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乐记》中就已经开始强调美育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
【乐】是诗、歌、舞的统称,开始成为自觉的美育的主要形式。
2,到了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目的,则多指实现以下两种和谐。
第一个是为天人关系的河西,第二是为人机关系的和谐。
从《乐记》开始并逐渐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思想,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
3,建安时期,徐首次提到了【美育】一词,这时的美育仍是道德教化的工具,和德育不可分割,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
魏晋时期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审美也开始摆脱礼法的束缚,直接发现了山水之美,欣赏人的个性之美,美育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
美育逐渐与道德教化由了不同的内涵和领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4,唐宋时期,朱熹解释孔子【成于乐】时提出了消融查渍理论。
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朱熹消融查渍的过程。
这种说法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5,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圣叹要求读者能够见文观心。
李渔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具擅。
6,直到近代,由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倡导,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的美育观。
蔡元培
是第一个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也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但是同时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
以美育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这本身既是方式,也是目的。
他还把美育看成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
认为美育突破个体私利的束缚,成就自由无碍的人生。
梁启超
虽然沿袭西方美育概念的含义,把美育视为一种教育,但是他结合实际的具体论述却超越了这一点。
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这趣味对人的感受和影响,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强制教育。
有时还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动之以情的特性。
在梁启超那里,美育是通过情感去感化别人,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王国维
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
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其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同时又能成为德育,智育的手段,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这一方面强化了美育的情感感化功能,另一方面又把它作为智育和德育的工具,显示出美育以情感为动力的感性特征的魅力。
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席勒、马克思等人的美育观
柏拉图
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
柏拉图想通过情趣健康,高尚的文艺作品来对表示和施教,培养和陶冶他们的心灵。
柏拉图很重视音乐教育,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来看待。
音乐教育广义地应该归结为审美教育。
亚里士多德
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
他强调艺术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但是他是将其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同时将艺术陶冶心灵的作用与道德教育区别开来,对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有一定的影响。
贺拉斯
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是真实性,艺术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第二是形象性,艺术表现要具体可感。
第三是情感性,艺术要有魅力,能够以情感人。
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席勒
1795年席勒发表《美学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了。
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
席勒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
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马克思
从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处懂着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还指出,审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在不能解决基本温饱的情况下奢谈审美教育是不现实的。
同时,没有能力获得基本艺术修养的人,对于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难以接受的。
美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区别
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导致美善部分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为关切的是登记,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
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得以凸显。
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美育事实尚也就沦为以美为手段的德育,取消了自身的独立性。
美育与情感教育的区别
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
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就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
美关乎情感而不等于情感,美与情感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区别
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以至于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确定美育的内涵遵循的原则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
美育和审美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美育和审美活动的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1,审美活动本身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是不可能有审美教育。
2,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我们却不能它们简单地混同起来。
美育和审美活动的之间的区别
1,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定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
2,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
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美育的特点
1,诉诸感性
美育的基本特点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情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美育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
2,潜移默化
美育对于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如春风化雨般的逐渐沁入人的心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熏陶和浸染,审美主体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改变,但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化,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着精神生活。
3,能动性
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
审美是在人与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美育的功能
怡情养性
美育是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三者在功能、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迥然不同。
当美育与智育、德育相结合时,三者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1,美育和德育相互区别,相辅相成。
就人的精神而言,美育的形成,有主观依据。
既然人的精神领域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那么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化和塑造,也当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分别侧重于理智角度,情感角度和意志角度。
2,美育的方式,是动于内,从内心、从人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这与德育带有强制性的外在影响不同。
3,审美对人的感化使人亲和,充满爱心,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严肃的要求。
4,美育又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
化性起伪
荀子,曾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以及其功能。
【伪】指的是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
美育,是化性的一种方式。
美育,也是养性的一种方式。
养性,是让美育改造人性之【伪】。
美育,是熔善本性,升华人格的一种方式。
主体的本性具有多重的可塑性。
审美活动本身就在陶冶着主体的性情。
审美的过程就是主体心灵受到感化的过程。
这在作为审美活动过程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活动中尤其如此。
艺术的创造活动,也对创造者的精神起到一种解放作用,使得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与充实,最终成就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
美育的目的
1,最后还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而所谓完美的人,既有物质生活又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
3,审美教育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
人类创造性是和人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分不开的。
4,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蒋孔阳认为美育就是在德智体三育之外,给人以多方面的教育,使人全面地发展,从而在内在的人格和外在的形象两方面,都达到完美的境界。
5,美育把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使它与现实相疏离而接近于理想,身存在与发展的丰厚土壤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6,美育与审美活动是一种同源共生的关系,作为教育形式的美育,其实不过是把审美活动本身就内在包含的教育功能自觉地加以深入开掘,有效组织,充分利用,使其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而已。
因此我们作为审美教育设定活动所追求并形成的价值根本上具有同一性。
这样我们如何理解审美教育的目的,实质上也就成了应该如何理解美的问题。
7,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极其丰富复杂的人生实践中必然会与世界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心灵上也必然会达到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便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
各种人生境界的生成,一方面必然依赖于以使用和制造工具为主导的现实生产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于人对自然,社会不断认识所积淀而成的精神文化,审美的境界就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由冲突而和谐,最终凝聚而达到的一种现实状态。
来源:婷婷老师的yu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