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热土|难忘乡村书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21:30 1

摘要:昨夜,一起驻过村的老谢打电话来,说他在村委会想起驻村的日子,我问他回去干什么?他说是应邀回来村里参加搬家仪式。我问:我整理的书屋还在用着吧?他说:用着,书籍也增加了不少。

空山新雨后,月如钩。村委会旁边的竹簇,碧叶点滴声细,我打开半窗,新鲜空气涌入,带着乡野的味道,我合上书本,移步到屋顶,欣赏一轮新月……

昨夜,一起驻过村的老谢打电话来,说他在村委会想起驻村的日子,我问他回去干什么?他说是应邀回来村里参加搬家仪式。我问:我整理的书屋还在用着吧?他说:用着,书籍也增加了不少。

哈更村,辖哈更上寨、哈更下寨两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90余户。由于下寨存在滑坡安全隐患,加上人口增加,上寨于50年代搬迁上去。

我们仨一起驻村三年,那时我们分工明确,我和队长负责协助填报表、入户等工作,老谢负责做饭,护林员老班长配合老谢。那段时间,群众工作顺意,三年后返回单位,有点舍不得,大概是日久情深吧。那时,我整理的书屋,成了我的乐园。

村委会是80年代建的,呈凹字型,坐北朝南,门前是广场的篮球场,东边有三棵逾百年的万年青树,四季常青,枝粗苍虬,漏光点点。西边有棵小树,高大概有五米,四季绿叶荫翳,傍晚,男人们在树下成群“把酒话桑麻”,成了村里新闻联播中心。

村委会青砖垒砌,与周围的新式房子比起来,有点陈年旧迹的感觉,但房屋牢固,没有漏水,我是希望不要重建,保留点时间之痕,留点乡愁与回味。村委会有三层楼,一楼有会议室、厨房,二楼有四间卧室和二间办公室,三楼有一间小会议室和办公室,其余的地方成了露台。我住二楼,房间两室相通,有点像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只有没有一厅一厨一卫,里间一室深锁着,我打开,一股味道刺鼻而来,那种人迹久绝之味,蛛网恢恢、尘满桌,残损的椅子、喇叭等杂物散乱堆满小屋一角。书架上的书,有农业方面的,有文学方面的,静静地立着,有些杂志的年龄比我还大,堆积在一旁,似乎静待主人归。

我打开窗,让清风扫走一屋的旧味。

翌日,开始清理小屋,残破的椅子无法修理,当垃圾处理。喇叭重,我就叫老班长和老谢帮我,放置在另外一间杂室。

手机是好东西,还可以听音乐,我一边听着轻音乐:《都给你》《大海的咏叹》《关山月》等,一边收拾书屋,拖地板、清扫落满灰尘的杂志、整理书架、将书籍有序排列......窗明透亮,有点“窗含西岭千秋雪”“草色入帘青”的感觉了。我特意栽了一株白鹤芋,也算“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了,只是我的进德修业有待提升。

我喜欢和村里的老人聊天,听听他们讲过去的岁月,小书屋成了会客室。有一次,一位老人为读书的孙女办理享受补助的手续,我用方言和老人交流,老人倍感亲切,手续办完,我邀请老人到书屋聊天,我沏一杯云雾茶给老人,东南西北地聊着,老人讲起年少时随村里的大人到迤萨赶集卖猪的事:他们赶着八头猪从村里出发,一路上逾山坳,渡溪流,爬山坡,过小桥,“一山放出一山拦”,累了,借梯田边的小棚休息,煮饭、喂猪。我有些疑惑,走那么远的山路,怎么赶猪呢?老人回答说:“赶猪和赶马有点相似,就是要管好带头的猪就行,其它的猪会随行。”我又问:“那个时候绿春、哈播村、黄草岭乡也有赶集的,怎么不在附近的地方卖,那么辛苦,跑到迤萨卖?”老人回答道:“那个时候,迤萨很有名气的,很热闹,赶马帮做生意的人都集中在迤萨,有钱的人家都在那儿,能卖出好价钱,所以才去迤萨卖。”

