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教授团队新进展!靶向CLDN18.2 ADC突破性研究数据公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6:31 1

摘要:Claudin18.2(CLDN18.2)的异常表达常见于胃癌及胃食管交界处(G/GEJ)腺癌,是该侵袭性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当前已有针对CLDN18.2的单克隆抗体获批用于G/GEJ腺癌,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也在该领域展现出治疗潜力。2025年7月1

编者按:Claudin18.2(CLDN18.2)的异常表达常见于胃癌及胃食管交界处(G/GEJ)腺癌,是该侵袭性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当前已有针对CLDN18.2的单克隆抗体获批用于G/GEJ腺癌,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也在该领域展现出治疗潜力。2025年7月16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了新型CLDN18.2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IBI343的Ⅰ期剂量递增及扩展试验结果。

该研究首次验证了IBI343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其里程碑意义不仅在于验证了CLDN18.2作为胃癌核心靶点的价值,更通过ADC技术的革新树立了精准治疗新标杆。相信未来随着全球多中心Ⅲ期试验的进行,IBI343有望改写晚期胃癌治疗指南,为患者带来更长效、更安全的生存获益。

研究背景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及第四大癌症死因,2022年新增968 350例(占4.9%),死亡659 853例(占6.8%)。东亚地区疾病负担尤为沉重。中国2022年胃癌新发病例358 700例(第五位),死亡260 400例(第三位),占全球总量近40%。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HER2靶向治疗取得进展,但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GEJ腺癌仍存在显著未满足需求。对于HER2阴性且错配修复正常的患者,一线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0~15个月,客观缓解率(ORR)45%~60%;二线治疗的中位OS降至5~10个月,ORR 20%~30%。三线及以上治疗应用有限,凸显对新疗法的迫切需求。

CLDN18.2是一种紧密连接蛋白,在正常及恶性胃黏膜中均有表达。恶性转化后,CLDN18.2表位暴露于肿瘤细胞表面,导致上皮及内皮细胞结构功能损伤和细胞粘附破坏。约80%胃癌及60%胰腺导管腺癌存在CLDN18.2异常表达或过表达,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治疗靶点。佐妥昔单抗(一种抗CLDN18.2单克隆抗体)已于2024年3月和10月分别在日本和美国获批,用于CLDN18.2阳性(≥75%肿瘤细胞呈中-强膜染色)且HER2阴性的G/GEJ腺癌患者。两项随机对照Ⅲ期试验(GLOW和SPOTLIGHT)显示,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改善此类患者的PFS和OS。此外,其他靶向CLDN18.2的疗法(如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及ADCs)在Ⅰ期试验中也展现出治疗潜力。ADCs通过单克隆抗体的靶向能力与payload的细胞毒性结合,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高效杀伤。目前已有靶向HER2、Trop2及Nectin-4的ADCs获批,并在多种肿瘤中显示良好疗效。然而,第一代ADCs常伴随payload相关血液毒性及致命性ILD,影响治疗持续性和患者生活质量。

IBI343是一种全人源化抗CLDN18.2单克隆抗体,通过定点糖基化偶联技术连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exatecan,采用可裂解连接子,DAR为4。作为新一代ADC,IBI343通过Fc段沉默设计减弱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本研究报告IBI343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包括安全性、疗效及药代动力学(PK)数据。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标签、Ⅰ期剂量递增及扩展试验(NCT05458219)。剂量递增阶段采用"3+3"设计,探索0.3~10 mg/kg剂量范围;扩展阶段在G/GEJ腺癌患者中验证6 mg/kg、8 mg/kg及其他剂量水平。主要终点为安全性(DLT、最大耐受剂量MTD、推荐2期剂量RP2D);次要终点包括ORR、DCR、PFS、OS及PK。

患者

纳入标准:经组织学确认的晚期实体瘤(剂量递增阶段)或G/GEJ腺癌(扩展阶段),CLDN18.2阳性(≥1%肿瘤细胞膜染色,VENTANA CLDN18 (43-14A) IHC检测),ECOG评分0~1,器官功能良好。

