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青春的沃野,当报国的信念扎根于少年的心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成华学子的逐梦之路,为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科学家精神在校园中熠熠生辉。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
当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青春的沃野,当报国的信念扎根于少年的心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成华学子的逐梦之路,为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让科学家精神在校园中熠熠生辉。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踏入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卓逸校区、李家沱实验小学和成都列五中学,共赴一场科普讲座的奇妙之约!
《叶子和叶子上的租客们》
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卓逸校区
9月17日下午,由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成华区教育局主办,成都市科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卓逸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以《叶子和叶子上的租客们》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讲解,带领同学们探索植物与昆虫世界的奥秘。
讲座特邀厦门大学植物学硕士、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注册引导员、无痕山林(LNT)初阶讲师巫渭欢担任主讲嘉宾。
巫渭欢老师从校园植物入手,通过一系列启发式提问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校园里最长的叶子是什么?”“最瘦的叶子又长什么样?”“你还见过哪些有趣的叶子?”同学们踊跃发言,现场气氛轻松活跃。随后,巫渭欢老师引导大家展开想象:“如果叶子是一座餐厅,谁会来享用美食?”同学们争相回答:蚜虫、小青虫、瓢虫……在互动中,同学们逐渐走进叶子上的微型生态世界。
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巫渭欢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不同昆虫的口器特点,以及它们取食叶子的独特方式。她为大家介绍了叶子上的各类“租客”与“食客”:擅长将叶片切成圆片带回家做窝的切叶蜂、喜欢聚众进食的毛毛虫、在叶面上“画”出蜿蜒图案的潜叶蛾,还有吃叶子最多的“大胃王”毛毛虫。她还特别告诉大家,大多数蝴蝶的幼虫其实并不长毛,帮助同学们澄清了常见误区。
讲座最后,巫渭欢老师鼓励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打开惊奇之心,用心观察和感受万物之间不可思议的联结。”她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自然的有心人,发现身边微小而精彩的生命故事。
《叶子和叶子上的租客们》
李家沱实验小学
9月17日下午,由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成华区教育局主办,成都市科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李家沱实验小学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以《叶子和叶子上的租客们》为主题,通过生动的互动讲解和趣味问答,带领同学们走进奇妙的植物与昆虫世界。
讲座特邀厦门大学植物学硕士、全国自然教育网络注册引导员、无痕山林(LNT)初阶讲师、资深自然教育活动领队巫渭欢担任主讲嘉宾。
巫渭欢老师从同学们熟悉的校园植物入手,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校园里最长的叶子是什么?”“最瘦的叶子是什么?”“你还见过什么形状的叶子?”同学们踊跃举手,纷纷分享自己的观察。随后,她引导大家思考:“如果叶子是一座餐厅,谁会来吃它们?”同学们积极回应:蚂蚁、小青虫、瓢虫……现场气氛热烈。
巫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为大家介绍了不同昆虫的口器结构,讲解什么样的口器适合吃叶子。她还生动地讲述了“叶子上的租客”们的故事:把叶子啃出圆洞的切叶蜂,其实是把叶子带回去做窝;喜欢聚众吃叶子的毛毛虫;在叶子上“画符”的潜叶蛾;以及吃叶子最多的“大胃王”——毛毛虫。她还提醒大家,大多数蝴蝶的幼虫其实并不长毛,打破了同学们的常见误解。
讲座最后,巫渭欢老师寄语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打开惊奇之心,观察和感受万物不可思议的联结。”她鼓励大家从小培养观察自然的习惯,发现身边微小却精彩的生命故事。
《核辐射的应用与奥秘》
成都列五中学
9月17日下午,由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成华区教育局主办,成都市科学传播学会承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成都列五中学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以《核辐射的应用与奥秘》为主题,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副院长、放射医学研究室主任张舒羽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核科学知识讲座。
张舒羽教授从核辐射的基本类型入手,系统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核辐射及其特性,并围绕核技术的主要特点与广泛应用展开讲解。他结合实例,生动阐述了核技术在公众安全、农业、医疗及军事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张舒羽教授还回顾了X射线的发现历程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革命性应用,详细解释了CT扫描的原理、CT值的概念,并对比了CT与ECT的区别。在谈到核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时,他介绍了核药如何精准治疗肿瘤、伽马射线在放疗中的使用,以及传统放疗与重离子放疗的技术差异,并特别提到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在癌症治疗方面的重大突破。
在讲解过程中,张舒羽教授提出有关核知识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现场气氛热烈融洽,在一问一答中加深了对核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兴趣。
讲座最后,现场播放了国内首部核安全医学保障领域题材的微电影《强国核盾之绝处逢生》。这部微电影即以华西医学先驱蓝天鹤教授为原型,讲述了中青年学者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开展核辐射损伤药物研制,指导临床患者治疗的故事。通过这部微电影,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核安全与核应急知识的理解。
本次“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科学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弘扬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未来,成华区科学技术协会将继续推动优质科普资源进入更多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潜能,为培育具备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少年贡献力量。
来源:科普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