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零下15度的荒漠之中,有一间铁皮屋子,屋子没有门只有门洞,所以风是能挡住一些,但不多。屋里有个饥寒交迫的人正在泡一碗自热米饭,他认为只要再过十五分钟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卤肉饭,等待过程中他的脑海中充盈着美味的希冀。现在你非要告诉他自热米饭的加热原理,想要使他相
在零下15度的荒漠之中,有一间铁皮屋子,屋子没有门只有门洞,所以风是能挡住一些,但不多。屋里有个饥寒交迫的人正在泡一碗自热米饭,他认为只要再过十五分钟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卤肉饭,等待过程中他的脑海中充盈着美味的希冀。现在你非要告诉他自热米饭的加热原理,想要使他相信在零下15度的环境里自热米饭是不会熟的,使他在揭开盖子前就承受希望可能破灭的苦楚,你倒以为这样便对得起他么?
然而正因为知晓原理,他才会最终把米饭转移到密闭性更好的车里。
总而言之,李琦最终还是吃光了那碗他坚称一点没夹生的卤肉饭。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零下15度的大风天在荒漠里野餐,那还得从一个点子说起——“我们给荒漠里的动物建一个补水点吧!”。
寒冷的铺着雪的荒漠 ©青峰
1 痛点和解决
这个创意是在我们在张掖经常看见鹅喉羚的一个池塘彻底干涸之后萌生的,记得我第一次见到的平山湖的的这个池塘时候,还能看见面积不小的水面,水边长着高高的挺水植物,那时池塘里还有零星的过路鸻鹬在歇脚,我敢说每个来张掖出外业的人都在这片池塘附近偶遇过鹅喉羚,大猫在这附近看见过两次兔狲一次雕鸮,我在这儿见过一次赤狐。
张掖荒漠中的雕鸮
再见这个池塘是一年之后的早春时节,那时水面已经被高草遮住看不见了,只能看见底部仍然湿润的泥沙,大群的蒙古沙雀,夹杂着几只角百灵和漠䳭,在草间翻飞、停歇。
从那之后,池塘的水便再也没有恢复过,塘底慢慢出现了龟裂,高草也枯黄了,草的周围还长出了许多蘑菇,能看见的动物只剩下鹅喉羚了,或许是喜欢这些干枯但仍旧挺立的高草提供的遮蔽,又或许是对水源的记忆,让它们仍会不时地来这里看一看。
张掖荒漠中的鹅喉羚 ©心悦
根据心悦他们对这一带牧民的访谈记录,近20年来这片荒漠里的水越来越少,很多季节性的径流已经和这片池塘一样彻底干涸了。从史料里看这里之所以叫平山湖,至少民国时期这里都还是湖泊横生水草丰美之地,可见此地变得愈发干旱是一个长期的大趋势。而近些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的过度用水很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里的旱情。
水源对野生动物是无比珍贵和重要的,在美国犹他州进行的实验发现,把野生动物的饮水器排干之后,郊狼在这个区域的出现频率会下降。而伊朗平原和沙漠里的狞猫,夏季影响它的分布最重要因素的就是水源。在传统的认知里,兔狲对于水源的需求不高,然而一项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内所有兔狲的巢穴都位于水源地的100米之内,充足的水源对于哺乳期的雌性兔狲很可能是极为重要的(Dibadj, Parham, Jafari et al, 2018)。
很多实例证明,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工修建补水点,可以帮助很多动物熬过艰难的旱季。在夏季的华北山地,于林间空地挖一个坑,铺上一层防水布,压上几块大石头,再从取水地拎来几桶水,就能建成一个可以引来猪獾狗獾豹猫狍子野猪以及大量的林鸟过来喝水的补水点。记得大好曾经看着相机里的灰喜鹊在他自建的水坑里扑腾洗澡,灰喜鹊每扇乎一次翅膀,大好用来拎水的胳膊就会抽痛一下。
猫盟在和顺用防水布做了一个小水池,用于在干旱时为野生动物补水 ©大猫
