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无效!被美国全球封杀4个月,华为今天宣布王者归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7:32 1

摘要:就在四个月前,美国刚刚出台了号称“史上最严”的芯片禁令,将华为昇腾系列纳入了全球禁用清单。

9月18日,上海举行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全球科技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中国。

就在四个月前,美国刚刚出台了号称“史上最严”的芯片禁令,将华为昇腾系列纳入了全球禁用清单。

彼时,西方媒体断言“华为的AI算力业务将在90天内崩塌”,甚至有分析师列出长长的“倒闭倒计时清单”。

然而就在四个月后,上海全联接大会的聚光灯却骤然亮起。

华为重磅回归!

9月18日的华为全联接大会现场,面对全场对芯片进展的高度关注,徐直军没有含糊其辞,而是用一份详尽的产品路线图直接回应了所有期待。

会上,华为正式披露了昇腾系列人工智能芯片的迭代规划,未来三年将有四款新品陆续与市场见面。

其中,率先登场的将是昇腾950PR,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正式面市,同年第四季度,昇腾950DT将接力推出。

后续迭代产品中,昇腾960预计在2027年第四季度亮相,昇腾970则定于2028年第四季度与市场见面。

与芯片规划同步落地的,还有搭载这些核心器件的超节点产品,Atlas950SuperPoD和Atlas960SuperPoD。

这两款超节点产品分别可支持8192张、15488张昇腾芯片卡协同工作。

凭借这样的规模优势,它们在核心性能指标上实现了全面突破。

无论是算力输出、内存容量还是设备间的互联带宽,都达到了当前全球领先水平。

然而除了聚焦AI领域的昇腾系列,华为在通用计算赛道同样抛出了重磅规划。

面向通算市场的鲲鹏950已敲定在2026年第四季度推出,更高级别的鲲鹏960则将在2028年第一季度登场。

与之配套的还有全球首个通算超节点TaiShan950SuperPoD,这款产品计划在明年第一季度正式上市。

其结合GaussDB分布式数据库后,有望替代传统大型机与小型机,成为企业级计算场景的全新选择。

此次发布中,还有一项举动引发了全球开发者的重点关注。

那就是华为宣布将超节点的互联协议灵衢2.0技术规范进行全面开放,涵盖了基础规范、固件规范等核心内容。

这一举动相当于彻底打开了超节点技术的生态大门,主动邀请全球开发者共同参与技术迭代与应用落地。

徐直军在发布会上坦诚,受外部制裁限制,华为单颗芯片的算力表现与英伟达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但公司通过超节点集群技术实现了“换道超车”。

截至目前,华为此前推出的384卡超节点产品已累计部署超过300套,为20多家行业客户提供算力支撑。

而即将上市的百万卡级集群,将进一步拉大其在全球算力领域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此次发布所展现的强硬底气,并非凭空而来。

这是在长达四年的技术封锁与市场挤压中,一步步磨砺沉淀的结果。

美国的技术封锁

2020年5月,美国首次对华为实施零技术芯片封锁,禁止其购买使用美国技术生产的半导体,这一举动切断了华为与台积电等代工厂的合作。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紧接着在2025年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推出的新规,将封锁推向了顶峰。

这项新规直接废除了此前的分级管控体系,转而采取“一刀切”的全球禁令。

新规规定,任何地区使用昇腾芯片都被视为违反美国出口管制,不仅企业会面临巨额罚款,相关责任人甚至可能面临20年监禁。

同时,美国还明确限制昇腾910系列参与AI模型训练,并要求美企严格筛查合作伙伴,打击东南亚地区的芯片转运渠道。

更具针对性的是,美国特意调整了“先进芯片”的界定标准,将总处理性能≥4800TOPS、性能密度≥5.92TOPS/mm²作为红线。

这套参数精准覆盖了华为昇腾910C芯片,而英伟达H100因略低于算力门槛得以幸免,这种调整将其“选择性执法”的本质暴露无遗。

从技术封锁到金融施压,美国的一系列操作看似针对华为一家企业,实则指向中国整个半导体产业链。

正如业内分析指出的,昇腾芯片的快速崛起动摇了美国在AI算力领域的垄断地位。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昇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已达80%,全球市场占比也突破15%,首次超越AMD,这才是美国痛下杀手的真正原因。

但美国的封锁没能阻止华为前进的脚步,反而倒逼出更强的自主能力。

华为的“韧性”

技术创新是华为破局的关键。

面对单芯片制程的限制,华为转向了系统架构的创新,通过“群计算补单芯片”的思路实现突破。

其推出的CloudMatrix384超节点,用384颗昇腾芯片构建全互连拓扑架构,实现了300PFLOPs的密集算力。

这种算力接近英伟达GB200NVL72系统的两倍,内存带宽更是达到后者的2.1倍。

这个创新是基于华为三十多年在联接技术上的积累,而灵衢2.0互联协议的开放,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架构优势。

除此之外产业链的协同作战也为华为的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华为的芯片突破不是孤军奋战,中芯国际在制程工艺上的进步也尤为关键,其N+2工艺良率提升至92%,为昇腾芯片的量产提供了保障。

而徐州博康的光刻胶、兴森科技的ABF载板等配套企业也同步实现突破,形成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面国产化。

这种协同效应还延伸到了海外,华为在马来西亚、泰国建立封装厂,年产能规划30万片,既规避了制裁风险,又拓展了供应链韧性。

从技术封锁到新品发布,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了企业层面的竞争。

美国的举动本质上是想通过控制核心技术维持全球科技霸权,而华为的突围则证明,技术垄断可以被打破,自主生态能够建成。

四个月前的封锁令曾让外界担忧华为的命运,四个月后的新品发布会则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科技博弈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产业链韧性、基础研究深度与全球协作能力的综合较量。

美国试图用封锁构建“技术铁幕”,却忽视了创新的本质,它从来不是某个国家的专属品,而是开放协作的产物。

来源:玉沙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