迤萨镇,今红河县政府所驻地,早在清咸丰年间,迤萨的先人们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睿智胆识,勇闯南路,一批批的马帮开赴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商,闯出一条“丝绸之路”,迤萨,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被誉为“江外小香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一路上的艰辛,额头刻满田埂阡陌,汗水滋养成古铜色的沧桑。我以神游的方式躬行了一遍。我仿佛听见“山间铃响马帮来”,在崇山峻岭间,“驿路梨花”旁,成群结队的马帮熙熙攘攘。在铺满青石的迤萨古镇,人群声、马铃声,“声声入耳”。

在书屋,车氏老人讲述过“宝藏传说”“寨神林女儿出嫁”等民间流传的故事。

我们在书屋商量村里的事。

村庄美化亮化工作提上日程,我负责向群众征求意见,由于我是哈尼族,与群众沟通起来方便,容易与群众拉近心理距离。部分小径没有硬化,一下雨,道路一片泥泞,房屋也不好搞卫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有大人小孩踩滑栽跟头的事。我在书屋整理相关资料,和村委会班子、驻村队员商量,向单位领导和乡里进行了汇报。一年后,道路硬化了,路灯亮了,通过实际的工作行动,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感到满意。

通过走访,了解大学生家庭基本情况,有户李氏人家,家庭负担较重,两个孩子中,一个读大二、一个读九年级,劳动力只有父母,而母亲在家务农,只有父亲一人长年在外务工。有位大三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在家务活......我把情况写清楚,通过各方协调,对八名在读大学生进行了资助。

到了假期,学生们回到村里,我们走访了解学生情况:有位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候来书屋借《平凡的世界》《红楼梦》等书籍,有时候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相谈甚欢。

驻村期间,我们处理过几起纠纷,妯娌纠纷、地基纠纷、旱地边界纠纷等。大多数所谓纠纷,其实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说几句好话,安慰几句就已解决。有件旱地边界纠纷就比较麻烦,旱地又在壑边涧旁,道路崎岖难行,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到现场难以说清楚。我和车支书同去,多年不走山路,一路上我汗流浃背,脚似拖着铅球一般。现场情况了解后,我们向老人了解土地的历史渊源,遴选出这块旱地周边耕种的村民和当地的老人及老党员了解情况,地点选择在书屋,我做会议记录。通过了解,原来是一场误会:两家老人已年迈,无力去旱地耕种,土地荒废了几年,地界就分不清了,年轻人长年在外务工,现在回来种杉木树,分不清边界,通过调解,事情已完结。了解情况过程中,有位老人讲自家田地纠纷调解情况,说是他爷爷讲述,民国时期,两家人为了争地界,所谓争一口气,闹得两家元气大伤,还花费了不少钱,现在社会好了,调解纠纷不收费、不必请客送礼,真的好。那段时间,我们做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

想起《增广贤文》记载:“八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就是旧社会黎民百姓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达官贵人,不问苍生疾苦,一晌贪欢。当然,类似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六尺巷”民间典故,也是有。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之用。后来吴家重新盖房,欲占用这条巷子,张家人就修书给张英给予解决,张英看了信后,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从信中悟人生哲理,就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我们在推进道路硬化过程中,出现过有的村民不愿意出让院子土地情况,我们通过研判,专做一家的工作,后来同意让出一部分院子,这样三轮摩托车就可以出入,后面几家也纷纷效仿,道路宽敞不少。

一晃六年过去,我再也没回去过,只是前几年逢年过节,村里人打电话来,叫我回来村里过节。

书屋,白天属于大家。晚上,属于我自己。

喜欢有月亮的夜。门前篮球场,妇女跳广场舞已落幕,恢复了夜的宁静。踱步屋上露台,“对影成三人”,仰望星空,几点星辰,无边浩瀚,耳畔传来村边寨尾犬吠几声。我就“躲进小楼成一统”了,我重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书,一缕月色斜进来,落在白鹤芋上,绿叶似乎在倾听远古的传说,悠远的故事。从那一缕月光里,仿佛看见最初自己读《红楼梦》的情景,那时刚参加工作,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窗。那个时候,一边慢慢查字典注音,一边细细品读,好的句子,用笔记本誉写。重读时,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年又一年,“无边落木萧萧下”一秋又一秋,“寒塘渡鹤影”一夜又一夜,经历了世事,重读那些曾经读过的书,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喜欢有雨的夜。轻雨落山野,村委会旁,清风半夜竹声细。鳞次栉比的农家,灯光只照屋前,墙上熟睡的犁铧,诉说着“稻花香里说丰年”。那万年青树,享受夜雨的洗礼,伫立成村庄的历史,一圈圈的年轮记载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雨声里,用月光编织一叶轻舟,在时光的隧道里,溯流而上,去谛听旧时雨声……