排除标准:活动性ILD、未控制脑转移或既往抗CLDN18.2治疗(扩展阶段允许既往抗CLDN18.2治疗,但需重新确认CLDN18.2表达)。

治疗及评估

IBI343每3周静脉输注一次。剂量递增阶段每剂量组纳入3~6例患者,DLT观察期为21天。扩展阶段按CLDN18.2表达水平分层:高表达(2+/3+ ≥75%)、中表达(2+/3+ 40-74%)、低表达(2+/3+

药代动力学分析

通过ELISA法检测ADC、总抗体(TAB)及游离payload浓度。PK参数包括Cmax、AUC、Ctrough及半衰期(t1/2)。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并建立群体PK模型评估协变量影响。

研究结果

1.患者特征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共筛查540例,入组211例接受IBI343单药治疗。主要失败原因为CLDN18.2表达不足。本研究纳入剂量递增阶段19例及扩展阶段G/GEJ腺癌108例(图1)。剂量递增阶段19例患者分别接受0.3 mg/kg(n=1)、1 mg/kg(n=1)、3 mg/kg(n=5)、6 mg/kg(n=3)、8 mg/kg(n=3)、10 mg/kg(n=6)。扩展阶段108例G/GEJ腺癌患者接受6 mg/kg(n=60)、8 mg/kg(n=32)及其他剂量(n=16)。

图1. 研究流程图

2.安全性

剂量递增阶段17/19例患者可评估DLT。10 mg/kg剂量组2/6例出现DLT(1例4级骨髓抑制,1例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3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MTD确定为8 mg/kg。

扩展阶段G/GEJ腺癌患者(n=116,含剂量递增阶段8例胃癌)中,97.4%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66.4%≥3级;92.2%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52.6%≥3级。最常见TEAEs(≥35%)为白细胞减少(67.2%,25.9%≥3级)、贫血(64.7%,16.4%≥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58.6%,28.4%≥3级)、食欲减退(46.6%,2.6%≥3级)、恶心(41.4%,1.7%≥3级)、低白蛋白血症(37.9%,全为1-2级)、血小板减少(35.3%,5.2%≥3级)。未观察到ILD。

3.疗效

CLDN18.2高表达患者(2+/3+ ≥75%):

6 mg/kg剂量组(n=31):15例患者达部分缓解(PR),其中9例确认PR,1例待确认。未确认ORR 48.4%(95%CI:30.2~66.9),确认ORR 29.0%(95%CI:14.2~48.0);疾病控制率(DCR)90.3%(95%CI:74.2~98.0)。确认PR患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5.6个月(95%CI:2.8~7.0)。中位PFS 5.5个月(95%CI:4.1~7.0),中位OS 10.8个月(95%CI:6.8~未达到),数据成熟度48.4%(图2a~b)。

图2. IBI343 在CLDN18.2 高表达(≥75%)的 G/GEJ 腺癌患者中的疗效

8 mg/kg剂量组(n=17):9例达PR,其中8例确认PR。未确认ORR 52.9%(95%CI:27.8~77.0),确认ORR 47.1%(95%CI:23.0~72.2);DCR 88.2%(95%CI:63.6~98.5)。确认PR患者中位DOR 5.7个月(95%CI:2.7~未达到)。中位PFS 6.8个月(95%CI:2.8~7.5),中位OS未达到,数据成熟度36.8%(图2c~d)。

CLDN18.2中-高表达患者(2+/3+ ≥40%):

6 mg/kg剂量组(n=49):ORR 38.8%(95%CI:25.2:53.8),13例确认PR。

8 mg/kg剂量组(n=29):ORR 44.8%(95%CI:26.4~64.3),12例确认PR。

CLDN18.2低表达患者(n=10):未观察到缓解。

4.药代动力学

IBI343在0.3~10 mg/kg剂量范围内呈线性PK,无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TMDD)证据。6 mg/kg剂量下半衰期约2周,支持每3周给药。稳定性表现为:

ADC峰浓度(Cmax)及谷浓度(Ctrough)与游离payload的摩尔比分别超过60倍和100倍(6 mg/kg剂量)。恒河猴中DAR在21天内保持稳定(vs. 德曲妥珠单抗DAR下降69%)。ADC与TAB暴露指标(Cmax、AUC、Ctrough)高度相关(r≥0.85),提示TAB可作为暴露标志物。群体PK模拟显示3~10 mg/kg剂量范围内暴露呈剂量正相关。暴露-反应分析显示:安全性方面,≥3级血液毒性(白细胞减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与TAB暴露显著相关,6 mg/kg以下剂量毒性发生率较低。疗效方面,ORR在3~6 mg/kg剂量范围内达平台期,DCR随暴露增加而提升,6 mg/kg时最大化。