拎水虽然很辛苦,但是比起荒漠,在华北的山里建个补水点真算得上是easy模式了。
西北荒漠的蒸发量极高,初中物理课上讲过,要想加快蒸发,就要“提高温度、提高湿度差、提高空气流动速度”,分别对应西北荒漠夏天的“高温、干燥和狂风”,可谓量身定做。
在荒漠里我们又不敢使用防水布,因为一旦坑里的水彻底蒸发(这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什么能够在西北荒漠那永不停歇的大风中压得住这块轻薄的塑料制品……补充水也是个问题,在地表径流消失的情况下,天然的水源只剩下基岩裂隙水和地下水,但这类水源擅动不得,需要更加审慎的评估;以及这一带还游荡着一群S级的超级吸水怪——家骆驼。
困难一大堆,怎么去一一克服呢?灵感的火苗往往来自于本土古老的智慧,平山湖的荒漠里放养着许多骆驼,当地的牧民也得解决它们的饮水问题,牧民有专门卖水的水车来给它们供水,这解决了补水问题,他们饮骆驼用的水槽则解决了容器问题,我们只需要在水槽周围围上围栏来阻挡骆驼、驴、牛等大型家畜,就能建成一个给荒漠里的野生动物使用的补水点了。
家畜使用的饮水槽 ©姗姗
接下来就要进一步细化需求,给野生动物用的水槽和给骆驼等牲畜用的还不能完全一样。比如对喜欢在水池里洗澡的鸟类,以及大耳猬和蒙古兔这样的小型动物来说,水槽太深了,需要加一个逃生网,既可以帮助不慎掉入水槽的动物脱困也可以给鸟儿们一个立足点;若要兼顾兔狲、虎鼬、狗獾这些小短腿,水槽需要下沉式安装,让水面几乎与地面平齐。
为小型动物准备的水槽需要有网子帮助它们爬出来 图片来源:Daniel R. Taylor & Merlin D. Tuttle. 2012. water for wildlife - a handbook for ranchers and range managers.https://www.nrcs.usda.gov/sites/default/files/2023-03/bio55a1.pdf
不像饮牲口那样集中式地喝水,给野生动物用的补水点我们希望水存在的时间更久一点,那就需要减少蒸发量,于是又要给水槽上加一个盖子;风沙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麻烦,日积月累的沙尘迟早会把水槽填满的,所以还需要一个走水的阀门让我们可以冲洗水槽,安装的时候则需要让水槽有一定的倾斜,方便脏水流出。
这里不得不佩服西北组的高瞻远瞩,办公室就选在建材市场边上——好吧,其实是因为穷,偏远的建材市场边上的小区房租比较便宜,属于无心插柳了。
看办公室外的环境便能知道,这里的租金肯定便宜 ©青峰
心悦为了测试不同的材料在荒漠环境下的耐用性和动物的接受程度,订做了两种材质的水槽——镀锌板的和不锈钢的,为了探索以后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又从网上购买了塑料和不锈钢两种简易的水槽(它们会更浅一点)。于是便有了4个水槽外加一个储水桶,以及四周的围栏,心悦画了一个简易的设计图。
抽象派的设计图
大猫看后只评价了一个字:丑。
于是姗姗连夜出了个优化版,别说,的确好看多了。
千万级美工姗姗大人优化过的荒漠补水点的设计图
2 挖坑、电锯和电钻
好了,方案有了,下一步要准备物料和工具。
本地人刘叔帮我们搞定了建围栏所需的木料、螺栓还有制作毛发陷阱用的刺丝网。安装螺栓需要在木料上打孔,西北组的战车上有一个换轮胎用的电动扳手,只要需要配上转换头和钻头就可以变成一把电钻。考虑到可能需要裁切木料,就还需要买一把电锯。水槽要做下沉式,也就是需要挖坑,车里只有脱困用的小铲子,拿它们挖坑有点事倍功半,于是又买上了长柄铁锹、洋镐和钉木桩用的大铁锤。
心悦(狰狞地)拿着链锯 ©青峰
物料和工具都齐了,下面要进入施工环节了。理想状态下是寻找当地的小工来做这些活,心悦她们会是类似于甲方+监理一样的角色。但问题是,一般监理都是那个经验最丰富的人,可我们都是零经验。时值年关岁末,小工不太好找,而我们又希望年前能够建成一个补水点让动物们多一点时间来习惯这些新出现的人造设施,所以心悦拍板决定,第一个补水点我们自己干吧!
