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直播行业蓬勃兴起,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兴职业,这是时代发展的多元机遇。然而,部分不良MCN机构却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利用他们涉世未深、渴望成名的心理,对未成年人展开“围猎”,吞噬其成长空间。
随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直播行业蓬勃兴起,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兴职业,这是时代发展的多元机遇。然而,部分不良MCN机构却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利用他们涉世未深、渴望成名的心理,对未成年人展开“围猎”,吞噬其成长空间。
“14岁女生离职被MCN机构起诉索赔1.7万元”“16岁学生签约后面临30万元天价赔偿”……MCN机构诱导未成年人涉足直播的现象屡禁不止。他们以“百万粉丝扶持”“月入过万”等虚假承诺,诱骗未成年人签下不平等合同;明知对方未成年,仍用成人身份信息为其完成实名认证以规避平台管制;有的运营人员还教唆未成年人使用低俗话术,对“榜一大哥”的骚扰行为放任不管;某些公司还以霸王条款套牢未成年人,企图通过高额违约金牟利。未成年人正在成为直播间的“流量工具”。
未成年人沦为围猎对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少、法律意识弱,又对主播梦心怀憧憬,家长监管缺位、家庭教育缺失,让不良MCN机构有机可乘。同时,平台层层下压的流水、活跃度、拉新量等任务指标,也促使黑手伸向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平台常以“技术限制”推责,对未成年人主播的审核监管流于形式,实名认证、内容审核等环节漏洞频出,对低俗、擦边内容打击不力,也为不良机构提供了滋生土壤。
守护未成年人,制度应长出锋利的牙齿。《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不得利用未成年人从事有害其身心健康的活动。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相关管理规定也强调,MCN机构不得包装、炒作未成年人,影响其身心健康。针对网红陷阱围猎未成年人,相关部门要敢于亮剑,加大对不良MCN机构和违规平台的惩处力度,也需要平台严格审核机制,家庭和学校要切实尽责,媒体和公众监督要持续跟进,为孩子们筑起坚固且温暖的安全屏障。
当直播间的喧嚣盖过课堂书声,当点赞、打赏成为未成年人追逐目标,我们必须警惕直播这把双刃剑。莫让直播成为挤压课业、扭曲价值观的漩涡,莫因追逐商业利益违背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在流量狂欢中保持清醒,才能真正守护好未成年人的“网”事。
来源:四川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