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2025)》重磅发布,药物、手术、放射治疗建议一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1 22:27 2

摘要:是由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垂体腺瘤引起的疾病,导致高皮质醇血症,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占60%~80%。库欣病占垂体肿瘤的15%,大多数为微腺瘤(直径

库欣病

是由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垂体腺瘤引起的疾病,导致高皮质醇血症,是内源性库欣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占60%~80%。库欣病占垂体肿瘤的15%,大多数为微腺瘤(直径

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且非特异性,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月经紊乱、抑郁等。典型症状有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多血质、肌无力、脆性骨折、皮肤瘀斑和骨质疏松等。儿童患者常伴有生长发育停滞。轻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代谢疾病重叠,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加强综合管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025年3月25日,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专家制定的《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2025)》(简称《共识》)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重磅发布!

PART.0

库欣病的诊断流程

图1 库欣病诊断流程

注: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a:催乳素校正后岩下窦/外周ACTH比值>1.3或0.8时考虑库欣病,

PART.0

库欣病的治疗目标

《共识》指出,治疗目标包括治疗原发病、实现皮质醇水平正常化、缓解体征和临床症状、治疗相关合并症、保护垂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库欣病进行治疗评估时,应考虑高皮质醇血症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适合接受垂体手术治疗,同时还应考虑积极控制合并症(图2)。推荐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来控制肿瘤ACTH高分泌、降低皮质醇水平和(或)阻断皮质醇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高皮质醇血症带来的有害影响。

图2 库欣病治疗流程图

注:a:以垂体、肾上腺或外周组织为靶点的单药治疗;b:药物治疗无应答的患者可换用另一种药物或考虑药物联合治疗,如仍无应答,应综合垂体MRI肿瘤是否可见等因素由多学科诊疗团队进行治疗决策

一、库欣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通过控制下丘脑-垂体的ACTH合成和分泌、抑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以及阻断外周糖皮质激素的效应等来发挥作用,可作为控制高皮质醇血症的有效选择( 表1 )。随着有前景药物引入和新药靶点开发,药物治疗的地位不断提升。

表1 库欣病药物治疗

注:SSTR:生长抑素受体;mUFC:平均24 h尿游离皮质醇;UFC:24 h尿游离皮质醇;AUC:曲线下面积;QTc:校正QT间期;a:奥唑司他两项Ⅲ期研究显示,中国患者平均维持剂量4.1 mg/d,剂量范围1~10 mg/d

1.适用人群

(1)垂体术后疾病持续或复发。

(2)因高龄或严重合并症导致高手术风险:潜在危及生命的代谢、精神、感染、心血管或血栓栓塞合并症。

(3)手术治愈可能性低。

(4)放射治疗后的桥接治疗。

(5)垂体手术术前治疗,以改善血糖和血压并减少出血倾向。

2.药物选择

个体化药物治疗策略取决于多因素,应综合患者特征(高皮质醇血症的严重程度、肿瘤生长控制需要)、药物特征(起效时间、个体耐受性、潜在不良反应)、合并症、药物可及性和成本等。肾上腺类固醇合成抑制剂疗效好、起效快,是大多数患者的主要药物治疗选择。对于存在垂体大腺瘤的患者,可从以垂体为靶点的治疗中获益。接受外周靶向治疗(类固醇合成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患者以及接受双侧肾上腺切除术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垂体ACTH肿瘤是否进展。

(1)以垂体为靶点:即垂体靶向治疗(pituitary-targeted therapy),直接靶向垂体ACTH分泌,抑制皮质醇合成,针对肿瘤本身,缩小肿瘤体积。代表药物针对垂体生长抑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包括帕瑞肽(靶向SSTR5受体为主)和卡麦角林(靶向多巴胺受体)。对大腺瘤而言,是一线药物治疗方案,尤其是帕瑞肽单药或联合治疗。

(2)以肾上腺为靶点:即类固醇合成抑制剂,针对肾上腺类固醇生成,有效控制高皮质醇血症,但对肿瘤本身无作用,也不能使HPA轴功能恢复正常。代表药物包括奥唑司他、酮康唑、左旋酮康唑、美替拉酮、氨鲁米特、米托坦等。其中,奥唑司他于2024年获得中国药监部门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库欣综合征患者,用药对肝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3)以外周组织为靶点:即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对糖皮质激素受体有高亲和力,可在受体水平拮抗糖皮质激素的作用,阻断皮质醇的外周效应和缓解症状,代表药物为米非司酮。米非司酮可引起糖皮质激素的垂体负反馈被阻断,ACTH分泌代偿性增加,皮质醇分泌并不降低,可能出现垂体肿瘤进展,尤其是大腺瘤。临床缺乏可靠的生化标志物来监测皮质醇浓度,增加了因过度治疗致肾上腺功能不全的风险,往往只能通过临床症状来发现是否存在肾上腺功能不全。

单一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从而对ACTH分泌产生额外和协同抑制作用,有利于有效控制高皮质醇血症,尽早达到生化缓解以减少不良事件。有研究报道,联合使用酮康唑和美替拉酮,或联合酮康唑和奥唑司他,以最大限度发挥肾上腺阻断作用,或降低两种药物剂量。如肿瘤可见,可考虑酮康唑联合帕瑞肽或卡麦角林,或帕瑞肽联合卡麦角林,可能是合理的用药组合。其他联合用药组合,包括卡麦角林、帕瑞肽和酮康唑,或酮康唑、美替拉酮和米托坦三联疗法。

