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剧式”舆情,如何应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7:15 1

摘要:事件有“主角”,也有“配角”;有看似“为众人抱薪”的正面形象,也有看似刚愎自用的“反派”;有多个冲突点,也有多方面共识。涉事主体连续发声,一方面表达自我立场,另一方面期待获得舆论支持。不少网民“追剧式吃瓜”,也使得一个事件被多角度讨论,舆情热度长时间居于高位。

目前,不少高热舆情出现“连续剧”特征。

事件有“主角”,也有“配角”;有看似“为众人抱薪”的正面形象,也有看似刚愎自用的“反派”;有多个冲突点,也有多方面共识。

涉事主体连续发声,一方面表达自我立场,另一方面期待获得舆论支持。不少网民“追剧式吃瓜”,也使得一个事件被多角度讨论,舆情热度长时间居于高位。

公共讨论是可贵的。“连续剧式舆情”往往出现于餐饮、医药、交通、文娱等领域,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某一事件的实际影响范围或许有限,但其内在属性涉及公共利益,关乎社会认知,易引多方讨论。

有价值的舆情应对,不是要减少这种讨论,不是谋算如何遮蔽问题,而是理解舆论纷争中的多元立场,把握核心矛盾,推动某一领域长远向好发展。

舆情应对没有统一模板,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但如何避免“昏招迭出”,是有迹可循的。目前,常见的舆情应对策略上,业内共识度较高。若将一场舆情风波视为一个急症,“安抚情绪,再讲事实”“坦诚面对,展示担当”“人文关怀,温和表达”“把握分寸,留有余地”等策略,几乎是“标准化诊疗”的“通用药方”。而与此截然相反的言行,往往是“雷区”。

近期,一些涉事主体频频“踩雷”,“连续剧式舆情”不时出现,带来两方面新启示:

1

一是“致歉”渐成“标准化操作”,“有效道歉”更加重要。

从近年传播特点看,舆情尾声阶段,传播热词多为“道歉”“处理”“改进”等契合多数网民呼声的词语;而热度激增阶段,往往伴随“否认”“反转”“实锤”等词语。某种程度上,涉事主体致歉,是舆情平息的原因,也是一场舆情风波的结果。或是因此,不少舆情应对技巧强调,“有事先认错”。

“技巧型道歉”随之带来两个问题。其一,诚意不足。模板化的道歉屡见不鲜,不少涉事主体并无向公众对话、切实改进的诚意,只想迫切“灭火”。其二,社会期待变化。复杂事项可能在大众传播中被简化讨论,某些事件或有内在合理性,涉事主体不愿简单致歉了事。但若涉敏元素与公众认知不符,“硬刚”更增强对立感,网民对“服软”的期待也更高,情绪诉求随之增多,理性讨论的空间可能被压缩。

道歉是外在方式,内核是改进的诚意和有效的举措。若道歉“掺沙子”,夹杂自我表扬,甚至掺入对致歉对象的批判,可能使“舆情连续剧”的“剧集”更长。

2

二是“加戏”引发次生舆情,“吃瓜群众就是传播力量”。

舆情应对中,“公开透明”更像一种战略,而非战术。一件事情引发争议,就事论事往往更为稳妥。若过早考虑“优化形象”,言行上自证不当或旁证过多,可能暴露其他环节问题,增加舆情应对难度。

网络讨论中,“围观者”是重要的角色。应对网络舆情,除了考虑“相关方”,还需考虑“不相关方”,特别是餐饮、健康、消费等话题中,“吃瓜群众”的传播力量不可低估。

另外,“活人感”是目前颇具褒义的流行语,但舆情应对初期,个人表达过于鲜明,易增加后续处置难度。简言之,建议“不用行业术语挑战公众认知”“不用自我立场挑战网络情绪”“不用利益得失挑战社会关切”。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