被心悦拉过来的壮丁有姗姗、李琦、言熙还有我,张掖市动管局的两位领导闻讯也赶了过来。另外,这里的风电场的员工也早早帮我们取了各种水槽、储水罐,用他们的皮卡把这些大件从市区拉来荒漠。
我们的补水点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 ©心悦
1月张掖的荒漠,起伏的荒丘上撒了一层霜糖一样的白雪,太阳藏在铅灰色的天幕后面,像是一个快要没电的手电筒,阴风阵阵……真是一个适合干活的好天气呢……
第一个取水点的位置就选在平山湖这个干涸的池塘里。首先我们要挖一些很深的坑把木桩子埋得稳稳的,好让它们不会被骆驼蹭倒,然后再挖四个浅但长的坑把水槽埋进去,最后再把围栏钉上就完工啦。听起来很简单吧~
于是我们便开始挖坑,巨难挖……
这里前几年一直都是池塘,水把塘底的沙土压得特别紧实致密,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原理,致密沙土的下面一层混了很多颗粒更大的砾石,这坚硬程度就很离谱了,只用洋镐刨了几下,砾石层看上去纹丝不动,我却已经满头大汗了,连西伯利亚的寒风刮在身上都不觉得寒冷,有句成语叫“不寒而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砾石层给我们制造了非常大的麻烦 ©言熙
我从车里翻出一打常温的可乐,把它们插进了阴坡的积雪里,想着等会就能喝上冰镇可乐了,转头就看见李琦和两位领导挖坑挖得虎虎生风让我自惭形秽,赶忙回到我自己坑位那里继续挖掘起来,又有谁能预想到做动物保护还得搞土建呢……
我发现坑挖到一定的深度后洋镐就不好用了,就得换铁锹了,但是用铁锹挖砾石……几铲子下去手就震得握不住柄了,于是我自己开发出一个法子,我把洋镐的镐头拆了下来,用它一点一点把砾石敲松,再用手把它们运出来,我觉得我就是一只高原旱獭,镐头就是我的利爪。
但石头也不止是阻碍,想要固定木桩离不开它们 ©言熙
就这么挖啊挖啊,我惊喜地发现砾石层是有尽头的!它的下面是干燥松软的细沙,天呐,细沙真的太好挖了。可惜轻松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考虑到我们需要布设4个水槽8根立柱,就是总共有12个坑需要挖,所以挖好一个就得抓紧去挖下一个了。
不忘传播,我们搭建补水点时还打上了猫盟的缩写 ©心悦
一直挖到下午,我们才想起来午饭还没吃,路边有个铁皮屋子,心悦把车里的零食全都搬了进来,有豆干、卤蛋,还有卤蛋、豆干……唉,当初嫌姗姗零食买得太多,现在好恨自己为什么不让她把卤鸡腿放进购物车。李琦甚至从零食箱的底部翻出了一盒去年9月剩下的自热米饭。简短的午休之后,继续开干。下午不再全员挖坑了,因为桩子都埋好了,需要一组人组装围栏,另一组人继续挖水槽的坑。
我和李琦来装围栏,围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为了防止骆驼越过围栏,下层是为了防止骆驼钻过围栏,将围栏固定在木桩上,需要在横木和木桩上各自打一个孔,再用螺栓穿过孔达到固定的效果。这就需要用到电钻,电机高速转动时传回的震感让我小臂酥麻酥麻的。
搭建围栏。©言熙
电钻使起来也很辛苦的。©言熙
由于木材不是那么规整,有扁有圆,我们把圆木都挑出来立桩子,但依然剩下一些圆木不得不用作横向的围栏,两根圆木的直径加起来肯定是要大于螺栓的长度的,因此需要把木料从中间劈开一部分。这就需要电锯,那玩意传来的震感,就不是酥麻这么简单了……
锯木头的感觉,那酸爽…… ©言熙
这么说吧,那天我算是喜提了一晚上的帕金森体验券,晚饭我手里拿着筷子抖得连根面皮都夹不起来,还得靠李琦往我碗里夹菜。所以说人比人得死,李琦干的活明明比谁都多,怎么他就没事呢……
3 不光干活,还整活
及至夕阳西沉,围栏搭得差不多了,坑也挖好了,力气也耗尽了,气温也降低了……这西北的茫茫大漠啊,原本觉得斜在天上的太阳没有带来多少热量,可真到它开始落山了才惊觉错怪太阳了,那体感温度降得飕飕的。
干活慢下来之后我觉得有点渴了,想起来雪里还埋着我的可乐呢,挖出来一看,可乐变成了冰絮状,这可是可乐最梦幻的状态,于是我完全没过脑子地喝了一大口,怎么说呢……在夏天这么喝属于自我奖励,在零下15度刮着大风的冬天喝,就属于自杀行为了,我估计我的下丘脑都懵了:这核心体温该先支援哪一头啊?体表温度已经在呼呼下降了,咋消化系统也开始降温了呢?
