海鲜餐厅曾以肌肉男服务生走红,却在2025年8月永久停业;美国猫头鹰餐厅(Hooters)因“物化女性”营销遭抵制,2025年上半年申请破产重组。NBA球星德文·布克公开呼吁抵制:“请不要去猫头鹰餐厅。”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营销手段成为争议焦点,品牌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2. 国内监管的收紧
杭州烧鸟酒馆因表演内容问题被约谈叫停,云南“猛男餐厅”因违规演出被罚款并吊销演出许可,椰树集团多次因低俗营销被处罚。监管信号已明确:单靠“擦边”表演或许能制造一时流量,却绝不足以支撑餐饮企业的长期发展。
3. 消费者用脚投票
当表演成为核心卖点,食品质量被彻底边缘化。猫头鹰餐厅破产重组时,网友一针见血指出:“其实东西很难吃,就是服务员穿得少。”杭州烧鸟酒馆的食客也反馈:“菜品口味平平无奇,全靠女舞者互动撑场。”这种本末倒置的运营模式,最终导致复购率低迷,品牌沦为“一次性打卡地”。
三、破局:从“感官刺激”到“价值共鸣”的转型
1. 文化赋能:让表演成为品牌基因
一批餐饮品牌正通过文化赋能探索新路径:
广东摔角早茶:酒楼在大厅搭建摔跤擂台,将传统武术与早茶场景结合,食客评价:“演员动的是真功夫,看得非常过瘾!”
西北秦腔餐厅:通过秦腔表演传递地域文化,吸引本地食客与外地游客。
沉浸式文化宴饮:开心麻花《偷心晚宴》、杭州《宫宴》通过汉服、诗词、祭孔大典打造场景,复购率超40%。
2. 技术创新:用科技重构体验边界
星巴克“咖啡学院”:通过AR技术讲述产地故事,将饮品升华为生活方式,会员复购率提升25%。
瑞幸私域社群:通过“咖啡知识问答”“新品内测”等互动培养消费习惯,社群用户月均消费频次达4.2次,远高于普通用户。
奈雪供应链创新:与中科院合作研发四季青茶,从原料端构建差异化壁垒,毛利率提升8个百分点。
3. 回归本质:用产品赢得长期信任
广州某老字号茶楼坚持“无表演、无噱头”,仅凭一盅两件和三十年如一日的手工点心,在激烈竞争中始终客满。其负责人表示:“年轻人可能被网红店吸引一次,但真正留住他们的,是记忆中的味道。”
四、反思:餐饮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当海底捞的DJ台取代了传统的服务台,当火锅的香气被电音淹没,我们不得不追问:餐饮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刚需,还是猎奇表演的秀场?
数据显示,2025年“520”期间电商鲜花销售额同比下滑超50%,情侣套餐订单量下降43%,全国登记结婚对数较去年减少30万——这些数据折射出的“性萧条”时代,是否让餐饮业误读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低俗来钱快,但快钱烫手;文化赚钱慢,但慢钱踏实。”一位从业20年的餐饮人感慨。当所有行业都争相“脱下衣服”时,那些坚持“穿戴整齐、认真做事”的品牌,反而成为稀缺的风景线。餐饮业的这场“擦边”狂欢,本质上是流量焦虑下的集体迷失。当商家们沉迷于用腹肌、热舞、低俗互动博眼球时,或许忘了:消费者最终为的是一顿美味的餐食,而非一场短暂的狂欢。
正如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说:“服务不是表演,而是让顾客感到被尊重。”当我们在批评“擦边营销”时,也在呼吁一个更理性、更尊重、更有温度的消费时代——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只能在“夜店火锅店”里寻找生活的仪式感。
来源:中国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