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来到1873年,这次恐慌发生在南北战争结束近十年之后,正是美国快速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时期。尽管此时美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依然是农业,但制造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19世纪80年代初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部门。此后美国经济危机越来越体现出典
范志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字数:1684字
阅读时间:4分钟
时间来到1873年,这次恐慌发生在南北战争结束近十年之后,正是美国快速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时期。尽管此时美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依然是农业,但制造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19世纪80年代初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部门。此后美国经济危机越来越体现出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
一、1873年金融大恐慌
相比此前发生的几次金融恐慌,1873年金融大恐慌(Panic of 1873)可以说是截至当时美国在19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史称“长期萧条”(Long Depression)。这次恐慌持续时间较长。按人均实际GDP计算,1873年人均实际GDP达到3980美元,直到1878年才达到4044美元,超过1873年的水平。人均实际收入水平4年没有增长,见图1。
数据来源: 根据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 (MPD) 2018测算
从原因来看,这场金融恐慌仍然与当时的铁路投机密切相关。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公司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但实际投资远超市场需求,许多线路建成后无法盈利。铁路泡沫导致大量资本被低效配置。美国的银行和国际资本都深度参与了这场铁路投机。
1873年杰伊・库克公司(Jay Cooke & Company)破产成为这场恐慌的导火索。这家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南北战争之后成为美国铁路债券的重要承销商。该公司因无法售出承销的全部债券,被迫用自有资金垫付,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而破产。这成为美国历史上首次大型投行破产的案例,引发市场恐慌。这场危机迅速导致股市市场崩溃,铁路股首当其冲。银行也因大量持有铁路债券而遭遇挤兑风潮而大量倒闭。危机随后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失业率飙升。
虽然这次金融恐慌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879年,并且推动国会进行了多轮金融层面的改革,但是在关税方面似乎没有留下太大影响。只在1875年国会推动实现了相对温和的《1875年关税改革》,极其勉强地废除了《1872年关税法案》下调10%的法案。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政治力量平衡,没有单一政党在国会占据统治地位。1873年的经济下滑使民主党在1874年的中期选举中拿下众议院,由此形成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控制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局面。这是民主党自内战以来取得的首次重大政治胜利。尽管民主党掌控下的众议院无法独力改变关税体系,但可以阻止共和党提出的相关法案。考虑到经济衰退可能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在时任总统格兰特“为提高财政收入而重新调整关税”的受意下,共和党把持的国会在卸任之前迅速通过新的关税法案,极其勉强地废除了《1872年关税法案》下调10%的法案,并在民主党接管众议院之前提高了烟草、烈性酒、食糖和糖浆的关税。
第二,1873年金融恐慌之后,尽管实体经济受到一定冲击,但是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依然保持稳健。图2显示在1873年至1878年整个萧条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盈余虽然大为减少,但仍旧保持预算盈余。尽管《1875年关税法案》整体上提高了应税商品的税率,但关税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仍然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直到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案》通过之后,关税占比才有比较明显的回升。
数据来源: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二、1893年经济恐慌
从1857年金融恐慌起,19世纪美国历次金融恐慌大抵与两方面因素相关,一是本国国内自身的铁路基建泡沫,二是国际资本流入的突然中断。这两个因素同样发生在1893年的金融恐慌之中。不过这次金融恐慌还叠加了更多的货币政策因素。
这一时期正值美国国内就“货币本位”问题展开激烈争论。[1]1890年,美国《谢尔曼白银收购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通过,该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每月购买450万盎司银(这是此前1878年《布兰德–阿利森法》规定的购买量的2倍),并且必须以法币支付。随着国际银价(相对黄金)不断下跌,持有法币的投资者(尤其是外国投资者)必然选择将法币兑换为黄金(黄金更保值),导致美国国库黄金储备急剧流失,金融收缩进一步恶化。
1892年下半年,伦敦的一家大型投资公司巴林兄弟(Baring Brothers)倒闭。这大大加速了黄金从美国流出的过程,引发剧烈的银根紧缩。财政部的黄金储备迅速枯竭。到了1893年2月,东部地区一家大型企业费城与雷丁铁路公司(Philadelphia and Reading Railroad)宣告破产。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对其他企业偿付能力的担忧。5月国家绳索公司(the National Cordage Company)倒闭,引发股市崩盘并推高了市场利率。7月伊利铁路公司(Erie Railroad)宣告破产。短短两天内,“全国各大银行——以纽约为首——突然暂停现金支付(斯普拉格1910年,第177页)”。[2]纽约及其他金融中心的银行拒绝储户提取大额存款,恐慌性挤兑爆发,银行大量倒闭,史称 “1893 年大恐慌”(Panic of 1893)。