可乐是无辜的 ©言熙
这时我一回头,发现身后的坑里竟然坐起来一个人……我一度怀疑这是失温导致的走马灯,这看见的是林振英的僵尸还是WWE的送葬者?结果坐起来的居然是李琦:“你也来躺会儿吧,坑里没有风,暖和。”
李琦躺在了地窟窿里 ©言熙
听到这话,一直猫在水桶后面躲风的姗姗闪现了出来:“真的吗?那我也要躺!”心悦作为他们的主管,当然不会像他们这样不管不顾地整活,她时刻绷紧传播这根弦,安排我用无人机给他们拍集体照之后才欣欣然躺进去的……
大家都尝试了一下 ©言熙
我原本希望这张照片的意境可以更加庄严肃穆,你想啊,铁马,西风,漠北,伴着丝绸之路千年的驼铃声,在这万古不变的尘与雪之中静静的躺着三个人,明明那么渺小,却坚韧地想要保护自古便居住于此的野生动物们,这该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奈何他们的表情管理太差,每个人都憋不住笑,导致照片里的他们看起来栩栩如生的,只可惜这里是张掖,这要是在隔壁的酒泉市,高低算他们一个含笑酒泉。
因为西北组只有三个人但是坑有四个,所以就用文字占了个位,目前还没有在招人,以后应该会招的(话说招聘启示放这张图真的会有人敢来吗……)©青峰
整活结束,收尾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艺能——安红外相机,另外还要贴着地皮绑上一圈刺丝网,用来采集科研用的动物毛发。
有了这次完整的施工经验,之后心悦他们便在当地招募了工人师傅,又陆续建设了两处补水点。只是由于还处于冬季,水槽里还没有放水,要等到旱季来临才会正式开始补水,届时就能观察动物们的反应啦,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遇见什么困难都还是未知,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这第一步就算是迈出去啦。
工人师傅帮我们建造的补水点 ©心悦
4 不认识细菌,也能洗手
文章的最后,我想来阐述一下在荒漠建设补水点的背景以及背后的保护逻辑。
这座位于平山湖的风电场,过去是一个兔狲密度极高的区域,但是在风电场建设完成并网发电之后,兔狲几乎消失了。
荒漠里的光伏和风电 ©心悦
在理想的条件下,找两块一模一样的兔狲栖息地,一个保持原样,一个建设风电,如果后者的兔狲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那么毫无疑问风电导致了兔狲数量下降。但是现实中不会有这么理想的条件,首先兔狲密度这么高的区域至今也就发现了这么一块,其次与风电建设同一时期发生的还有灭鼠和干旱。
为了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之后我们也试着在其他已建成的、鼠类数量尚可的风电场安装红外相机,这些相机也都没有拍到兔狲,看起来风电与兔狲的减少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但这背后的原理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这是一个需要科学研究来回答的问题,风电是个新事物,风电对荒漠生态的影响更是最近才受到关注,而科研是需要时间的。
兔狲种群和风机对环境影响的相关性已经明确,只是我们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原理
但兔狲消失得实在太快了,留给保护的时间没有那么多。
难道都已经观察到了相关性,还不足以作为付诸行动的理由吗?