研究分析

CLDN18.2靶向疗法(包括单抗、双抗、ADC及CAR-T)研发进展迅速。本研究显示,新一代ADC IBI343在G/GEJ腺癌中表现出可控的安全性和有前景的疗效。尽管8 mg/kg剂量组ORR更高、PFS更长,但6 mg/kg剂量组安全性更优(治疗中断率38.7% vs. 50%,停药率6.5% vs. 32.4%)。结合PK、暴露-反应及临床数据,6 mg/kg每3周一次被确定为RP2D。

IBI343的Fc沉默设计显著降低了ADCC/CDC相关的胃肠道毒性。相较于佐妥昔单抗(恶心/呕吐发生率63%/57%,≥3级8.7%/12.2%),IBI343的胃肠道AEs发生率更低(恶心41.4%,呕吐25%,≥3级仅1.7%/2.6%),可能与Fc沉默及积极的抗呕吐预防(四联方案)有关。此外,未观察到ILD(vs. 德曲妥珠单抗ILD发生率15.4%),提示Fc沉默可减少致死性毒性。

在CLDN18.2高表达G/GEJ腺癌中,IBI343单药疗效优于三线化疗(ORR 29% vs. 4%~11.2%,PFS 5.5个月 vs. 1.6~2.0个月),且与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ORR 9%)及CMG901(ORR 29%)相比具有竞争力。目前正在开展Ⅲ期试验(G-HOPE-001,NCT06238843),比较IBI343与化疗在CLDN18.2高表达、HER2阴性G/GEJ腺癌中的疗效。

CLDN18.2表达水平是疗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采用与佐妥昔单抗相同的IHC检测平台(VENTANA 43-14A)及阈值(≥75%),确保结果可比性。未来需统一CLDN18.2检测标准,并探索与PD-1/PD-L1、HER2等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

需注意本Ⅰ期试验的若干局限性。这是一项主要纳入中国患者的单臂研究,因此在将数据外推至其他情境时需谨慎解读IBI343的疗效,需考虑不同人群在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CLDN18.2表达水平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目前,一项排除中国患者、旨在优化剂量的Ⅰ期试验正在进行。尽管IBI343展现出的疗效信号令人鼓舞且与CMG901试验结果一致,但仍需在更大规模、随访时间更长的随机试验中验证。此外,本研究未纳入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如生活质量QoL),而此类指标可为IBI343的长期耐受性和生活质量获益提供额外证据。Ⅲ期G-HOPE-001研究已纳入生活质量评估。此外,对CLDN18.2、HER2和PD-L1等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性分析,可能有助于识别最可能从IBI343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其他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亚群。

未来方向包括探索IBI343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的疗效,以及抗CLDN18.2治疗的最佳序贯策略(尤其在接受过其他CLDN18.2靶向治疗后)。本研究中,1例既往接受过抗CLDN18.2治疗的患者在接受IBI343治疗后达到PR,表明IBI343在既往接受过抗CLDN18.2治疗的患者中仍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正在进行的Ⅲ期试验(G-HOPE-001)允许纳入既往接受过抗CLDN18.2治疗的患者,但需重复活检以确认肿瘤在接受过佐妥昔单抗等抗CLDN18.2治疗后仍保留足够的CLDN18.2表达水平。鉴于ADCs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尿路上皮癌中展现出的协同疗效,以及ADCs可能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与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在不增加重叠毒性的前提下提高缓解持久性),IBI343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

综上,IBI343单药治疗CLDN18.2中-高表达G/GEJ腺癌表现出可控的安全性及有前景的疗效,正在进行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及未来探索IBI343与其他疗法(尤其是免疫治疗)联合使用的研究,可能为IBI343作为G/GEJ腺癌及CLDN18.2表达的其他实体瘤新治疗选择提供更多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Liu, J., Yang, J., Sun, Y.et al.CLDN18.2–targeting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BI343 in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a phase 1 trial.Nat Med(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83-8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