在滁州西涧,韦应物踽踽独行,山色空蒙,黛色青山隐隐,几点飞鸟,深潭碧绿。“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看见,伫立在野渡旁的茅屋下的瘦影,看春潮涨涨落落,一阵微风来,盈满青袂,唯见一叶小舟,载满雨声。

乡村的雨,清凉,若伴有蝈蝈声,别有一番滋味,说起听雨,离不开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来到世上,走天涯,如同在雪地里留下印迹,不久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能在史官们惜字如金的丹青上留下自己的身影,实属不易,让后人惦记更是不易。至少,我是从《虞美人·听雨》认识蒋捷的。禅院深深,篁径幽䆳,晨钟暮鼓填满空谷,梵音清远,更兼细雨潇潇,一位中年人在僧庐下,忆往昔岁月,曾几时,“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风流倜傥,烛昏罗帐。到了壮年,上蜀道、下江南,望关山月,人生浮浮尘尘,身在江湖,在客舟中,听雨。那点滴之声,似乎在告诫年轻人,趁年轻,应该“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不忘初心,守住梦想,以古为镜,勇往直前,耕耘岁月,总会有一天“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有一次离开村里几天,回来发现随意栽的白鹤芋,开了花,向着窗户延伸,刚开始,苞片洁白淡雅,后渐变成青绿,也许是为了追求阳光,生长成弯曲形。想起陆蠡的经典散文《囚绿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对阳光的追求是囚不住的。我完成驻村任务返回单位时,担心它不能生存下去,无人为它浇水,无人佩服它使劲往窗外生长的韧劲,查阅了白鹤芋生长的环境,原来,白鹤芋是喜欢静的植物,阳光不能太强烈,喜欢荫凉的地方生长,我就放在一楼阳光能照一点、有檐水溅得着的地方。

老谢说,他喝多了,盛情难却。下一次,一定一起回去,我说好,我也想看看书屋,想看看新增了哪些“朋友”。

END

陈文华,男,哈尼族,红河州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员。目前散文作品90余篇计15万字,在《云南民族》杂志、《云南教育》杂志、《云南政协报》《民族时报》《云南经济日报》《红河日报》《红河教育》杂志发表作品40余篇。

征稿启事

《云南政协报》是云南省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大报,“文苑热土”是由云南政协报创办的文学副刊品牌栏目。作为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阵地,“文苑热土”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致力于挖掘和展示具有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为进一步丰富文化生态,促进文学交流,现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及作家,发起“文苑热土”新媒体文学作品征集活动。

征稿要求

内容原创:投稿作品必须为未公开发表过的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或一稿多投。我们尊重每一位作者的创作成果,也期待您用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带来新鲜的文学体验。


题材广泛:鼓励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您可以深入挖掘各地的地域文化,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可以关注当代社会现象,用文学的方式探讨人生哲理;更可以描绘各地的自然美景,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祖国大美河山的美丽与神奇。


语言精炼:注重文字的美感与表达力。我们期待您的作品语言生动、情节引人入胜,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字数限制: 散文、小说类作品一般不超过3000字,以保证作品的精炼和易读性;诗歌不超过50行; 报告文学不超过8000字。


新媒体适应性:作品将在《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文苑热土”栏目推送。鼓励作者考虑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创作出适合网络阅读的文学作品。如采用短小的段落、生动的对话、引人入胜的情节等,让作品更加贴近读者,易于传播。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请将作品发送至 3822183642@qq.com。


投稿格式:作品以Word文档附件形式发送,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


联系方式:请在邮件正文中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及通讯地址,以便后续联系。

注意事项

投稿作品一经采用,即视为作者同意《云南政协报》拥有该作品的发表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


投稿者应保证作品的原创性,若因抄袭、侵权等行为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

我们期待您的佳作!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丁观有

来源:云南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