我想起来一个类似的例子。
16至19世纪,产褥热突然在欧洲开始流行,成为结核病之外女性的第二大死因。1847年,维也纳医生塞麦尔维斯通过多年观察,认为产褥热的高发是因为医生在解剖尸体之后没有洗手,将尸体上的某种“致病因子”传染给了产妇,于是他开始在医院内推广强制用漂白液洗手,之后该院产褥热的发病率下降了80%。
1860年的塞麦尔维斯的照片 图片来源:J. Borsos/A. Doctor/wiki commons
但是,当时的主流医学界认为塞麦尔维斯的做法是对医生的侮辱,认为尸体上含有“致病因子”是子虚乌有,于是塞麦尔维斯受到排挤和打压,导致他失业、抑郁,最终被送入精神病院。1865年,他被精神病院的守卫殴打,两周后死于伤口导致的败血症,唉,说起来败血症和产褥热算是同一种病来着。在取消强制洗手之后,产褥热的发病率又回到了过去的样子。
虽然列文虎克两百年前就发现了细菌的存在,但人们一直没有把细菌和疾病联系起来,要等到1876年德国医生科赫才第一次证明了细菌可以致病。而如今,无菌手术早就是医学界的铁则了。
不可思议吧?明明都发现相关性了,却因为相关原理还没被揭晓,就让无数病患继续枉死了30年。
所以类似的错误我们还要继续犯吗?
也许等我们搞清楚全部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行动,荒漠生态就已经遭受了不可逆的损伤
回到兔狲的保护上来,既然已知风电与兔狲减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那么风电的选址就应该慎重,猫盟目前正在努力协助政府划定保护优先区,希望减少栖息地变化对兔狲的不利影响。但这只适用于那些还没有建设风电的地方,像平山湖这里,风电已经建成了,人类能做些什么呢?
这里生态的恶化,有可能是风电、灭鼠和干旱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建好的风电搬家显然不可能;而关于灭鼠,目前能做的是努力与政府展开沟通,从频次、范围、用药类型等方面尽量减少灭鼠行动对生态的影响。但这依然是预防类的措施,对于已经灭过鼠的区域,除了等待鼠类数量自然回升似乎也没有其他可行的办法。
猫盟在调查时,在阿拉善右旗桃花拉山发现的“鼠害防控区”标记 ©大猫
面对这片千疮百孔的,兔狲曾经的家园,我们不忍心一味地被动等待,如果能够在其他方向上找到一种更加主动的方法作为支点,也许就能让这里的生命重新循环起来,继而让这里的生态向着好的方向去转变。而这样的转变,或许可以抵消部分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吸引兔狲回来,甚至留下来学着适应这些摇曳吵闹的工业造物。
希望这个补水点能够成为这个支点。
所以,先行动起来,争取一分一毫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Kluever B M, Gese E M, Dempsey S J. Influence of free water availability on a desert carnivore and herbivore[J]. Current zoology, 2017, 63(2): 121-129.
[2] Adibi M A, Karami M, Kaboli M. Study of seasonal changes in habitat suitability of Caracal caracal schmitzi (Maschie 1812) in the central desert of Iran[J]. Journal of Bio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5(3): 95-106.
[3] Dibadj, Parham & Jafari, Behrouz & Nejat, Farshad & Qashqaei, Ali & Ross, Steven. (2018). Maternal habitat use of Juniperus excelsa woodland by Pallas’s cat Otocolobus manul in Iran. Zoology and Ecology. 28. 421-424. 10.1080/21658005.2018.1520722.
什么?猫盟要给兔狲盖房子?
和人类一样,兔狲生存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有栖身之所。如果我们能满足这个要求,就可以对荒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兔狲需要在洞穴里躲避危险和生育小兔狲,荒漠一马平川,缺乏藏身之所,白天酷暑,冬天严寒。洞穴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了。
甘肃荒漠里的兔狲,会利用风蚀或水蚀形成的洞,以及各种动物,比如“荒漠工程师”狗獾、啮齿动物和狐狸挖的洞。
今年年初,猫盟在甘肃荒漠里开始了“兔狲新村”的建设,我们准备了管道、砖砌洞穴等天然洞穴的代替品,希望能为过得十分艰难的兔狲,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小家。
4月19日(下周六)上午10:00,猫盟会进行一场直播,与你分享兔狲新村的故事,点击下方按钮,欢迎你来~
另外,4月23日是国际兔狲日,下周末(19-20号)我们将会在北京国动博和南京红山动物园举办兔狲春游会活动,具体内容下周通知,欢迎参与!
-End-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守中国荒野
.........关于荒漠补水,你还可以读.........
雪中送炭,不如荒漠送补水站?
沙漠动物不需要喝水?来看看沙漠“水吧”的生意
来源:猫盟CF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