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永顺凤头鸭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从2017年仅存的6只种鸭,到如今繁殖规模近10万只,这个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在技术支撑与政策扶持下焕发新生,带动全乡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永顺凤头鸭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从2017年仅存的6只种鸭,到如今繁殖规模近10万只,这个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在技术支撑与政策扶持下焕发新生,带动全乡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永顺凤头鸭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时期,是当时作为本地土司王进贡皇室的贡品。据当地养殖大户田天才介绍,由于长期与本地品种杂交,凤头鸭基因不再纯净,到2017-2018年间,全县仅存6只纯种凤头鸭。转机源于省农科院扶贫工作队的一次偶然发现,驻村的工作人员在河边散步时,偶然发现了这6只头顶独特凤冠的鸭子。凭借专业敏感度,他们意识到这是极具价值的稀有地方品种,随即决定将其作为当地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在农科院和畜牧中心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下,当地开始系统选育繁殖,通过不断换代提纯,使凤头基因越来越纯正,孵化率显著提高。
作为当地“三贡”产品之一的贡鸭,养殖凤头鸭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田天才表示,目前永顺县有1000余户、近2500人参与凤头鸭养殖。他的基地现总鸭规模约2000多只,采用与农户合作的模式,由基地免费提供鸭苗,农户散养90天,重量达4斤以上后,基地按保底价回收。这种模式降低了农户养殖成本和风险,提高了收益。目前市场需求旺盛,鸭苗供不应求。
永顺凤头鸭茁壮发展的背后,是政企农三方的协同发力。在政府层面,农业农村部门不仅帮助申请“永顺凤头鸭”地方性品牌、协助注册商标,还提供优惠贷款政策与销售渠道支持,组织团队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将凤头鸭推广给更多企业与大型上市公司。当地畜牧中心向全县各乡镇免费发放鸭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在政策扶持上,田天才介绍说:“我们基地注册资金为两百万,其中申请了50万元大学生创业基金的融资支持,占股30%—40%,亏损无需偿还,三年后可清算退股。”政府提供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成为更多像田天才一样刚毕业就毅然选择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最大的“靠山”。
据悉,凤头鸭产业正向深加工延伸。“凤头鸭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食用和实用价值也很突出。凤头鸭全身都是宝,其肉质细腻、紧实、鲜美,无腥味,比普通鸭肉更具优势。从特性上看,鸭子偏寒性,有败火去火之效,鸭胗有助于消化。此外,鸭肠、鸭肝、鸭羽毛等均可进行包装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他预计,到2026年基地的种群规模将到达1万只。经过明年一整年时间的孵化,到年底规模总量将突破5万只,产蛋量近4.5万个,日孵化鸭苗约4万只。
从濒临灭绝的稀有品种,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永顺凤头鸭的蜕变,不仅是一次地方特色产业的成功实践,更是多方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与规模的持续扩大,这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凤头鸭,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游”得更远、更稳。(记者 欧阳军 实习生 古典)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