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载药以及连接子偶联而成,显著提高抗肿瘤治疗的获益风险比,是近年来肿瘤精准治疗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靶向HER2的ADC药物的问世率先开启了胃癌ADC药物治疗的新时代。在2025年BOC/BOA大会的胃癌专场上,北京大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载药以及连接子偶联而成,显著提高抗肿瘤治疗的获益风险比,是近年来肿瘤精准治疗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靶向HER2的ADC药物的问世率先开启了胃癌ADC药物治疗的新时代。在2025年BOC/BOA大会的胃癌专场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分享了近期ASCO大会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介绍了新型ADC药物如何改变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格局。
彭智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博士生导师
消化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委会委员CSCO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精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委会秘书长《中华医学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获得中华医学会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抗癌协会一等奖等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MATTERHORN研究探索了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中应用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您认为这种新策略相比传统术前化疗有哪些核心优势?
彭智教授:MATTERHORN研究旨在评估三药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免疫治疗药物对局部进展期胃癌EFS或者OS的生存影响。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中已经有明确适应证,如何通过综合治疗策略改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从整体上看,MATTERHORN研究同KEYNOTE 585一样取得了阳性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然而它并未纳入中国大陆地区的患者人群,因此未来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目前我们在国内进行了一项新辅助化疗加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后续将报道其临床研究结果。我认为MATTERHORN研究对于国内的指南或者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明免疫治疗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国内尚未获批这方面的适应证,但未来会有新的临床研究证实免疫治疗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发挥的作用。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您可否分享一下临床团队在权衡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经验?通过术前评估优化手术方案能否让患者实现最大获益?
彭智教授:肿瘤治疗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疗效;第二是平衡疗效获益与不良反应。我认为疗效更为关键,只有在疗效的基础上才能谈论不良反应。以晚期肿瘤领域为例,几乎所有的相关研究都会涉及生活质量量表的评估。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不良反应的把控非常重要。
今年的ASCO年会上,在胃癌和直肠癌的新辅助或辅助治疗领域都有相关的阳性临床研究结果公布。作为医生,我们首先要将疗效问题放在首位进行考量。尽管加入新药物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但这些新药物也有可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长远来看,我们仍然需要朝这个方向不断探索和发展。
随着医生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以及对早期不良反应事件的把控能力不断提升,我相信患者所经历的不良反应会越来越少。近五年来,免疫治疗在不良反应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MATTERHORN研究中,免疫治疗所导致的致死性风险非常低,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总之,我们需要尽可能从医生的角度严格把控不良反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疗效更好的药物或者采用综合治疗策略。
目前ADC药物单药疗效与传统化疗相比有明显提升,因为它本身就对患者人群进行了筛选。在不良反应可控的情况下,采用综合治疗策略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在ASCO年会报告的维迪西妥单抗等药物在HER2高/中低表达胃癌中均显示显著疗效,通过剂量优化和联合治疗策略,能够明确提升患者的疗效。基于Ⅱ期研究的结果我们正在开展Ⅲ期研究,目前针对HER2中低表达患者的Ⅲ期研究已经在入组中,针对HER2高表达患者的Ⅲ期研究也即将启动。只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和联合治疗策略,才能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目前我们的ADC药物包括维迪西妥单抗和德曲妥珠单抗,目前它们正在HER2高表达以及中低表达的晚期胃癌患者中开展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期待这项研究能够让更多无论HER2表达状态如何的晚期胃癌患者从ADC药物一线治疗中获益。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您在本次BOC/BOA大会上,介绍了近期ASCO大会报道的新型HER2 ADC二线治疗的DESTINY-Gastric-04(DG-04)研究。您如何评价该研究结果及其可能对临床实践产生的影响?
彭智教授:DG-04是一项全球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了494例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的晚期HER2阳性(IHC 3+或IHC 2+/ISH+)胃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随机(1:1)接受T-DXd或雷莫西尤单抗+紫杉醇(RAM+PTX)治疗。中国研究者和患者也为该研究贡献了重要的数据,有将近20%的入组患者来自中国或其他地区(两组各49例)。研究结果表明,T-DXd用于HER2阳性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相较于当前标准方案具有显著的生存获益改善和疗效提升,且表现了出色的治疗安全性和耐受性。基于DESTINY-Gastric-04(DG-04)研究结果,国内已批准T-DXd用于HER2阳性晚期胃癌三线治疗的适应证,若进展顺利,其二线适应证也有望获得批准。此外,我们更关心目前T-DXd在HER2阳性胃癌患者一线联合治疗领域的应用,相关Ⅲ期正在进行中,我们希望获得更多临床研究数据,这也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您如何看待中国学者在国际的角色转变?
彭智教授:今年ASCO大会上,中国团队斩获70余项口头报告,以及十几项LBA(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随着国内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biomarker(生物标志物)研究持续深入,且制药企业蓬勃发展,我们期待能涌现更多创新药物与治疗策略。我坚信,未来中国研究者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声会越来越多,这既彰显中国研究者的智慧,以及在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中改革创新的能力,更标志着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正从“追随者”逐步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角色转变。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