3.剂量滴定

应综合临床获益(如表型、体重、血压、糖代谢、生活质量改善)和生化获益来定义药物应答,而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时,仅能根据临床获益来定义药物应答。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1)通常进行24 h尿游离皮质醇和午夜皮质醇测定来评估药物的生化应答(不适用于米非司酮);如考虑药物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优先选择测定晨血皮质醇。同时监测体重、血压、糖代谢、肌力、生活质量等来评估临床获益。

(2)如服用最大耐受剂量2~3个月后,24 h尿皮质醇仍持续升高时,应考虑更换治疗方法。

(3)如24 h尿皮质醇降低但未恢复正常或仅部分临床症状改善时,则可考虑联合治疗。

(4)如24 h尿皮质醇水平于剂量增加后仍明显升高,建议更换治疗方案。

(5)接受肾上腺类固醇合成抑制剂的患者,如肿瘤进行性生长时,宜终止药物治疗并重新评估。对于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宜定期评估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如再次垂体手术、放射治疗和双侧肾上腺切除。

4.耐受性监测

(1)启动治疗前:评估代谢指标、肝功能(酮康唑、左旋酮康唑、米托坦和帕瑞肽)和QT间期(酮康唑、左旋酮康唑、奥唑司他、美替拉酮、帕瑞肽和米非司酮) 。

(2)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钾和血镁(酮康唑、左旋酮康唑、奥司唑他、美替拉酮、帕瑞肽和米非司酮)、肝功能(酮康唑、左旋酮康唑、美替拉酮和帕瑞肽)和心电图(酮康唑、左旋酮康唑、帕瑞肽和米非司酮);如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考虑米非司酮加用地塞米松(2~4 mg),而其他药物加用氢化可的松。

(3)密切监测:高血压和水肿(奥唑司他、美替拉酮、米非司酮),痤疮和多毛(美替拉酮、奥唑司他),男性性功能减退(酮康唑、左旋酮康唑),高血糖(帕瑞肽),冲动控制障碍(卡麦角林) 。

(4)监测肿瘤进展:应用肾上腺类固醇合成抑制剂和米非司酮时,于治疗启动后第6~12个月复查ACTH和垂体MRI,之后每年复查;应用垂体靶向药物时,根据基线垂体肿瘤大小决定垂体MRI的复查频率。

二、库欣病的手术治疗

1.经蝶窦垂体手术

被推荐为大多数库欣病的一线治疗方法。手术缓解率为65%~90%,术后疾病持续活动状态为3.4%~35.0%。由经验丰富的垂体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有助于提高术后缓解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约83%微腺瘤和68%大腺瘤可获得缓解。术后缓解与术后低水平皮质醇、非侵袭性腺瘤、术前MRI或术中定位肿瘤、病理证实ACTH瘤、术后糖皮质激素替代时间、神经外科医生经验等因素有关。

Knosp主要用于评估垂体肿瘤向鞍旁区域的扩展程度,尤其是对海绵窦的侵犯情况;Wilson-Hardy分级系统用于评估垂体腺瘤对蝶鞍的破坏程度(分级)和鞍外扩展情况(分期),以指导临床决策和手术规划。

如术后缓解,应继续监测复发情况;如生化证据提示术后疾病持续或复发,治疗决策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垂体MRI肿瘤是否可见、病理证实垂体ACTH瘤、术前IPSS结果、肿瘤大小、侵袭性、是否存在鞍外扩展等特征,并权衡药物治疗、再次垂体手术、放射治疗或双侧肾上腺切除术等各种治疗方案的作用和获益。再次手术的缓解率差异很大(37%~80%),部分与再次手术的适应证、缓解标准和随访时间不同有关。一项 meta分析显示,再次手术的缓解率低于初次手术(58%对80%)。手术常见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和尿崩症,往往为一过性;初次手术的发生率分别为7.4%和12.0%,再次手术则分别为8.9%和15.5%。再次手术术后脑脊液漏、脑膜炎、尿崩症和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更高。

2.肾上腺切除术

双侧肾上腺切除术通常作为所有其他方案都失败后的最后治疗手段。对于严重高皮质醇血症患者,往往需要快速有效降低皮质醇,以避免病情失控造成长期的全身性影响,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可能更有必要。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存在永久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和垂体ACTH瘤进展风险。Nelson综合征由HPA轴反馈抑制丧失致垂体ACTH分泌肿瘤发生,通常发生于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1~5年。因此,国内多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根据术后皮质醇下降程度决定是否加用药物治疗,有利于控制高皮质醇血症同时减少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发生风险。

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存需终身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术后需定期监测肾上腺皮质功能,尤其是ACTH水平;同时监测肿瘤进展情况,每隔12个月复查垂体MRI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监测频率,如临怀疑肿瘤进展则有必要缩短评估周期。关注是否存在糖皮质激素替代不足(恶心、体重减轻和低血压)和过量替代的症状(高皮质醇血症的相关症状)。

三、放射治疗

适用人群:术后疾病持续或复发状态或侵袭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对于手术高风险或拒绝手术患者,也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生化缓解率约为50%~65%,90%患者的肿瘤得到控制,于3~4年后发挥最大功效。要求肿瘤与视交叉间的距离至少为3~5 mm,视交叉剂量

所有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需要终身监测垂体激素功能,包括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和生长激素;同时监测肿瘤进展情况,包括ACTH测定和定期复查垂体MRI。鉴于放射治疗起效时间通常为6个月及以上,等待起效前多需要药物桥接治疗来控制高皮质醇增多症。应用降低高皮质醇血症药物治疗期间,每隔6~12个月停药,以评估放射疗效和疾病缓解情况。放射治疗后,约2/3的患者出现垂体功能减退,应至少每年检测1次垂体功能。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025). 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202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41(3), 186-197. https://doi.org/10.3760/cma.j.cn311282-20250126-00049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