企业破产和贷款者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现象如潮水般席卷美国。工业生产下滑,工业产量从1892年5月的巅峰减少17%,在1894年2月跌至谷底。失业率从1892年不足4%的水平飙升至1894年的12%以上。[3]1893年1月到1894年6月是一个萧条时期,随后的1894年6月到1895年12月是一个微弱的复苏时期,而后1895年12月到1897年6月出现了更严重的萧条。[4]
金融恐慌也给联邦政府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恐慌发生的第2年(1894年),联邦政府出现了超过6100万美元的财政赤字。这是自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首次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在危机爆发期间,美国连续出现财政赤字,1889年财政赤字更是接近8900万美元,见图4。
数据来源: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在关税改革上,民主党可谓“生不逢时”。1893年金融恐慌使克利夫兰政府极不情愿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应对金融危机上。克利夫兰总统要求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废除《谢尔曼购银法案》,但绝大多数民主党人倾向于支持白银,这造成了民主党内部的分裂。当克利夫兰日后试图推动关税改革时,遭遇党内盟友的背叛。尽管克利夫兰成功地废除了购银法案,巩固了美国的金本位,但此举未能刺激经济,美国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
1893年12月,众议院筹款委员会新任主席民主党人威廉·威尔逊(William L.Wilson)提出了一部法案,将很多原材料(如羊毛、煤炭、木材、铁和铜)列入免税清单,同时适度下调制成品的关税,所以没有对棉纺织品生产商和钢铁生产商造成太多威胁。然而当威尔逊关税法案提交给参议院后,有8名支持高关税的民主党人在阿瑟·戈尔曼(Arthur Gorman)的带领下倒戈,与共和党共同要求恢复多项保护性关税。参议院对众议院提交的法案提出了多达634项修正案。尽管盐、木材和羊毛仍在免税商品之列,但原材料免税的原则被淡化了,铁矿石、煤炭和食糖被重新课以关税。从量税重新引入关税法案,棉花、毛制品和玻璃制品的关税也被调高。参议院对法案的修改使众议院的民主党人大为沮丧。随后众议院与参议院组成的协商委员会也陷入僵局。
民主党因无力扭转严重的经济衰退,已经招致公众的很多批评。在关税改革方面又表现的犹豫不决,除将部分原材料加进免税清单以外,他们也竭力避免大幅削减关税影响那些有强大政治势力的行业。1894年8月,经过参议院修正后的《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案》正式成为法律。尽管威尔逊和克利夫兰本人对该法案都失望至极,但1894年《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案》下调了应税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使之从50%下降到39%,减少了11个百分点,降幅达20%。尽管应税产品的税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但整体关税水平基本维持稳定。从财政赤字水平来看,1894-1897年关税下降期间,财政赤字的规模有所缩减,关税占整体财政收入的比例从大约43%提高到50%左右,见图5。
1894年美国经济在短暂企稳后再次陷入严重衰退,并且直至1897年中才有所好转。在1894年至1898年间,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11%。许多农民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沉重打击后,被迫放弃抵押土地的赎回权。不少城市也出现了激烈的劳工动乱,罢工、示威抗议和停工事件频频发生。联邦政府受高额财政赤字所累,没有太强的政治意愿援助这些人群,为他们纾困。
经济的糟糕表现再加上民主党关于货币制度和关税政策的内部分裂,导致其仅仅在全面执政两年之后就丢掉了国会的控制权。1896年支持金本位和高关税的共和党人麦金莱赢得总统大选。共和党重新执政之后,第一要务就是废除1894年民主党通过的关税削减法案。共和党声称提高关税,改善财政收支平衡,扭转黄金外流的趋势可以实现国家重建繁荣,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来竞争的冲击。
1897年《丁利关税法案》通过,这不法案被称为“有史以来保护最全面且保护范围最广的关税法案”。它在美国实行了13年之久,直到1909年才被废除,成为美国历史上生效时间最长的关税法案。《丁利关税法案》使应税商品税率从此前的42%上升至1899年的52%,略高于《麦金莱关税法案》后的关税水平。与此同时,随着澳大利亚、南非和阿拉斯加的黄金供给增加,全球的黄金供给增速加快。全球货币条件变得宽松,促进了经济强劲复苏,全球价格也开始回升。同过去一样,经济复苏的时机使民众认为是《麦金莱关税法案》推动了经济回暖。
[1]自1873年实施金本位后,美国经济多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中西部的农场主利益集团和西部的矿业利益集团迫切要求铸造银币,增加货币供给,建立一种“金-银复本位体制”。农业利益集团深信联邦政府通过购买白银并铸造银币会提高农产品价格,终结通货紧缩,以降低农场主偿还农场抵押贷款及其他债务的实际成本。而矿业集团则希望其矿产价格上涨。用白银铸币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目标。因此中西部的农场主利益集团和西部的矿业利益集团因共同利益而团结到一起。但这一议题使他们与东部共和党人产生重大分歧。东部共和党反对采用复本位货币制度,并且倾向于严格遵守金本位。直到1900年国会通过《金本位法案》(Gold Standard Act),才彻底终结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货币争议。在这场争议中,多数共和党人倾向于支持金本位,而多数民主党人则倾向于支持银本位。
[2]Sprague, OMW (1910). History of Crises Under the National Banking System, Augustus M Kelley Publishers NY, 1968.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10),P177.
[3]请参见Miron and Romer(1990)以及Romer(1986)。
[4]《剑桥美国经济史》第14章《1789—1914年的银行业与金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