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如一声惊雷,骤然炸响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攻击,公然践踏这片富饶的国土。面对日寇铁蹄的肆意蹂躏,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却显得无所作为,在国际舆论的舞台上更是举步维艰,处处被动挨打。日本人怀揣野心,不仅要侵占中国的领土,还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如一声惊雷,骤然炸响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攻击,公然践踏这片富饶的国土。面对日寇铁蹄的肆意蹂躏,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却显得无所作为,在国际舆论的舞台上更是举步维艰,处处被动挨打。日本人怀揣野心,不仅要侵占中国的领土,还妄图在舆论阵地上取得上风,获取道义上的优势。
彼时的蒋介石竟还天真地寄望于所谓的“国际公理”,试图以妥协退让来换取虚幻的和平。他不仅压制国内日益高涨的抗日反日言论,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的漩涡中愈发孤立无援。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我国此刻必须上下一致,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以待国际公法之决断。”这种妥协的态度,无疑助长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31年9月25日,国联行政院在瑞士举行会议,讨论中国东北的紧张局势。日本代表芳泽谦吉在会上公然狡辩,声称“日本对于满洲(中国东北),绝无领土野心。一切冲突,皆因中国军队毁坏南满铁路而起,日本军事行动都是为了自卫。”国联最终通过决议:“信任日本政府之声明,并希望其从速完成撤兵,恢复中日两国和好。”这份决议中“信任日本政府之声明”的表述,无疑是对中国侵略指控的否定,国民党政府对此竟然未加反驳,因为他们还对日本撤兵抱有一线幻想——尽管在国际舆论场上吃了大亏,但如果日本真的能够撤兵,或许也能算是一个尚可接受的结局。
然而,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岂会因一纸决议而改变?他们在10月9日竟派飞机轰炸锦州,悍然扩大侵略行动。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10月13日国联再次召开会议。日本代表芳泽谦吉再次狡辩,称日本不撤兵是因为日侨安全未得到保障,“当日本政府确定其国民安全获得保障时,即撤兵至南满铁路区域以内。”这种借口根本站不住脚,但西方媒体报道却跟风渲染,形成了日侨在中国境内受到生命威胁的舆论氛围,使得日军“驻扎”东北似乎有了某种合理性。尽管国民党政府竭尽全力保障日侨安全(实际上日侨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但日本依然我行我素,拒不撤兵。
11月16日,国联在巴黎召开第三次会议,并通过决议:一、劝告日本在最短时间内撤兵;二、国联派调查团前往中国。日本虽然表面上赞成此决议,但却以保留日军“剿匪”行动权为条件。也就是说,只要东北还有抗日力量存在,那就是“匪”,日军就要一直在东北“剿匪”。这种无耻的行径,彻底暴露了日本的真实面目,连最基本的谎言都懒得编织了。
11月17日,国民党才如梦初醒,设立了“国际宣传组”,由陈布雷(蒋介石大秘书)负责,算是有了一个专门针对日寇的宣传机构。但此时的舆论战场早已被日本人占据先机,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又在上海以所谓日本和尚遇害为由,挑起事端。
1932年1月28日,面对日军的“最后通牒”,蒋光鼐、蔡廷锴率领的十九路军毅然拒绝,淞沪抗战就此爆发。全中国人民及海外华侨群情激愤,同仇敌忾,但南京政府却仍然要求“镇静”。淞沪停战后,3月14日,国联调查团(李顿调查团)抵达上海,然而接风洗尘的却是日本人安排的华懋饭店。国联调查团的记者会也是由日本人一手操办,可想而知西方报纸的报道内容将会如何偏向日本。国民党的“国际宣传组”在海内外发起了舆论反击,但宣传经费却严重不足。当时,一封从上海发往巴黎的电报,价格是每五字八元,发一篇揭露日军暴行的电文往往将近千字,1000字就得1600元。而“国际宣传组”预算每月仅有一万元,还得约电台、约文章、约漫画、约剧团、拍电影……根本入不敷出。海外宣传,只好改为写信邮寄,但时效性大大降低,而日本人的谣言却如满天飞雪,铺天盖地。
日本人还出钱收买法租界、公共租界的电影院,不让播放中国人的爱国电影,甚至连中国人用买西方电影片头广告的方式都不允许。中国与侵略者的舆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中国人的一腔热血在艰难支撑。日本侵略者为了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并将其合法化,不惜血本进行宣传。日本外相内田康哉甚至厚颜无耻地呼吁“九国公约”签字国共同承认“伪满洲国”。日本外务省还颠倒黑白,声称中国拒绝承认“伪满洲国”是因为中国人有排外心理,不想跟“保护”满洲的日本人友好相处。
1932年3月1日-12日,“伪满洲国”向各国通告成立。为了让世界看见“伪满”,日本人将同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视为最佳舞台。日本外务省花重金游说各方,想为“伪满”窃取参赛席位。当时,中国最有名的短跑名运动员叫刘长春。刘长春,1909年生于辽宁。1927年,18岁进入东北大学体育预科班。九一八事变前夕,刘长春百米最佳成绩为10秒8。只要刘长春愿意加入“伪满”代表团,无论日本在国际奥委会的申请是否通过,都将是日本对华舆论战的一次巨大胜利。这既可以沉重地打击中国人的信心,也能被日本歪曲宣传为“东北人民热爱皇道乐土”的假象。
刘长春坚定地逃往北平,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日本特务和汉奸追到北平,胁迫刘长春家人劝说他回大连。同时,日本人还在报纸上制造谣言。1932年5月,由日本控制的《泰东日报》发布新闻称:刘长春将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并已得到国际奥组委认可。刘长春立刻在北平《体育周报》发表声明:“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叛国,为人马牛。”随后刘长春在东北义勇军人员的帮助下秘密离开北平,辗转前往上海。安全后,刘长春在《大公报》再次发表声明,坚决表明自己的立场,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每一个中国人的选择都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刘长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而中国在面对侵略时,不仅仅是在军事上进行抗争,更是在舆论战场上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巨大的压力,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正义和良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月色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