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项发表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在患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炎症性肠病(IBD)的患者中,肝移植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34%相关。这一发现为PSC-IBD
近期,一项发表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在患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炎症性肠病(IBD)的患者中,肝移植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34%相关。这一发现为PSC-IBD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
研究背景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在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发病率可达8%,且与结直肠肿瘤(CRN,包括结直肠癌 [CRC] 和结肠异型增生)风险增加相关,这种关联可能部分归因于胆汁酸成分改变有关。此外,约40%的PSC患者最终需要接受肝移植治疗,但关于PSC-IBD患者肝移植后CRN风险的文献较少,大多数研究纳入的队列较小,且缺乏PSC-IBD对照人群来与当代未移植人群比较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移植是否会改变合并PSC和IBD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来自美国两个医疗中心的PSC合并IBD患者。通过将接受肝移植的患者与未接受移植的匹配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差异。所有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在术后均接受过至少一次结肠镜检查。主要研究终点为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发生情况,包括结直肠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评估肝移植对癌变/异型增生发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979例患者(男性占66%,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占83%),其中肝移植组320例,对照组659例。患者确诊IBD时的平均年龄为32岁,确诊PSC时的平均年龄为39岁,随访结束时的平均年龄为50岁。研究结果显示,随访期间,21%的肝移植患者出现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而未接受肝移植的对照组患者发生率为26%(P=0.086)。肝移植可使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发生风险降低34%,同时使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风险降低44%。这一结果表明,肝移植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还可能通过降低结直肠肿瘤的风险,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在肝移植术后发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患者中,移植肝原发性PSC的复发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肿瘤性病变的患者组(54% vs. 38%,P=0.017),提示复发性PSC可能是结直肠肿瘤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这一发现提醒临床医生,即使进行了肝移植,复发性PSC仍然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风险因素。经多变量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识别出多个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aOR=1.02)、溃疡性结肠炎(较克罗恩病患者风险增加,aOR=1.63)、存在组织学活动性炎症(aOR=1.61),以及接受过至少一次染色内镜检查的患者其发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风险显著增加(aOR=1.71)。这些因素可能与PSC-IBD患者的慢性炎症和免疫状态有关,进一步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和监测的重要性。小编有话说
这项发表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的研究为PSC-IBD患者的临床管理带来了重要启示。研究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分析证实,肝移植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还可能带来额外的结直肠肿瘤预防效益——使总体肿瘤性病变风险降低34%,上皮内瘤变风险更降低达44%。这一发现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提示在评估PSC-IBD患者移植适应证时,除肝功能指标外,结直肠肿瘤的预防效益也值得纳入综合考量。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一些需要警惕的现象。虽然肝移植组总体风险降低,但仍有21%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肿瘤性病变,且移植肝PSC复发患者的肿瘤发生率显著增高(54% vs. 38%)。这一方面印证了慢性胆管炎症在肿瘤发生中的持续作用,另一方面也提示移植后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环境而参与肿瘤发生。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发现染色内镜检查史与肿瘤风险增加71%显著相关,这很可能反映了临床实践中对高风险人群更积极的监测策略,而非染色内镜本身具有致瘤性。
从临床实践角度看,这项研究强调了几个关键点:首先,肝移植后仍必须坚持规范的结直肠监测,尤其对于存在PSC复发、溃疡性结肠炎病史或组织学活动性炎症等高危特征的患者;其次,年龄增长带来的肿瘤风险累积效应提示我们可能需要建立更精细的年龄分层监测方案;最后,染色内镜的高检出率恰恰证明其对早期病变的识别价值,临床不应因统计关联而弱化其应用。
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证实了肝移植的潜在防癌效益,更重要的是构建了PSC-IBD患者的风险预测框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胆汁酸代谢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等分子机制在移植后肿瘤风险调节中的作用,并为个体化监测间隔的制定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对临床医生而言,在充分认识肝移植"双刃剑"效应的基础上,建立移植前风险评估、移植后动态监测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将是改善这类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https://www.cghjournal.org/article/S1542-3565(25)00348-9/abstract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